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奠定学说基础:《中国地质学》(1 / 1)

创建一个新的学科,是项艰巨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并且需要经过实践的验证。1935年,李四光认为这一切尚不成熟,因此,他认为这次主要应从中国地质出发,奠定学说基础,题目就定为《中国地质学》。

李四光在英国十所大学的讲学,花去半年时间,产生极大反响。他纯熟、标准的英语让听众倾倒。讲演中,他首先介绍了中国的自然区划,接着讲述了自己研究的新成果,如中国第四纪冰川的遗迹、几种地壳构造体系等,并且进一步指出自己对地壳运动变迁的最新研究心得。李四光的很多观点,与传统地质学大相径庭。讲演一结束,立即被听众团团围住,反对者纷纷提出质疑,李四光则从容加以解答,驳斥了一些荒谬的观点。他的论证逻辑性强,即使是反驳也很有分寸;不卑不亢的态度,赢得了众多国外学者的钦佩。

更多的学者惊赞他的新发现和新论点,进而引起了广泛讨论。为此,英国方面盛情挽留他,希望他在英国继续停留一段时间,以便把讲义整理成专著,由英方印刷出版。他被如此盛情和浓郁的学术气氛感动了。他觉得,继续停留一段时间有利于著作的出版,还可以和海外学者进一步交流学术观点。况且英国又是他大学读书期间母校的所在地,这里有他熟悉的校友和尊敬的师长,而且不乏中国的留学生,特别是还有自己在国内的好学生。

他征得许淑彬和女儿的同意,决定在伦敦暂住下来。他们在伦敦租了两间房子,不久,又迁至中国驻英大使馆的第3层顶楼,李四光对这里的环境感到满意。这期间,伯明翰大学的威尔士教授还请他与新老校友会面和旅游,并且把自己的实验室无私地向李四光开放,任他在这里进行各种实验。

俞建章这时正在英国留学,住在布列斯特,离伦敦较近,经常来看望老师一家人。

利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李四光埋头著书,包括打印、拍照、贴图和校对,都亲自完成。与此同时,他还应约用英文在《亚细亚》杂志发表了题为《中国煤的资源》等许多专论文章。

这期间,他当然没忘记在欧洲大陆进行考察。路过瑞士时,他还惊喜地见到了自己的学生王恒升和李春昱,并结伴去考察阿尔卑斯山的冰川。

王恒升是李四光非常欣赏的学生之一。有一次,李四光带领王恒升和很多同学一起到野外实习,临返校的前夜,当发现一个很贵重的精密罗盘仪忘在山头上时,李四光寝不安枕。第二天凌晨,王恒升踏着拂晓月色,一口气跑了一二十里,爬上几百米山头,将罗盘仪找到,兴冲冲跑回住地。李四光准备踏上归程之前,见心爱的宝物被王恒升不辞辛苦地找回,对王恒升赞赏有加。以后几十年间,师生情笃。

此时的王恒升,正就读于瑞士苏黎世高等工业学校研究生部,师从著名岩石学、矿床学大师保尔·尼格里教授,专攻岩石学和矿床学。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后,他谢绝外国的高薪聘请,于同年底回到灾难深重的祖国。一身正气,都来自于自己所最钦佩的老师李四光!

日后的中科院院士、著名岩石矿床学家王恒升记得非常清楚,1924年,他和同学在李四光带领下去鄂西的长江三峡地区实习,途经武汉时,看见一个英国水兵坐中国人力车夫的车,不但不给钱,反而毒打车夫。李四光二话不说,当即上前给了水兵几拳,势大力沉,水兵张皇失措,还没来得及发怒,李四光又立刻劈头教训了他一通。这个水兵混混见李四光师生人多势众,且人人手持一把地质锤,只得乖乖给了车钱,狼狈逃走!

1936年初春,《中国地质学》全书脱稿,交给当地出版部门。李四光没有马上回国,他决定去北美旅行。许淑彬和女儿非常高兴,觉得这次可以尽兴观光北美风景了。其实,李四光的用意是去考察那里的地质状况,他的心装着整个地球。

4月,一家三口从伦敦出发,乘船抵达北美东岸的纽约码头,正在美国留学的朱森和吴半农早已在码头等候自己的领导和老师。师生在异国相聚,犹如梦境,特别是34岁的朱森,兴奋得像小孩子看到了久别的父母一般,形影不离老师身边,将他们照顾得无微不至。

朱森是李四光最喜欢的学生之一,受李四光的教益最多,其学识和品德都深受李四光的影响,是李四光目中最有前途的学生。吴半农1929年自清华大学毕业后,来到陶孟和主持的北平社会调查所担任副研究员。1933年,因为李四光与广西的李宗仁私交甚笃,经李四光介绍,社会调查所派员去广西做经济调查,吴半农便在此列。调查从1933年7月到12月历时半年,后吴半农写成《广西经济概况》一书,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对吴半农来说,李四光深具知遇之恩。

朱森和吴半农陪同李四光暂住一段时间之后,李四光一家三口开始了美国的漫游。

美国幅员辽阔,北接加拿大,南联墨西哥和墨西哥湾,东濒大西洋,西临太平洋,从北到南长2700千米,由东至西宽达4500千米,地形复杂,气候多样,主要山脉均为南北走向,这又成为李四光观察“山”字形地质构造的主要对象,他立刻想起包括欧亚大陆的乌拉尔山在内的诸多名山大川的走向与形态。

三口人从纽约乘火车西行,沿阿帕拉契亚山麓走一段观察一段,第一站到了华盛顿,然后通过维基尼大平原进入兰岭山区。这里的岩层、地层及其呈现的状貌,清晰映入李四光的眼帘,印在李四光的心里,使他认为当地很可能存在一个古老的“山”字形构造。在后来的考察中果然得以验证,这也成为其后来创建地质力学的重要依据之一。

再往西南,李四光穿过纵贯平原的密西西比河,来到圣路易斯。这里属于美国中部地区,也是全国水陆交通的重要枢纽,李四光立刻想到自己的家乡武汉三镇,两个地方是多么相像啊!“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世界如此辽阔,许多地方如此相似,然而同这里的自由相比,家乡此时依然在黑暗中痛苦地呻吟!

如果没有科学研究作为有力的支撑,这时的李四光也许要倒下去,要疯,但他还有新的任务等着他,他不允许自己无端地就放任自流。

继续前进,他们经过密苏里,来到俄克拉何马州。在这里,李四光细致考察了当地的岩层和石油勘探及开采状况,同时思考着祖国的地形及石油分布与蕴藏的现状和前景。在他的脑海中,需要解决、需要思考的问题实在是太多了!

再向西南,他们翻越落基山脉,爬上科罗拉多高原,科罗拉多大峡谷发育于此高原之中。由于河流切割,谷底深达4000多米,人立崖上,俯视流水,有如蛟龙奔驰,叹为观止。李四光被这一奇特的地貌特征深深吸引。这里地面平缓,一路上几乎为不毛之地,往往数十千米,乃至数百千米内都渺无人烟;而高原的边缘却峭壁千仞。气候干燥,树木稀少,这是否又像祖国的西北高原和新疆的广袤沙漠?

行走在风光绝美的异国他乡,李四光的心仍一直紧紧地装着疮痍遍布的祖国。如果说妻子和女儿此行更多是为了旅游观光开眼界,李四光则是把所到之处都当成了做野外作业的天然大课堂!

一路上,他们专乘慢车,在许多小站停留,为的正是不错过每一个可供考察的对象。倘若没有旅馆,他们就在乡间借宿,或住民房,或住护路工人的简陋木屋,他们并不觉得难以忍受,何况,到处是友好的氛围。

经过两个多星期的跋涉,一行三人最后到达北美西岸的洛杉矶,李四光在这里考察了西部港口城市的工商业情况,最后,从这里登船,横渡太平洋返回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