§庐山论剑辩群雄(1 / 1)

长期的野外考察,给李四光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为他的地质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也锻炼了他的身体,磨炼了他的意志。每次外出,他都和学生一样风餐露宿、同甘共苦。他们在崎岖的山路上攀登,在茂密的森林里穿行。有时要淌齐腰深的河水,有时要在茫茫戈壁上跋涉。冬天,他们时常要面对“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夏季,则是“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常年的风吹日晒,把他的皮肤晒得发黑,整天和石头打交道,手上磨出厚厚的老茧。每次野外考察,都要采集大量的标本和石样,背着重重的石块长途跋涉,实在不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情。但这种负重行走,反过来又锻炼了师生的耐力和意志。

野外作业虽然十分辛苦,但也乐趣多多。置身于祖国的名山大川之中,饱览大自然的美景,呼吸着清新的空气,畅饮着甘甜的泉水,品尝着各种山珍野味,这一切真叫人心旷神怡、乐而忘返。傍晚,劳累了一天的师生们围坐在帐篷里有说有笑,畅谈一天的所见所闻,一天的辛苦和疲劳得到了最好的抚慰。

1933年11月11日,中国地质学会第十次年会上,李四光作了《扬子江流域之第四纪冰期》讲演。与会者有翁文灏、谢家荣、杨钟健、葛利普、德日进、尼斯特拉姆、诺林等,其中的外国专家几乎全部对中国有第四纪冰川持怀疑态度。

是外国的月亮圆,还是中国的婵娟美?针锋相对的两大派别各有各的理。然而科学不容截然相反的东西存在。1934年,著名的庐山辩论,就是试图解决这个矛盾的。

就在这次让人议论纷纷的讲演之后,李四光的挚友丁文江筹集两万元,在1934年的春天,邀请在华的外国地质学者到庐山参加第四纪冰川遗迹讨论会。

应邀参加的,有瑞典的安迪生、美国的巴尔博、瑞士的诺林、法国的德日进和特茵哈兰。中国方面有丁文江、翁文灏、李四光和杨钟健。最有名的外国学者,最强大的中方阵容,这就是史上著名的“庐山论剑”!

两万元,绝对算得上是一笔巨款!当时的名教授月工资为数百元,工人月工资则只有区区数元!

在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怪胎形象呈现世人面前的中国,本土科学家自然低人一等,事实上,外国学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带着民族主义和种族歧视情绪来到中国的,他们压根没把中国人的智慧放在眼里。讨论会上,尽管李四光条分缕析,旁征博引,并将大量的标本摆在眼前,外国学者并没有改变他们的观点,仿佛一尊尊哑佛。

不见棺材不落泪,只好让他们开开眼了!

于是,李四光带领外国专家,登庐山去进行实地观察。登上小天池,李四光指着小天池下的U形谷说:“先生们,请看冰川流动铲削成的U形谷!”

德日进却指着U形谷下一道深深的水沟说:“这条水沟可以说明,这道山谷是过去的流水冲刷出来的,它与冰川没有什么关系。”

李四光立即反驳道:“先生们,请你们注意这条水沟的位置,水往低处流,这是普通的常识。可是这条水沟,为什么不在谷底,却在谷底偏上的一侧呢?如果这个山谷是流水冲刷出来的,谷底就应该成为V字形,为什么它现在是U字形呢?”

外国专家一时无言以对,因为李四光一剑封喉:他谈到了问题的本质。在场的人都清楚:冰川遇到气候转暖便会融化,由于冰块表面将大部分阳光反射出去,所以它吸收的热量较少,而冰块两侧的山谷所吸收的热量则远远超过冰块,因此,冰块首先是从与山谷两侧岩石相接触的地方开始融化,这样在冰块两侧形成冰川排水道,而且山谷的阳面冰块融化快,冰水量较大,这面的水沟越来越深,所以冰川形成的水沟不在谷底,而是比谷底略高一些!

德日进沉吟片刻,辩解道:“我是说,那宽阔的谷底,是古代的流水冲刷出来的;而那深深的水沟,则是今天的流水切割出来的。”

李四光感到好笑,反问道:“古代的流水竟能冲刷出宽阔的谷底,而今天的流水倒只能切出深沟。请问,这古代的流水和现代的流水,为什么会产生这样截然不同的结果呢?”德日进被李四光的反问弄得十分尴尬。

德日进倒下去了,但立刻有其他“剑客”跳了出来,中方对阵则依然是李四光一人,他论点鲜明,论证有理有据,剑花轻挽处,一个接一个对手应声而倒。

以安迪生为主要代表的几个“傲慢派”外国专家再也找不出反驳的理由,但又不肯服输。你可以想象出那种状态。总之,辩论无法再继续进行了。

另有几位欧美学者,在确凿的事实面前开始转变态度。诺林在鄱阳湖畔看到石灰岩表面的条痕时,低声对李四光说:“假如在我们国家,这就是冰川造成的遗迹。”葛利普也私下承认:“这很像我在美国看到的冰川地形。”这分明已是肯定。但为了一个“势单力孤”的李四光,诺林、葛利普们还不敢冒风险,与更权威的安迪生唱反调。

不妥协,不认输,不放弃,李四光开始了进一步的探索,“不到长城非好汉”是他的鲜明个性。

1936年5月,李四光带领学生从南京出发到安徽黄山进行考察。此行不为鲈鱼烩,自爱名山入剡中。他们汗流浃背地爬上海拔720米的慈光寺,眼前是飞檐斗拱,金碧辉煌。一位小和尚热情地为他们做导游:“请看,这北边五座山峰,多像五匹马呀。从前,每到夜晚,这五匹马就到殿前石头池子里饮水,所以这池子叫‘五马饮槽’……”

“现在呢?”人们好奇地问道。

“自从修起这道围墙,它们就不来喝水了。”小和尚边说边用手指点着,顺着他所指的方向望去,李四光忽然眼睛一亮,他大声对学生们说:“你们看!”他指着左面的珠砂峰和右边的紫云峰,用右手在空中划了个大半圆形,激动地说道:“这就是U形谷。古代冰川沿着山谷往下滑动,铲削力相当大,常把山谷削成深槽,谷壁陡直,谷底平缓,切面是U字形!”

从虚无缥缈的“五马饮槽”,一下子就跳跃到了U形谷,还没等小和尚弄明白是怎么回事,李四光已经带领学生,冲向了那令他们兴奋不已的U形谷。

大有斩获。在这里,师生们发现了冰川的确凿证据!李四光指导学生们绘制地形,挑选标本,拍摄照片,满载而归。正是这次黄山考察与研究,李四光和学生们找到了长江下游某地段确有第四纪冰川活动的证据,他激动得浑身颤抖,回家后依然热血沸腾,稍作平复后,立刻用英文撰写了《安徽黄山之第四纪冰川现象》,附8张照片,发表在1936年9月的《中国地质学会志》上,随即又送到国外发表,引起中外学者的极大关注。

在这篇文章中,李四光列举了大量事实,驳斥了中国没有冰川的谬论,在不可否认的事实面前,那些过去持错误观点的地质权威不得不低头认输!

在中央大学任教的澳洲专家费思孟,读了李四光的文章后,亲自跑上黄山,但却什么也没找到,只得来找李四光,请求李四光陪他再上黄山,李四光慨然应允。费思孟从黄山回到南京,立即发表了《中国第四纪冰川》一文,承认:“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发现!”

十多年的艰苦努力,第一次得到外国科学家的公开承认。

最为顽固的安迪生,也特意从瑞典赶到中国,当他看到李四光手里大量的资料后,再也没话可说。他跑到西康找到一些冰川材料,返回瑞典后大做文章,吹嘘自己如何在中国发现了第四纪冰川的遗迹,闭口不谈中国人取得的巨大成果。

无论如何,中国存在第四纪冰川,终于成为举世公认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