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皆可为圣贤(1 / 1)

中国是一个空前崇尚平等的民族。

何以见得?与另一个文明古国印度作比,世人皆知的是,印度自古以来有着严格的种姓制度,即使在步入现代社会的今天,种族制度仍然影响巨大。在这样的社会中,自打一出生,你的社会等级和地位、在社会上被尊崇的程度就被注定了,一生之中不可能翻身。那么引领人类进入现代文明的西方社会呢?实际上西方文明自古以来也有着严格的贵族等级制度,直到今天在事实上也仍然如此。生在中国的人,你能想象吗?

而中国社会的传统不是这样。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即使是社会最高、最有力的角色——“皇帝”,在那些市井小儿的口中也会说“皇帝轮流作,今年到我家”。这是什么样的平等和胸怀?即使天子很神圣,他照样可以被别人取代,取代他的这个人可能来自世冑大家,也可能出身草根平民。这一点与日本,乃至于与西方社会相比,都是一种博大的平等精神。

中国社会在自古就形成了空前平等的“科举取士”制度。在市井社会中,当然也往往是以财富、权位看待一个人,问题就在于,中国社会的上下层流通渠道是极为畅通的,给了任何人进入上层社会的机会。中国的科举制度还执行的极为严格,可以说科举面前人人平等,而且是一种空前的平等。拉关系、看背景、拼爹的现象虽然存在,但在中国人的主流意识却总是被鄙夷,被认为是不正当、上不了台面的事。所以中国社会自古以来是有活力的,只要勤奋努力,人人都享有“改变命运”的同等机会。这是圣贤给中华文明带来的又一样好处。

不仅仅如此,中国的古圣先贤告诉人们,人人都可以当圣贤、成为神一样的存在。

孔子很早就说过,“有教无类”(出自《论语·卫灵公》)。这话有两重含义。一是,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二是,人原本是“有类”的,比如有聪明的,有笨的;有贤能的,有鄙劣的。但通过教育,却可以消除这些差别,所谓“有教则无类”,不应该对受教育的对象区别对待。可见,“有教无类”是教育的结果,不是前提。

孔子本人有弟子三千,来自鲁、齐、晋、宋、陈、蔡、秦、楚等不同国度,这不仅打破了当时的国界,也打破了当时的夷夏之分。孔子吸收了被中原人视为“蛮夷之邦”的楚国人公孙龙和秦商入学,还欲居“九夷”施教。孔子弟子从家庭成份来看,有来自贵族阶层的,如南宫敬叔、司马牛、孟懿子;也有很多的是来自平民、贫下中农家庭,如颜回、曾参、闵子骞、仲弓、子路、子张、子夏、公冶长、子贡等。

孟子认为:人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认为:途之人可以为禹(《荀子译注:性恶第二十三》)。此后,程朱理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给所有的志士指明了一条内圣外王之路。到陆王心学的“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就是宇宙”、“心即理,心外无物”,王阳明先生又曾直接指明,“人人皆可为圣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