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充闾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36万字)
△共4章(35篇):[1]祖先:人生命脉;[2]人文:生命符号;[3]河山:文明大地;[4]传统:生活智慧。
〇国粹是一个国家特有的民族精髓、文化特质、人文价值、生活理念,它是一个民族在物质、精神、思想等方面对人类的重要贡献,而这种贡献又是有意义、有价值、有影响,并且一直在现代生活中继续发展的。这本书是一部形象化的中国人文传统史,也是一部中国人的心灵精神史。它以优美的散文笔法阐释中国人文传统,讲述中华五千年波澜起伏的往事,通过对先祖、人文、河山、传统的认知和感悟,写出了中国人的人文情怀、精神世界、心灵空间及中国文化特有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华民族的沧桑正道,领悟日常的安身立命之道、斯文优雅的人生理念、生存处世的生活智慧,增添中国人心灵深处的文化自信和自豪,让古老的中华文明在当代呈现出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这本书把人文传统与优雅汉语完美结合,富有诗情画意又极具激活力,让人们在守住中华国粹的同时,又能在当今对思考人从哪里来到何处去有一个参照,拥有一颗永远的中国心。
〇历史以人物为中心,历史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中的展开,是人创造并书写了历史。
〇黄帝118岁时被玉皇大帝派黄龙来接他返驾升天。黄帝衣冠冢,黄陵。
〇一辈子做加法的人:秦始皇、成吉思汗;拿破仑。先用加法,后来改用减法的人:袁枚、杨升庵、范蠡、张良、刘伯温,曾国藩也勉强算作一个。
〇庄子善用减法,从精神境界入手,从人生观、价值观上解决问题,从哲学层面确立根基。
〇孟子:养气、尚志、反求诸己、历经艰苦磨炼、升华人生境界(善、信、美、大、圣、神)。
〇西哲有言,人在根本上看,不过是活脱脱的一团欲望和需要的凝聚体。
〇成吉思汗西征归来曾踌躇满志地说:“直到如今,我还没有遇到一个不能击败的敌手。我现在,只希望征服死亡。”但是,这话出口不久,他便在清水县行营一命呜呼了。
〇哲人费尔巴哈说:“如果太阳老是待在天上不动,它就不会在心中燃起宗教热情的火焰。只有当太阳从人眼中消失,把黑夜的恐惧加到人们头上,然后又再度在天上出现,人这才向它跪下……神堂,正是这种情况下高高筑起的。”
〇李白是地地道道的诗人气质,情绪冲动,耽于幻想,天真幼稚,放纵不羁,习惯于按照理想化的方案来构建现实,凭借直觉的观察去把握客观世界,因而在分析形势、知人论世、运筹决策方面,常常流于一厢情愿,脱离实际。
〇真个是“江山也要伟人扶”!儋州,苏东坡。
〇西方有一句格言,说“人生最奢侈的事,就是做你想做的事”。
〇袁枚:不作高官,非无福命只缘懒;难成仙佛,爱读诗书又恋花。“性灵说”和《随园诗话》。
〇在曾国藩身上,智谋、经验、修养,可说应有尽有,唯一缺乏的是本色。其实,一个人只要丧失了本我,也便失去了生命的出发点,迷失了存在的本原,充其量,只是一个头脑发达而灵魂猥琐、智性充盈而人性泯灭的有知觉的机器人。
〇历史不可能像自然科学那样,存在一个可以观察和规定的对象,历史作为消失了的过去,已经不能再实际感知和体验。
〇魏晋时期,堪称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有生气、活泼爱美,美的成就极高的一个时代”(宗白华语)。
〇事物总是错综复杂的,上下相形,得失相通,成败相因,利弊相关。
〇《广陵散》原是一首古曲,内容是表现战国时期聂政刺杀韩相侠累、兼中韩王的。嵇康临死时要奏这一曲子。
〇背诵中国古诗词,可以帮助掌握音韵格律;可以体会和玩味古诗词的韵味和妙处;有助于掌握遣词造句的技巧;作诗时,可以借用、化用、改装。
〇楹联肇端于五代,成型于两宋,兴盛于明清,一直延续到今天,千余年流光焕彩,赓继不绝。
〇在中国古代,年少之时结为夫妻,称为结发。后因以“结发”为结婚,指原配夫妇。
〇如同读书一样读长江三峡,可能也有三种灵境:始读它,是直接感悟,怦然心动;再读之,全部生命与客观事物交融,物我一体;卒读之,身入化境,浓酣忘我,“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〇凉山彝族自治州的首府西昌,古称邛都。
〇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说:“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握在母亲手中。”
〇隐逸之士只有坚守其特殊的价值取向和人格追求,仰仗着这种精神支柱的支撑,才能从身心两方面来战胜强烈的**,以痛苦的磨砺为代价来换取一己之高洁。
〇人,既是社会文化的创造者,也是社会文化的制成品。
〇元好问:“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〇唐太宗:“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彀”者,圈套也。
〇知识者理应是思想者,专业知识、技能之外,还应具备社会批判精神和心灵的自由度。
〇“三祖一宗”(清太祖努尔哈赤、清世祖顺治、清圣祖康熙和清太宗皇太极)。
(2018年7月19日夜11:45阅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