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法
他是工人队伍里的一员,在金属屑飞溅的生产一线已经度过了30个春秋。有人说,他早应该离开生产一线了,去当厂领导,或者当公司领导,甚至去市里当领导,再或者去国外当专家。为什么呢?因为,自1992年以来,他在岗位上获得了许许多多光彩夺目的荣誉:上海市劳动模范、机械工业部劳动模范、上海市首届十大工人发明家、上海市“三学”状元、上海市优秀党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杰出青年岗位能手、全国十大杰出工人、全国机械工业职工楷模、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机械工业职工技术改进创新标兵、全国知识型职工标兵、全国十大高技能人才楷模、中国机械工业技能大师、第二届全国“敬业奉献模范”、60位“时代领跑者”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具影响的劳动模范、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还有,上海市第七、八、九次党代会代表、上海市第十一、十二届人大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可以这样说,在技能上和政治上,几乎囊括了一名产业工人所拥有的全部荣誉。他头上笼罩着那么耀眼的光环,他的名声已经响遍全行业,完全可以把他带到另一个岗位。然而,他哪里都没去,一直坚守在一线生产岗位。所有认识他的人都说,他从来没有改变。
他就是上海液压泵厂工人、数控专家李斌。
一
人们发现,李斌从1986年开始好像换了一个人。
那年,上海液压泵厂派出30多名工人去德国力士乐公司所属的瑞士分公司进行技术培训。液压泵厂地处上海西南角,是国内液压泵主要生产企业,它曾经创造过辉煌:20世纪60年代“29”高炮液压系统、70年代中期“701”通信卫星运载火箭中液压系统配套元件、80年代坦克抢险车曲线马达、后来的第三代坦克转向液压系统装置等,都出自该厂。作为一家老国企,它几十年来演绎的是传统的金属切削加工的全部模式——在油漆剥落一层又重新刷上一层的老式机**,一人一刀一件。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许多老国企落寞了,纷纷寻找走出忧患、重振国企的新路。当时就有人说,上海液压泵厂在这时候派出一批工人作为劳务工去国外进行技术培训,是为了使落寞的企业凤凰涅槃。
李斌的名字也在出国培训的名单中。出发时,别人的行李中带着许多香烟和食品,他的行李比所有人都重,但里面装的是四厚本外语词典和语音磁带。
到国外公司一看,李斌不禁傻眼了,人家的数控技术不知比我们先进了多少,我们不知落后了多少年。实心眼的他受到了很大的刺激,他为自己偌大中国的企业的落后技术感到悲哀,也无比焦虑,然而又心里不甘呀!强烈的自尊心和责任感激发了他好好学习外国先进技术的念头。
外国公司把数控机床加工各类零件的四大关键技术要素——工艺、编程、电气、工具,严格划分在四个部门,分别由四位工程师调控数控机床,然后再去教类似李斌他们和其他第三世界国家的劳务工去操作。李斌在国内时就有一定的技能功底和外语水平,经过这段时间的强化苦学,又掌握了不少语言,所以不久,他就学会了一些先进的数控机床操作技术。但他不露声色,依然每天默默地跟在外方技术人员身后,双眼紧盯着每一个调试步骤,每一次程序的输入,心里又拼命地记着。夏日的日内瓦河很迷人,晚上,同事们都逛街去了,他却伏案在床,一一回忆着白天所看到的每个程序,并仔细地记录下来。慢慢的,数控机床加工各类零件的四大关键技术在他脑海里清晰起来。
一天,外国公司技术人员休假了。这天突然来了一批复杂的零件要加工,外方负责人急得团团转。正当众人束手无策时,只听得一个轻轻的声音:“让我试试。”说这话的正是李斌。外方负责人瞪大眼睛,疑惑地望着李斌。李斌未多言语,拿起图纸,接着书写编程、制定工艺、准备刀具、输入程序开动机器,四大技术要素一气呵成。外方负责人惊呆了,挥动手臂,满脸的赞叹和欣喜。
此事迅速传开了,也传回到了厂里。厂领导和工人们也无不为李斌感到骄傲。是的,一年的学习培训结束时,李斌精心记录整理了四厚本数控机床调试、操作和编程资料。同时,他也成了第一个中国工人调试员,并开始指导外国人上机操作。
1988年,德国的瑞士公司又点名要李斌去劳务培训。其实这次哪是什么培训啊,而是让他去工作。李斌还是去了,他想多学点国外的先进技术。这次回国前,外方向他许诺了优厚的待遇,恳请李斌留下来。这对任何一个年仅28岁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有着巨大的**。但是,李斌回家了,带着外方的技术资料和第一手编程技能回家了。
后来,有人不解地说:“李斌呀,你傻不傻啊?”李斌淡淡地说:“随你们怎么看我,反正,我是我们企业的人,我的一切都是企业给我的,我应该回来。”
德国人太欣赏李斌了,以后几年里又几次点李斌的将,甚至以无偿赠送给企业价值40万元人民币的数控机床为代价,换取李斌去他们公司“培训”一年。
这多么让中国工人骄傲啊!那天,有人把这消息告诉李斌时,李斌正俯身在转动的机**,头都没抬起来……
二
常言道,万丈高楼平地起,一砖一瓦是基础。
1980年,李斌从上海液压泵厂技校毕业后进了工厂,被安排做铣床,还做磨床。那时,工厂设备陈旧,废品率高;市场萎缩,企业连年亏损;加上工厂搬迁,企业面临着激烈的震**。李斌学的是车床,平素沉静少言,他想:工人强,企业才能振兴;而工人强,就应成为高科技人才,而要如此首先要打好基础,要学习基础知识和基础技术。他这么想,也这么做。在师傅的指点下,他勤学苦练,先是花了一年多时间,初步掌握了车、钳、铣等金属切削加工技术,后来又逐步掌握了机械、工装、维修等技术。与此同时,人们看到他业余时总是在看书,那是在自学高中课程。
1982年,上海电视大学里多了一个学员,那就是李斌。不错,他的刻苦好学也引起了厂领导的重视,就有意培养他,推荐和鼓励他去电大学习。有人担心,李斌基础差,能跟得上吗?结果,电大毕业时,36门课程考试,他35门成绩在80分以上,英语全国考试得了85分。他还被评为“三好学生”,毕业论文获“优”的只有两位同学,他是其中之一。是的,李斌正因为知道自己基础差,所以对任何学习机会都不放弃。那时,他还利用业余时间去上海交通大学和长宁区科技站进修。
正是凭着一股勤奋好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李斌掌握了运用数控机床的四大要领,在技能上一次又一次地攀登高峰。
1989年,上海液压泵厂开始陆续从国外购置数控机床。对高新技术的保密,是国际竞争中公开的“秘密武器”,输入国内的数控机床只设置一两种加工程序是不足为怪的,这也使“洋机”显得格外神秘。那天,李斌围绕着一台机床转了又转,看了又看,摸了又摸,最后终于忍不住了,他向这台“洋机”开刀动了手术——在短短的时间内,仅2CNC数控机床加工范围就扩大到12个品种,24种零件。接着他又对原为6种规划柱塞的环槽割刀进行改革,使一次成型割刀从原来做60只零件就要换刀,增加到一次做700只,功效提高了整整10倍。
又有一次,厂里花100多万元购买的TNS??42数控机床,原设计功能仅为加工棒料零件,而液压泵厂的零件中既有棒型,也有盘型和不规则几何形状。厂里资金少,不可能奢侈地为每个零件配置专用数控机床。那些日子,李斌被人称为整天“呆头呆脑”的,从车间到家里,从桌上到地上,摊满了图纸,从白天到黑夜,多少次的计算,多少次的试验,多少次半夜突然来了“灵感”就爬起来记录,把机床当成了自己的“宝贝疙瘩”。最后,一套“洋机”自身不具备的新程序在中国、在上海、在液压泵厂诞生了。有人说,李斌“把洋机也具有了中国特色”,“全能”的李斌,把他的“宝贝疙瘩”——数控机床也变成了“全能型”的机床。
人们还清晰地记得这么一件事:1996年7月,液压泵厂好不容易筹措了一笔资金准备购买一台数控机床。在设备选购时,厂长请李斌一起参加谈判。是呀,厂长信任李斌。李斌也深知它的分量,对于正处在困难时期的液压泵厂,100多万人民币不是个小数字,全厂职工辛苦干上几年也拿不出这笔钱。谈判一开始,外方就把数控机床本身固化的程序也作价,开口就是120多万元。此时,平时与不熟悉的人讲话都会脸红的李斌忍不住了,他沉稳地告诉对方:“按惯例,机床固有程序不应再论价,我有能力打开这些程序。”外方起先并不把憨厚的李斌放在眼里,而此时望着一脸自信的李斌不禁一惊,知道了他的分量。然后一阵讨价还价,外方不得不让步,答应与液压泵厂签一份100万元的特殊优惠合同。这外方也从此知道了液压泵厂有个厉害的角色。
此时的李斌名声越来越响,先是当上了工程师,又通过了高级技师评审,是上海屈指可数的双职称合一的技术工人,又当上了上海市劳动模范。
虽然如此,液压泵厂仍不是效益好得诱人的地方,一度企业还面临着亏损的窘境,一些有门路的工人先后跳槽走了。李斌的月收入不到千元,那时的他,不说外国大公司,就是国内的企业也一次次找他,以高薪待遇希望他去他们那里工作。可是,李斌像颗螺丝钉似的钉在液压泵厂,哪里都不去,他说:“你也跳槽,我也跳槽,那么谁来振兴企业呢?”
1998年,一条新闻在厂里不胫而走:“李斌被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录取了。”有人说,这下李斌要离开液压泵厂了,不是吗?他已在开数控机床了,又是劳模,为什么还要去读二工大呢?李斌听罢不言语,只有他自己和懂他的人知道,他去二工大是为了什么。
当然是为了继续“充电”。那年,他先后出席市党代会和人代会,领导关于提高全民素质的一系列讲话,深深触动了他,也使他陷入深思:液压泵厂的数控设备逐渐多了,太需要既有实战经验,又有理论知识的工人了,而自己的那点知识还远远不够。这时,正逢被列为成人教育“A级”学院的上海市第二工业大学招生,该校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依托机械,并增加了大量电子电气知识,于是,李斌这个一线技术工人在阔别学校13年后,重又回到课堂上当起一名学生。
李斌读书去了,但在厂里又经常看到他的身影。那是他为了不影响工作,就选择每周两个晚上和一个休息天的业余时间学习,并早一个小时上班。倒是工作经常影响他的学习。企业里生产国家专用设备时十分繁忙,他实在走不开,但只要能赶上一堂课,不管刮风下雨,他就开着助动车,从上海西南角的企业赶到西北角的学校。有时难免总要迟到,一开始学校领导和老师也难免有想法,可当他们知道实情后无不为之感动的。为把落下的课补上,李斌经常向同学借阅笔记,回家后自己补课,遇到不懂的问题,就请教同学和老师,直到把问题搞懂、搞透。学校的领导和老师见他工作忙,社会活动多,想减轻他的负担,但他就是“不领情”,笔记、作业、测试和考试一样都不少。1998年12月,他赴京参加“中华技能颁奖大会”,行李里还带着书本和笔记。
这么如饥似渴地学习,当他2001年毕业时,人们看到他的成绩单也就不奇怪了:高等数学90分,积分变换98分,机械设计98分,理论力学92分,计算机应用基础86分,毕业设计“优”……
学习英语,也许是让许多技术工人最头痛的事,对李斌其实也如此。还是在电大学习时,英语作为一门主课像一座“大山”般横亘在他面前,要掌握4000个词汇量谈何容易。但他琢磨出了三个“举重若轻”的办法:一是“时间套裁”,他从家到学校要倒两辆公交车,单向行程有时长达两个多小时,他就在车厢里默背单词;二是“推广运用”,他去书店买来英语读物,回家借助词典,仔细研读;三是“围剿聚歼”,他每隔一个阶段都要总结一番,为此经常学习到深夜……结果,他在全国统一命题的英语考试中成绩每次都超过85分,“弱项”变成了“强项”。
有人说,李斌学习喜“新”,《数控技术手册》、《加工中心的技术和维修》、《数控编程》等这些专业书刚出版,就被他网罗起来,仔细研读。同时,他学习也念“旧”,瑞士学成归来带回的资料和书籍,一直被他奉为至宝,每当出现技术上的难点,他都要拿出来细细分析、对照……
他把自己的学习比喻为“徜徉在学海中的一叶扁舟”。有人说,他哪是“学海中的一叶扁舟”,他像是装了发动机的“航船”啊!
三
是的,李斌专业知识的基础越来越扎实,专业知识的运用一次次地推陈出新,练就了一身高超的驾驭高新技术的本领,实现人生价值的“本钱”也更多了。用他的话说就是:“我的愿望很简单,就是做一个好工人。”一句多么朴实的话,却又那么掷地有声。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液压泵厂已普遍使用数控机床。有一次,厂里一台加工中心多次出现了X轴定位尺寸“飘移”,这是数控机床的大忌,轻者会使刀具损坏,重者会造成加工零件批量报废,甚至毁坏设备。工厂请来一位负责技术和维修的老外帮助检修。老外来后花了大半天的时间,最终把X轴的磁性光栅换了一个,修理费花了一万多元。可是机床运行不到两天,老问题又重新出现。这把厂领导急坏了,还把老外请来吗?李斌说:“我来试试。”他经过仔细观察,发现磁性光栅怕污染,他就把老外拆下的报废磁性光栅擦拭干净后重新装上,再增加了一块铁制挡板作为磁性光栅的保护装置,这一改进,使一直困扰加工中心的误差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有人激动地说:李斌技术水平比老外还高。李斌说:“我们要虚心向老外学习,但不能迷信。”
解厂长之急的事岂止一次。还有一次,厂里接到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国家专用液压产品订单。因为时间紧,技术要求高,加工难度又大,而厂里的数控机床不成体系,因此准备把产品外壳委托给外单位加工,但交货期和质量不能保证。厂长十分焦急。李斌闻讯后,主动揽下了这块“硬骨头”。他仔细研究、反复琢磨,发现产品外壳上各个部位加工精度均限制在2~3丝之间,要求很高。怎么办?他反复计算,拿出了加工工艺路线,编出了程序,做出了相应的工具夹,配置了合适的刀具。试制开始后,他连续三四天不回家,“钉”在试制现场,最后终于拿出了合格的产品外壳,并在鉴定会上一次获得通过。
再有,在液压泵厂,斜轴泵的环窝加工质量长期以来一直是产品零件加工的瓶颈,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厂里决定投入近70万元资金订购一台环窝加工专机。双方订购合同的意向书已签署,只因对方的交货周期太长,远水救不了近火,因此正式合同一时无法签署。这时厂领导想到了躺在仓库里的一台在80年代从德国引进的二手设备环窝铣机,由于该设备故障严重,经多次调试不成功,只能在仓库一“睡”就是十几年。是否有修复的可能?厂领导找到李斌商量。李斌一听兴奋地说:“这两天我也正在考虑这事,就把这任务交给我吧。”有了李斌的承诺和请战,厂里就放弃了原定的“买机”方案,开始实施“修机”方案,组成了以李斌为首的专修小组,在人力和物力上配备足够力量由李斌调配、指挥。李斌带领小组人员全身心投入其中,他从故障诊断到修理,从刀具设计加工到调试,样样亲自动手,查资料,编程序,反复琢磨研究,多次修改调试。经过三个月的日夜奋战,“死机”终于复活了……
不要说李斌一次次让厂里惊喜和感动,就连老外面对李斌也一次次地激动。那次是会战浦东液压基地建设项目进入最后冲刺阶段时,就在设备调试的节骨眼上,有一台进口关键设备的钻头磨损了,如果进口需要300美元。时间紧迫,钻头的精度要求又很高,为了解除燃眉之急,李斌二话没说,就心急火燎地从浦东赶到浦西,从情报所赶到刃具厂。工厂离李斌的家只有十来分钟的路程,可他“过家门而不入”,和刃具厂的师傅商议着怎样把这钻头尽早赶制出来。等到他再赶到浦东,把钻头安装调试完毕时,已经是凌晨一两点钟了……
这一切都没有错过一个人的眼睛,他站在特大型厂房的制高点上已经仔细观察了好几天。这天,他按捺不住了,激动地说:“穿蓝衣服的,太棒了!只要他们肯留下,我都要!”说这话的就是美国萨澳公司总裁格拉斯基先生。蓝色,是上海液压泵厂标志色,“蓝领”是生产工人的代称。一位外国公司的总经理对李斌他们的赞叹,不就是对他们工作价值的认同、更是对掌握了先进技术的工人在经济发展中重要作用的认知吗?
是呀,人人都知道,有难题,找李斌。这在上海液压泵厂已成了习惯。
我们再来听听两个夜里,李斌与两个司机的对话吧。
那次在市人代会上,李斌被光荣地推荐为大会主席团成员。为了保证会议,会务组为主席团成员配备了专车。第一天会议结束后,驾驶员准备送李斌回家,可李斌让驾驶员送他回厂里。
途中,司机问李斌:“做啥还要到厂里去?”
“厂里这几天正好有一批零件要加工,我放心不下,今天开了一整天会,我想晚上加班。”
“你既不是老总,又不是书记,厂里的事有啥放心不下的?”
“零件要出来,数控设备要开,回去看看,心里踏实。”
司机感动了,车到厂门口,李斌和他握手告别,司机说等李斌忙完再送他回家。李斌怎么也不让。司机的车在厂门口等了好一会儿才离开。
另一次,病后的李斌加班到凌晨三点多,拦了辆出租车回家。
“朋友,今天搓麻将赢了还是输了?”见多了“夜归一族”的出租车司机很自信自己的眼力。
“搓啥麻将,我单位里加班。”
“加班到那么晚,大半夜过去了,叫老板挺点‘分’。”
“瞎七搭八,阿拉是国企。”
“开啥玩笑,国有企业加班到这么晚?你们企业要飞了?”
“会的,只是时间问题。”
“你那么自信?”
李斌不再言语,在出租车上打起瞌睡。
出租车司机似乎感觉到了什么,也沉默了,“轻手轻脚”地开着车朝李斌家驶去……
多实在的李斌,又多感人的李斌啊!李斌就是这样没日没夜地工作在生产第一线。在他看来,技术工人为科学发展作贡献,首先要立足本职岗位,提高技术水平,掌握先进技术、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党中央不是提出要建设学习型社会吗?他就是多年来在企业为年轻人搭建的成才的平台上,努力自学,坚持不懈地钻研先进技术,并时刻跟踪世界发达国家制造技术的发展动态,熟练掌握了数控机床的编程、调试、维修等技术,仅在十多年时间就完成了230多项工艺攻关,完成产品工艺编程1600多个,提高工效30倍以上;开发新产品57项,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2300多万元。还拓展了数控机**的加工范围,最大限度发挥了这些设备的功能,为企业直接节约外汇约50多万美元,节约人民币600多万元。在刀具革新上为企业节约了400多万元,并获得了多个项目的专利证书……
这就是李斌,在一线生产岗位的数控机**奋力奔跑的工人。
然而,李斌不是、也不会做一个孤独的奔跑者。
四
人们发现,在荣获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先进生产者、新长征突击手等光荣称号的名单中,经常会出现被称为“小李斌”或“李斌式职工”的工人。
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出现这样的状况也不难理解。如前所述,随着企业产品和生产技术的引进和提高,对从事于这一工作领域的生产工人来说,不断提高技能是关键。然而,仅仅以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方式已很难适应这种日新月异的变化,需要对工人有系统的学习和培训,使每个工人的技能都适应岗位需要。李斌一直想成立一个培训班,自己亲自任教,自编教材,带动身边的同事学知识,学技术。有人不解地说:“你自己已经取得了这么大的成绩,获得了这么多的荣誉,再办培训班,烦不烦啊?”李斌说:“我的价值不仅在于自己取得多大的成绩,还在于帮助更多的人成才。”是呀,他不愿做一个孤独的奔跑者,而要做一个技术的领跑者,带领一批工人在知识和技术的路上一起奔跑。
此事正合厂领导心意。厂领导也正考虑,李斌是著名的劳动模范,是全国工人阶级的优秀代表,李斌不光是一个名字,更是一个响亮的品牌,是个资源,本企业应该利用好这一品牌和资源,弘扬李斌精神,带出一大批像李斌一样的生产工人,创造出更大的效益。
于是,1996年,上海液压泵厂就组建了以李斌名字命名的一个与现代高新加工技术运用、数控编程和自动化操作为一体的班组:李斌班组。李斌手把手地教每一个成员,还自编教材,为大家上课。与此同时,厂领导开展了多项进一步弘扬李斌精神的活动,建立了李斌小组工作学习活动室,设立了荣誉墙和攻关展示橱,设立班组园地,还搭建了技术培训、技能比赛等平台……这一切大大激发了工人们学习和钻研技术的热忱。
让人们惊喜的是,那几年,上海液压泵厂的人员在减少,但每年销售量却增长10%以上。厂领导兴奋地说,这靠的就是以李斌为代表的掌握现代技术和技能的高素质的职工队伍。特别是李斌带领的数控小组,完成了多项新产品开发和多项设备改进和修复,节约资金900多万元,还有技术革新攻关、制作夹具、刀具等,节约资金上百万元,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其间,涌现出了一批“小李斌”或“李斌式职工”,你看,青年女工钱国萍,成了技术能手、高级技工,当了“三八红旗手”;青年工人陈峥嵘成了上海市劳动模范……李斌班组也先后获得了上海市红旗班组、全国先进班组、上海市劳动模范集体、上海市共青团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等光荣称号。
有人不禁惊叹了:“你们怎么搞出了个李斌!”说这话的是两家兄弟企业的领导。行内人都知道,国内三家液压泵生产主导厂,上海液压泵厂无论从规模还是从数控机床的拥有量上都倒数第一,另两家企业一家的固定资产是上海液压泵厂的10倍,另一家是2倍,但上海液压泵厂的李斌和他的班组却制造出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国家专用液压产品,这怎么能不让他们感叹呢?
后来,上海电气行业也建立了以李斌名字命名的“上海电气李斌技师学院”,他先后培训学员一万多名,得到了全总领导的充分肯定。电气行业还创办了“李斌杯技能大赛”等。可以说,整个上海电气行业都在争当“李斌式职工”,争创“李斌式班组”……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有一个李斌,我们工厂就可以起步;有10个李斌,企业就能振兴!”说这话的是上海液压泵厂厂长。是啊,面对李斌和李斌班组,他也是抑制不住的兴奋和骄傲!
五
如今的李斌,仍工作在上海液压泵厂的生产一线。已经30年了。30年弹指一挥间,在他憨厚的身上,不正看到了当代工人阶级不断追求知识和技能的风采吗?
30年,李斌和他的同事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使企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他的日常生活却没有太大的起伏,依然是天天这么做着,天天这么钻研着。说来有人也许不信,30年里,他在厂里从来没有和任何人争吵过,更没有冤家对头。他天天安安分分地工作,太太平平地过日子。如有事做失误了,他从不指责、埋怨别人、把责任赖在别人身上,而是想想自己的错,自己的失策;如做好了,他也从不抢功,因为这是应该做的。即使在技术上与人、特别是与老外发生分歧时,他也不争论,而是实实在在地做给你看,让你心服口服。都说他有一个好心态,企业要加工资了,别人加多少,自己加多少,他从不关心,他想你把事情做好了,总会给你的。给他多少,他从不斤斤计较。也许吧,就因为这么个心态,所以他只知道工作过日子,没其他烦恼。当他因工作成绩突出而获得许多荣誉后,他还是和先前一样,和和善善待人,勤勤恳恳工作,太太平平过日子,真可谓是“处变不惊”啊!当有人称赞他时,他也平淡地说:“这有啥稀奇的?只要你热爱企业,认认真真地工作,也会做出成绩来的。”
是呀,当一个人的工作老是像蚂蚱似的跳来跳去时,怎么能钻心做事、潜心做事、做出成绩来呢?
李斌说:“要做好工作,先要做好人。我们工作的地方也是做人的地方。我们建立‘李斌班组’,就是为了把工作场所变成培养人的地方。培养爱岗敬业又有技能的工人。我们常说爱岗敬业,其实要真正做到是不容易的。现在外面的**那么多,而我们企业的工作又很累很苦,你要不为外面的种种**所动,受得了这些累和苦,而且要喜欢,还要有责任心,容易吗?一个人工作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做人的过程。人的价值是从小一点点体现出来的……”
人们理解李斌,他一直是那么喜欢自己的岗位、自己的工作。因为喜欢,就会心甘情愿;因为心甘情愿就会感觉不到累和苦,即使累了苦了心里也开心。如果不喜欢,是被迫的,那效果怎么会一样呢?
其实,李斌除了热爱自己的岗位,喜欢自己的工作,还是个有心人。有心了,他就会有责任心,就能随时发现工作中的问题,就会自觉地去学习,去钻研,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我来试试”,这句常挂在李斌口头的平平常常的话,凝聚了他多少对工作的热情、对企业的责任心!只要有心,每个岗位都会做出成绩来,不是说“行行出状元”吗?
人,就这么几十年的一辈子。有人对李斌说:“你天天这么做傻不傻?你有那么多的好机会,要是我们跑还来不及呢!”然而,李斌心甘情愿这么“傻”,哪里都不去,像颗螺丝钉似的“钉”在上海液压泵厂的生产第一线。一钉,就是30年。有人很感慨:李斌真耐得住寂寞啊!是的,有志者事竟成。有志者均为寂寞人。
企业里有时会遇到那些要求高而自己无能力做、或担心做不好的零部件拿到外面去做。当了劳模的李斌,这时还会提出自己来做。有人说:李斌呀,你是劳模了,太平点儿吧,给别人做,做不好不是你的责任,你做不成就是你的责任。但他还是说:“我心里虽然也没有100%的把握,但就让我试试吧。”是呀,他不图劳模的虚名,他是舍不得好几万的加工费,再说别人也不一定做得好呢!这时厂领导说话了:“李斌,你去试,如果试不好,失败了,不会责怪你!”多好的领导啊!李斌“试试”的胆子就更大了。
李斌就是这么在生产一线,在厂领导的支持下,在一次次对技术难题“我试试”的实践中,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加上理论的支持,才成就了今天。
没错,他是在1991年12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其实,他在读高中时就经常参加党章学习小组,就打了入党报告,后来随着毕业分配就把报告转到了厂里;到读电大时他又打了入党报告;在瑞士培训期间,他再打了份入党报告。是的,他渴望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因为他相信党,愿意为党的事业奋斗终生!也期盼在党的怀抱里使自己更好地成长。从打入党报告的那天起,他就时时刻刻用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也许吧,正因为这样,多少次有工作难题的时候,他就自觉又勇敢地迎难而上,吃亏受委屈都无所谓。所有这一切,他都养成了习惯。
如今已获得那么多荣誉的李斌,在企业,在行业,在亲戚朋友中,在许许多多地方,谁不知道他的名声和故事啊!多少人为他骄傲,多少人为他自豪!
然而,离他很近关系的地方也有不知道的,那就是他儿子的学校。儿子正读高三,学校的老师和同学都不知道他们有个同学的父亲是个响响当当的、受到过胡锦涛总书记接见的人物。因为,这同学压根没说,他觉得没必要说,不值得显摆,很正常呀。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
在前不久上海电视台等单位联合举办的上海十大新好男人评选中,李斌赫列其中。是的,李斌有一个幸福的家庭。邻居们经常看到李斌在买菜、烧饭。没错,李斌虽然这些年又增加了许多社会兼职和活动,如:兼有中国液压气功密封件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设备管理协会高级专家,上海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光机电技术研究所副所长,上海技术协会会长等,但是买、洗、烧,这些家务活都是他做的。每天早晨起来,去菜市场买来菜,择好洗好就浸在那里,晚上回家一炒就可吃;有时很忙,他就在骑车下班路上经过菜市场买点儿菜带回家,烧好了再回到厂里。要说烦恼,也许是怎么翻花样,让妻子和儿子吃得满意,会伤一些脑筋。这也许是他给这个带给他温暖和支持的家尽的一份责任了。
妻子善良、贤惠,是电机学院的老师。对丈夫的成绩和荣誉也从不显摆和炫耀。每当厂里来了人,或者来了公司和市里的领导,她总会主动避开,为了不影响丈夫他们的谈话。有时半夜里,或者双休日,厂里突然来电话有事找他,他随叫随到,她也毫无怨言。
偶尔,双休日在家,他除了给妻儿烧菜煮饭,就是上上网,看看书,听听音乐,看看电视,再有就是种种花,养养鱼。他说其他玩的东西都不会。
有人说:如今李斌头上顶着那么多荣誉的光环,一定有压力吧!“不!”李斌说,“我没有啥压力。劳模也好,杰出人物也好……那都是党和政府根据你所做出的成绩给你的评价,我不是为劳模称号而做的,不是劳模我也这样做。要说有点什么的话,那就是责任,怎么在厂领导的领导下,把工作做得更好,包括培养好徒弟!”
是啊,他的生活似乎过得平平静静或者波澜不惊,然而,他在一线工作岗位上却做出了如此“惊人”的成绩。
那天,我离开上海液压泵厂时已经是傍晚了。不知从何处传来一首再熟悉不过的歌曲声《咱们工人有力量》。这首雄壮有力的歌我们已经传唱或听了几十年,此时再听来,一种别样的感动在心头升起。
是呀,在高科技的今天,我们工人怎么当?怎么样的工人才真正有力量?李斌,从劳动型工人到技术型工人,再到专家型工人,30年的历程不就是对知识工人最好的注释吗?他不是用自己的实践作出了回答:只有驾驭高新技术,才能真正有力量,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吗?
没错,李斌是电气行业的一个品牌,也是一面镜子,折射出的不仅是几代工人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而成的勤勤恳恳、埋头苦干的无私奉献精神,更闪耀着当代工人追求知识和技能的风采,正是这种结合,使当代工人的整体素质产生了质的飞跃。
我已走出很远了,情不自禁地停下脚步,转过身,深情地凝望着上海液压泵厂高大的厂房,心中默默地向李斌致敬!向千千万万个“李斌式工人”致敬!嘴里不禁也吟唱起来:咱们工人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