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赵广军》——记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赵广军(1 / 1)

曾楚桥

引子

他的名字正在中国的大地上广为人们传诵。

中央电视台《新闻会客厅》为他作了一个专题的新闻报道。《中国青年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等媒体连续刊登有关他的报道。在他的名下还有着一长串的光环与荣耀:

2004年广州市助残爱心天使金奖。

2005年广州市雷锋式先进个人奖。

2006年广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标兵。

2006年度广东省“爱国、守法、诚信、知礼”杰出人物。

2007年第六届“广东省十大杰出青年”。

2007年广东志愿服务20周年最具影响十大人物。

2007年第十八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

2008年广东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2008年全国十大杰出志愿者。

2009年全国道德模范奖。

……

他的名字叫赵广军。

第一次见到赵广军,这个33岁的青年,来自广州海珠区江南中街的一名办事员,他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胖。因为胖,双眼显得就小了些,但当他看着你时,明净的眼眸里让人心里感觉既亲切又真诚。我见到他时,他刚理了一个小平头,整个人显得相当精神。一张胖脸加上厚厚的双唇,又让人觉得这是一个憨厚的汉子。这个被街坊们称为好人的赵广军,在面对记者的采访时,语气十分平静地说:“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志愿者,我没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常,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司空见惯的。”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志愿者,在长达十年的志愿者生涯里,通过“生命热线”先后帮助了一千二百多名“问题少年”,其中,成功使二百多名轻生者重返新生活;为了帮助那些孤寡老人和误入歧途的青少年,他花光了差不多十三万元的积蓄,累计服务达到五万多小时。

面对这些惊人的数据,也许有人禁不住要问:作为一名普通的物管员,自身的工资并不高,在这种情况下,花钱又花时间地去做这些对自己毫无益处的好事,会不会是什么炒作行为?

然而当笔者对赵广军有着更深入的了解后,看到他十几年来,一路走过来的深深浅浅的脚印,禁不住热泪盈眶,为赵广军,为那些千千万万的志愿者!

事实上,没有谁天生就是一个志愿者,《三字经》里就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句话用在赵广军的身上,我想是再贴切不过的。且让我们来看看赵广军成长的过程。

浪子回头金不换

时间回到1997年,那一年,赵广军刚20出头。那时候,赵广军跟一些问题青年混在一起,过着街头王的“快活”生活。

然而这一切只是过眼云烟,不久之后,“老大”便在一次事故中死掉了。赵广军为他精心布置好灵堂后,发现所有的兄弟却一个也没有来,空****的大厅里只有哀乐在低徊,仿佛在向赵广军诉说着人间的残酷与无情。赵广军内心的伤感难以言传。电话打了一个又一个,这个说没空,那个说算了吧,人都死了,一了百了。他想不到酒桌上的兄弟们会是这个态度,竟连“老大”的最后一程都没来送一送。平素最不喜欢说谎的赵广军,这时候突然有一种被愚弄了的感觉。

回家之后,赵广军第一时间把CALL机关了。每天除了吃饭就是睡觉。“老大”的死,对他的打击实在是太大了。老大在时,他知道只要跟着“老大”,人生就会有无比的辉煌。但是灵堂里的寂寞让他对这一人生目标产生了怀疑。

难道这一切都是错的吗?如果这一切都是对的,那么为什么兄弟们竟至于连“老大”的最后一程都没来送一送?义气是什么?义气就是朋友间的两肋插刀?

一时间,生与死,爱与恨,情与仇,诸如此类的问题无一不在赵广军的脑海里不停地转。他想到脑子发痛仍然想不明白这许许多多的问题。

恰好在这个时候,赵广军的一个远房表叔去世了。本来赵广军并不打算参加表叔的追悼会,但是拗不过妈妈的请求,只好跟着妈妈再一次走进了殡仪馆。

追悼会现场让赵广军暗吃一惊。小小的送别厅里聚集了上百人,上百人里只有少部分亲戚是赵广军认识的,其余大部分都是陌生的面孔。事实上,那些陌生的人差不多都是表叔的邻居或者街坊。关于表叔,在赵广军的印象里,只知道他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既不当官也未见他交友有多广。可是灵堂里来了那么多的人,每个人的脸上都流露出痛惜与悲伤,这么多的人都是谁?赵广军忍不住问了其中一个年纪较老的妇女,得到的回答竟是:他是好人啊,热心肠,又爱帮人,我们舍不得他走啊,所以我们都来送他最后一程。说着说着,女人竟然热泪横流,失声痛哭起来。

同样是死,一样的灵堂,可是差别为什么这么大?短短几句话就像一颗定时炸弹在赵广军的脑海里炸开了花,关于生与死,在这一刻,似乎如醍醐灌顶一般让赵广军顿悟过来,又仿佛在黑暗的夜里,突然照进来一道光,这道光让赵广军看到了人生的另一面。

灵堂里的抽泣声已经小了下去,赵广军见母亲正含着眼泪望着自己。他知道,在过去的许多个日日夜夜,母亲不知为自己流了多少泪水。

赵广军突然一下子扑进妈妈的怀里,号啕大哭了起来。赵广军的举动一下吸引了灵堂里所有人。大家都过来劝赵广军,叫他不要过度悲伤。几乎没人知道赵广军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只有他的母亲,因为她耳边清晰地传来了儿子悔恨的声音:妈妈,我知错了。此时此刻的赵广军心里暗暗发誓:学习表叔,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让一切重新来过!

后来的事实证明,赵广军并非是一时冲动,他在用行动证明自己的同时,也希望妈妈不要再为他日夜担心,更不要为他流泪,仅此而已。这就是他最初的朴素想法。

然而,做一个好人,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容易。

赵广军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做好事的情景。

那一年的七月,正是南国最热的时候。这天中午,赵广军正在往家里赶,走过拐角,见一老汉肩上扛了一大袋米正吃力地往前走。赵广军二话没说,走过去抢过老人家肩上的大米说:“老人家,让我来帮你扛吧。”赵广军扛上米,大步流星的便往前走,才走了几步,忽听到身后有人大喊:“抢劫啦,快来呀!”赵广军回过头来,却见大喊抢劫的人竟然就是那老汉!赵广军正准备跟老汉解释,可是他还没有弄清怎么回事,就被巡逻的治安员按倒在地上了。

在去派出所的路上,治安员问他为什么去抢一个老人家的米。赵广军一时百口难辩,感到十分无奈。还好负责审问的警员是个有经验的办案人员,他一看到赵广军汗流浃背的扛着一大袋米进来,马上就明白了几分。哪有抢匪笨到去抢一袋米啊?在派出所,赵广军虽然受到了警察的赞扬,但是他仍然想不明白为什么做一件好事居然如此艰难,乃至竟会被人家误以为是抢劫,这里头肯定是某个地方出了问题。

难道是我的方式不对吗?赵广军在自我反思。隐约中,赵广军觉得自己的行动过于盲目,老人家之所以接受不了,肯定不能完全归咎于社会风气。要是有一个什么组织,把大家组织起来,有针对性地做,这样会不会更好呢?不久之后,赵广军的这个想法就成了现实。

我助人,所以我快乐

2000年5月,正是“五一”长假。有一天,赵广军正在看电视,他看到了电视上共青团广州市委正向全社会大规模招募志愿者的消息。他不由欣喜万分,连衣服也没换,就急匆匆的赶到广州市人民北路的招募现场。当赵广军向招募现场的工作人员说明自己是来报名时,现场所有人都禁不住把目光投向了赵广军。

“你说你是来报名的?”其中一个负责人问赵广军。他似乎不太相信赵广军是来报名参加志愿者工作的。他眼前的赵广军穿着打扮实在是过于前卫与另类了:一头披肩长发,一条故意剪破了几个洞的牛仔裤,和街头那些社会青年如出一辙。

“对。我是来参加志愿者的。”赵广军的回答令旁边的人都禁不住皱起了眉头。

“你知道志愿者是做什么工作的吗?”负责人又问。

“志愿者不就是免费为有需要的人服务吗?”赵广军的回答倒是干脆利落。可是看到他这一身打扮,负责人始终还是不放心。

“既然如此,请问你为什么要参加志愿者?”

这次赵广军略为犹豫了一下,回答说:“为了帮朋友赎罪,也为了减肥,你没看我这一身的肥肉吗。还有就是,就是想通过志愿者工作,希望有女孩子看得上我,一句话也就是想找一个女朋友。”

赵广军没有笑,他说得很认真,也一脸严肃。但是负责人不由得笑了起来。从来没有人怀着这样的一个目的来参加志愿者。然而这的确又是最不设防的表白。赵广军用他的真诚打动了招募负责人,他们没有拒绝一颗要求上进的心,而是宽容地接纳了赵广军,从此赵广军义无反顾地开始了长达十年的志愿者生涯。

一个人的青春到底有几个十年?毫无疑问,赵广军正是用他的青春为自己的志愿服务做最生动最感人的注脚。十年来,有过太多的挫折,也有太多次被他人误解,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甚至连健康也搭上了,可是无论遇上多大的困难,他从来都没有后悔过。每当他看到自己的服务对象露出灿烂的笑容时,就感到万分的欣慰。在赵广军服务过的众多对象中,最令他难忘的就是刘姨。正是刘姨,让初入志愿行列的赵广军认识到一个真正的志愿者所要做的一切。

在此之前,赵广军只听同行的志愿者说过社区里有个姓刘的老人,因为身体不好,走路都要使用拐杖。老人的子女常年都在外地工作,只留下她一个人守着一间空****的大屋,连串门的人都很少。接触过刘姨的志愿者都说老人现在极需要人照顾。赵广军自告奋勇地接下了这个任务。

开始,赵广军抱着极大的热情来到刘姨家里,一来到刘姨家就忙上忙下,帮刘姨打扫卫生、买米、煮饭、洗衣服等等,满以为刘姨从此就会开心起来,但是刘姨只是淡淡地跟他道一声谢谢,并没有看到刘姨发自内心的笑容。刘姨越是对他客气,赵广军就越是觉得不是滋味,感觉他和刘姨之前隔着一堵厚厚的墙。他一时搞不明白什么原因,以为是自己没做到最好。他加倍努力,原本拖一次地的,他拖了三次,门和窗都是擦了又擦。买菜时都是挑老人最爱吃的买,并且尽量做到合老人的胃口。然而,他仍然看不到刘姨舒心的笑容。为此,赵广军一度有些灰心。老实说,赵广军对自己的亲妈也没有这么细心地照顾过。到底是哪方面出了问题?赵广军是个爱思考的人,也是一个不服输的人。志愿服务才刚刚起步,遇到一点点小困难就退缩,还算得上一个真正的志愿者吗?

为了弄清问题的症结所在,赵广军向一个有经验的志愿者同行请教。同行告诉他,刘姨的问题可以归纳为孤独两个字,解决了孤独,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可是,怎么解决孤独的问题呢?生活上的问题容易解决,但这可是心理问题啊!显然,心病仍需心药医,这是常识。赵广军也明白这个道理。可是怎么医?又是个问题。为此,赵广军不得不求助于图书馆。他从图书馆里借回一大堆有关心理学方面的书,他开始夜以继日地恶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这期间读过的书,为他日后帮助那些问题青少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正是通过读书,赵广军才深切理解了老人的孤独。

当赵广军再次来到刘姨家,帮刘姨做完家务之后,赵广军再也不急着去帮助下一家,而是坐在老人的身边,跟老人拉起了家常里短。从柴米油盐开始,到生活里的每一个细节,慢慢地,老人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了,笑容也有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几乎是无话不谈了。刘姨已经把这个肥仔当成了自己的亲生儿子,老人甚至准备帮赵广军介绍女朋友。每次知道赵广军要来,老人早早就搬个小板凳坐在门口守望着,有什么好吃的,总是留着等到赵广军来了才一起吃。赵广军走的时候老人总要拉着广军的手依依不舍地送好远好远的路。

与刘姨相处的这段日子,让赵广军明白,作为一个志愿者,不但要有热心、爱心、信心、耐心、细心,还需要有一定的知识素养。这对日后赵广军成为一名合格的志愿者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在赵广军服务过的近千名孤寡老人里,无论是在他工作中为他们抄水表的孤寡老人住户,还是他常服务的社区贫困老人们,个个提起赵广军,都不由得竖起大拇指说:“肥仔就好像亲生儿子一样,平日里只要招呼一声,他马上就来了。换个煤气罐,修修水管什么的,他是有求必应。逢年过节,送米送油,天气变冷就送棉被送毛毯,唉,要是有福气生了像广军这么一个儿子就好了。”

很多老人至今还不知道,赵广军送来的大米和棉被都是他自掏腰包,从他自己的工资里一块一块地省下来的。有个别细心的老人会发现,广军长年累月总是穿着那么两三套衣服,从来没见他穿过新衣。广军吃得也简单,有时饿了,随便就在街边的馒头小摊档买几个包子,边走边吃。一顿饭就这样解决了。

赵广军后来在他的日记里写道:“只要是有需要志愿者的地方,就会有我们的身影,纵然是历尽千辛万苦,只要能给他人带来快乐,我也就会无比快乐!”

拯救青春:我就是你哥哥

相对于老人,孩子更让赵广军揪心。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尤其重要。事实上,孩子正处于成长期,还没有形成独立的人格,更没有成熟的价值取向,相比于成人,他们更需要呵护与关爱。

一次偶然的机会,赵广军从电视上看到一则新闻,报道说全国每年轻生的青少年比老年人要多出三倍不止,有自杀倾向的,就更难以计数。想起自己也曾经是一个误入歧途的少年,赵广军心里暗暗着急。他不知道如何才能帮到这些少年。恰好这个时候,领导决定让赵广军加入外展组工作。外展组的职责就是帮助边缘少年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使他们能够明辨是非,悬崖勒马,迷途知返。

赵广军刚一开始进行青少年的工作,接触到第一个个案,就感到责任重大,难度也更大。

赵广军认识小彤(化名)是那一年的三月,正是春寒料峭,乍暖还寒时节。小彤是个单亲家庭的孩子,父母很早就离了婚,缺乏关怀的家庭环境导致小彤性格十分孤僻。十四岁的她从最初逃学到离家出走,跟社会上一些不良青年混在一起,最后竟然发展到卖**的地步。

刚开始,小彤十分排斥赵广军,在她的内心里,这世界从来就没有一个好人。对赵广军的来访不理不睬,不冷不热。赵广军一时间也颇感束手无策。通过了解她的家庭情况之后,赵广军决定投其所好,请她吃饭唱歌,甚至拿钱给她花。在物质上尽量满足她的要求。小彤呢,见有人请她吃饭唱歌,还给钱她花,当然也很乐意。他们之间渐渐地熟悉了起来。熟悉之后,赵广军便开始对她进行劝导,劝她远离社会上那些不良青年。小彤开始也唯唯应诺,态度好了不少,每天也按时上学。但是好景不长,在赵广军以为她从此走上正轨时,没过多久,赵广军就接到她家人的电话,电话里说小彤又一次离家出走了。

赵广军一听到这个消息,又急又气,立马去找她。赵广军一连找了好几天,最后好不容易在一个歌厅里找到她,但是小彤却死活不肯回家。赵广军苦口婆心地又劝了三四天,小彤才勉强跟赵广军回了家。

通过这件事,赵广军意识到光靠物质和金钱是很难让小彤走上正轨的。必须要对症下药才行。为此,赵广军专门去书店买了一堆有关青少年心理学方面的书,埋头啃起来。

对儿子近期的变化,赵妈妈觉得很是奇怪。儿子什么时候变得好学起来了?虽然赵妈妈也知道儿子参加了志愿者,但赵妈妈一直以为儿子仅仅是一时的心血**罢了,并没有往深里想,更不知道儿子现在是真的爱上了志愿工作。赵妈妈见儿子买的书都是心理学方面的,便问儿子怎么爱上心理学了。赵广军却半开玩笑地跟妈妈说:“我想当一名心理学家啊。”

然而当一名心理学家并不那么容易。赵广军不看书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以为孩子的那些事没什么了不起,不想里头的学问大着呢。单是针对单亲家庭的孩子就有相应的诸多措施。由于单亲家庭的孩子长期缺少关爱,在性格上造成自卑、冷漠且喜怒多变。赵广军意识到单靠自己很难让小彤回到正途上来。除了必要的物质帮助,还必须多方培养感情,包括小彤的亲人。

为此,赵广军多次找到小彤的家人,与他们进行多方面沟通,并要求家人配合自己,尽快让小彤回到校园,回到亲人的身边。从此之后,赵广军不再是简单地用物质满足小彤的要求,而是更多地和她聊天,了解她的内心世界,有针对性地和她谈人生谈理想。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他们渐渐地就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后来小彤考上一所很好的学校,在上学之前,她打电话给赵广军,赵广军刚一按下接听键,就听到电话的那一头叫了一声:“哥。”之后就没有了声音。赵广军心里一紧,过了一会儿,电话那头传来轻轻的啜泣声,赵广军一听心里更急,忙问:“怎么啦,别急,慢慢地告诉我,好吗,无论发生什么,我都会帮你的。”小彤一听到赵广军焦急的声音马上就说:“哥,我是小彤,我没事,我是高兴了才给你打个电话。哥,我要到外地上学了。谢谢您多年的教诲,您永远是我的好哥哥,我一定会好好学习的,哥,请您放心!”哦,原来是小彤。赵广军心头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了地。

爱并不需回报,一声亲切的问候就足以让赵广军感到无比欣慰了。是的,赵广军从一开始与那些孩子接触,就一直把他们当成自己的亲妹妹亲弟弟一样看待。

对此,一直生活在幻想当中的伟仔深有体会。

伟仔是赵广军跟踪了六年的服务对象。在赵广军最初的印象里,伟仔是一个不爱上学,不爱读书,成天爱打架,幻想着自己能成为一名叱咤风云的大侠的孩子。对赵广军来说,眼前的伟仔仿佛就是从前的那个整天打打杀杀的自己,怜惜之情油然而生。对这样的一个孩子,赵广军心里还是有数的。因为他自己就是这样走过来的。他没有一味地跟他说教,而是对症下药,跟他聊起了武功,从金庸武侠小说里那些除暴安良的大侠聊到当今社会里那些黑社会的大佬,聊他们的本质区别,聊武德、修养对个人的影响诸如此类的问题。跟他来往多了,伟仔慢慢觉得这个肥仔还挺合拍的,也很合自己的胃口。

为了让伟仔对志愿者有更深的了解,他专门带伟仔到深圳去看望过义工丛飞。后来又带他去参观过广州的青少年管教所,让伟仔亲自体验两个不同的世界,让他意识到自由的可贵。从管教所回来的路上,伟仔对赵广军说:“军哥,您以后不用再来劝我了,我明天就去上学。”休学了一年的伟仔在赵广军锲而不舍的劝说下终于回心转意了。这对赵广军来说当真有一种苦尽甘来的感觉。他赶紧和伟仔的父母联系,然后又组织志愿者轮流给伟仔做家教,把伟仔休学落下的功课一一补回来。伟仔的班主任后来问赵广军用什么办法让伟仔回来上学,赵广军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我没什么特殊的办法,只是因为他是我弟弟,是我亲爱的弟弟,我有责任让他回到学校里来。”

十年下来,赵广军帮助过的孩子少说也有一千多名。每个孩子都把他当成自己的亲哥哥。因为长期与孩子们打交道,赵广军渐渐地也总结出一套经验来了。他把他的经验归结为三种方法:一是金钱拉拢法。这方法能够在最快的时间里让这些孩子认同自己。二是感情培养法。一句话,就是让自己真正成为孩子的哥哥。让他们知道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有一个哥哥在帮他们。三就是恐怖拉拢法。这种方法主要是对付那些相当执拗的孩子。通过以暴易暴的办法,给这些沉迷于暴力世界里的孩子一个沉重的打击。让他们体会残酷的现实。比如一些小孩喜欢做江湖大佬,赵广军在试用其他办法无效之后,就会尝试有限度地打击他们,直到这些孩子认同赵广军,慢慢听他的话,这时再加以劝导,效果比一般的说教来得好。

事实上,赵广军在与这些孩子打交道的过程中,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法宝,他只是用心去做,让两颗心零距离。他说到做到,做不到的事情,他从来也不会说。因为他清楚,孩子们都有着一颗颇为脆弱的心灵。赵广军在自己的一篇日记里曾写过这样的一句话:“要想得到孩子们的信任,除了要挥洒汗水之外,还要洒下一片无私的爱的阳光。”

生命热线:寒夜里那盏不灭的灯

人最宝贵的东西就是生命,而生命于人只有一次。按理每个人都会珍惜自己的生命才对。可是事实上并不是这样。赵广军亲眼目睹了一个生命消失的过程。这个过程其实仅仅几秒钟的时间。

那是1994年秋,中秋节刚过去没几天,赵广军接到一个志愿者的电话,志愿者在电话里说,一个服务对象看不开,正要准备跳楼。当时赵广军正在家里吃饭,他一听到这个消息,连饭也不吃了,扔下饭碗就往楼下跑。当赵广军赶到现场时,只见一个打工仔模样的人坐在九楼的栏杆上,正作势往楼下跳。几个志愿者正在楼上劝说。赵广军赶到时,楼下围观的人群正在起哄,有人朝楼上喊,有种的就往下跳,是男人的就别在上面作秀了。楼下的人话音刚落,赵广军就见栏杆上那打工仔像一只黑色的大鸟从楼上飞了下来,整个过程估计用了不到五秒钟的时间。

赵广军不敢看那死者的脸,他也没有去指责那些起哄的人群,他只是偷偷地抹去脸上的泪水,静悄悄地离开——这样的场景太让人伤心了。回来的路上,赵广军一直在想:如果楼下的人没有这样起哄,说不定他就不会往下跳。如果他早来半个小时,说不定那人也会听从他的劝说,不再轻生。如果那个无良老板逃跑之前把拖欠工人的工资都发了,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如果……

太多的如果了。可是生活中并没有如果,只有铁一样的事实:生命是如此的脆弱,在短短几秒钟的时间里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消失了。

赵广军在为死者痛惜的同时,不由得想:有什么办法可以防患于未然呢?回来之后,赵广军一直为这个问题茶饭不思。

这年年底,《羊城晚报》的一个记者前来采访赵广军,曾就这个问题和赵广军作过讨论,后来记者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对赵广军说:“肥仔,要不把你的手机号码公布出来当成热线电话吧?这样说不定还有一定的预防效果。”

当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是啊,为什么不可以呢?万事开头难,只要做开了头,慢慢就会有效果了。于是赵广军决定在《羊城晚报》公布自己的手机号码。令赵广军颇感意外的是,自从他的电话公布以来,每天的求助电话就络绎不绝。有时候他几天没合过眼,一个接一个的求助电话打过来,手机试过连续通话七十小时的超人纪录,手机一直打到发烫对方仍然不肯放下电话,打到手机快没电了,只好一边充电一边通话。赵广军实在不忍心拒绝任何一个求助电话。

在赵广军救过的众多的轻生者中,最让赵广军感到自豪的就是小丽。

小丽其实是一个缺乏关爱的女孩。父母因为超生,带着弟弟外出打工,留下她一个人在家里读书,只给她极少的生活费。

赵广军还记得小丽第一次给他打电话时正是凌晨三点多钟,因为长时间没睡,刚刚打了个瞌睡的赵广军就被小丽的电话惊醒了。赵广军听到对方辟头就说:“军哥,我不想活了。”赵广军被吓了一跳。从来没有人这样直接过,小丽是第一次。赵广军一下紧张了起来。了解了小丽的基本情况之后,赵广军感觉小丽情绪越来越激动,怕她一时想不开,决定马上去看她。

当赵广军来到小丽的住处时,小丽的情绪一下子就好了起来,她看着满头汗水的赵广军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军哥,我以为你只是说说罢了,没想到你真的来了。”

见她情绪好了不少,赵广军也松了一口气说:“小丽妹妹,生命如此美好,可不要拿它开玩笑啊,军哥可没空跟你开玩笑哩。”

赵广军话还没说完,小丽的脸马上就变了。情绪一下子又激动了起来:“你以为我跟你开玩笑啊,好吧,天亮了你就过来帮我收尸吧,反正我爹妈都不要我了。”女孩的脸如六月里的天气,说变就变了起来。不过赵广军此时心里已有了底。他心里明白,此时的小丽目前只是情绪不太稳定,需要一个倾听者罢了。赵广军极有耐心地听她诉说,偶尔也问上一两句,就这样一直到天亮,小丽自己也觉得不好意思了,这时赵广军才匆匆动身往家里赶,回到家匆匆冲一下凉又马上赶去上班。

赵广军远没想到这仅是个开始。第二天的凌晨三点多点钟,小丽的电话又准时打了进来,一打就打到了天亮。第三天还是如此,有时候小丽还要求赵广军来看她,否则就以死相挟。对小丽的要求赵广军感到十分的为难。去吧,除了听她大吐苦水之外,实在是毫无办法,不去吧,又怕她的情绪变化,到时当真的做出什么傻事来。怎么办才能两全其美呢?赵广军左思右想,突然他灵光一闪,一个十分大胆的计划在他的心头一现。看来对小丽这样的情况只有出奇才能制胜了。

这天凌晨三点多,小丽又是准时打来电话。赵广军和她没聊多久,小丽的情绪又来了,她在电话里一通要生要死之后,问赵广军能不能马上来看她最后一面。赵广军叫她等一会,他立马来。赵广军打的赶到小丽家,他拉着小丽的手语气凝重地说:“小丽妹妹,你既然觉得生无可恋了,那好,军哥我今天就陪你一起离开这个令人烦恼的世界,反正再这样下去,我也快给你烦死了。现在我数三声,数到三后我们就一起跳楼好不好?”

小丽没想到赵广军会来真的,她吓得脸都变青了。但是赵广军一点儿也不退缩,而是真的数起数来。当赵广军数到三时,他拉着小丽的手就往楼下跳。当两人安全着地时,小丽的眼泪哇啦啦的就下来了。她抱着赵广军哭着说:“军哥,我再也不想死了。”

其实一切都在赵广军的掌握之中。在此之前赵广军就已经观察到小丽家旁边那幢楼房突出来的一块水泥棚,从小丽家跳下到那个水泥棚只有一米多高,这个距离对赵广军来说是还是一个相对安全的距离。赵广军之所以敢大胆地往下跳,就是算准了这个距离。

事情果然往赵广军料想到的方向发展。经过这一晚的跳楼事件,小丽彻底被赵广军打动了。从来没有人对她这样好过,只有她的军哥。这之后,小丽再也不老是打赵广军的生命热线了,整个人也变得开朗了起来。但是赵广军还不是很放心。他又找到小丽的妈妈,跟她进行沟通,希望她多关心小丽点。

一个月之后,小丽主动找到赵广军,要求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来。成为一名志愿者之后,小丽才为自己过往的行为深深后悔。她对赵广军说:“要是那一晚军哥你出了什么事,我这一辈子也别想安乐了。老实说,军哥你当时真的一点儿也不害怕吗?”赵广军做了个鬼脸说:“我也怕啊,不过我更怕你每天晚上三点的电话,要是能换来现在的你,如果要我现在再选择,我宁愿再跳一次。”

还有比这更朴实更感人的话吗?赵广军从来没有什么惊人之语,他向来用行动来说明一切。对小丽是如此,对其他人也是如此。在他服务过的一千多名青少年当中,小丽算不上是最顽固的一个,但是所用的方法却是最极端的。在和笔者聊天的过程中,赵广军向笔者透露他在工作中总结出来的那些轻生者的一些基本规律。一般情况下,自杀行为很少是突发事件,轻生者在自杀前常处于想死但同时又渴望被救助的矛盾心态。其中有三个误区,误区一是认为一般人不会自杀,二是所有自杀的人都是精神异常者,三是自杀者被救助后就不会再有问题。此三个误区中,赵广军对第三个误区的认识尤其深刻。这其中有着血的教训。

那次赵广军到外地出差,他的小灵通生命热线因此没有信号。三天后,他回到广州,发现电话里有几十条短信,短信中的绝大部分是一个名叫小玲的姑娘发来的。小玲是赵广军服务过的轻生者,他曾经在半夜里把她从阳台上救了下来。当赵广军看到这一大堆短信时,心里一下子就凉了半截。小玲发给赵广军最后的短信是这样写的:我终于看清了你的真正脸孔,当你看到这条短信时,我早已在天堂等你,等你这个虚伪的所谓志愿者!赵广军马上给小玲的妈妈打电话,得到的消息竟然是小玲不在了。一个年轻的生命仅仅因为电话不通就这样消失了。这让赵广军深感愧疚,从此他时刻记着紧握电话,他再不能够让这样的悲剧发生了。

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赵广军终于累垮了。严重的高血压加上腰肌劳损,还有中风让赵广军的健康亮起了红灯。

2007年5月,赵广军再一次因为血压过高住进了医院。和赵广军一起并肩作战的黄红英去医院看望这位在她心目中一直是相当壮硕的肥仔时,却发现赵广军的病历日志上写着:严重高血压、糖尿病、心肌炎、心血管病等好几项。即便如此,躺在病**的赵广军想着的仍然还是他的生命热线。在血压稍微平稳之后,他就要求出院。主治医生问他是不是不要命了。他又是淡淡一笑说:“生命热线就是我的生命啊。”他把自己在住院期间各级组织送来的慰问金四千多元全部捐给了梅州河源等洪水灾区之后,马不停蹄地开始为灾区筹措大米、面粉和矿泉水。他就是一刻钟也停不下来的人。

在采访的过程中,笔者曾这样问他:“在你做生命热线时,你的女朋友曾因此和你三度分手,当时你的内心是怎么想的?”

“老实说,第三次分手时,我当时真想一死了之。我关了电话一个人在楼顶上坐了好长时间,我想到了爱情,想到了生和死,第一次亲身体验了轻生者最真实的内心想法。我在想,如果我当真从楼上跳了下去,结果会是怎么呢?肯定和那些跳楼轻生者没有什么两样,都一样会摔成一堆烂泥,到那时,我想谁也认不得我了。在此之前,我曾碰到我过去的一位朋友,朋友的冷嘲热讽动摇不了我,但是这次失恋,当时真的让我心如死灰。我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后来,我打开手机,想给生我育我的妈妈发最后一条短信作最后的道别时,一个求助电话非常及时地打了进来。当我一听到对方那让人心碎的声音时,我突然惊出了一身的冷汗。我在问我自己,我这是在做什么?我还是一个志愿者吗?我还配做一个志愿者吗?什么叫责任?什么叫担当?狠狠地抽自己一巴掌之后,我对自己说,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我在那一刻完成了自己的涅槃。”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可以明事理的,这需要一个过程,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刚开始我只是怀着摆脱过去,重新做人,这样的一个愿望去做志愿工作,不断工作的过程,也是我不断学习的过程,更是思想不断提高的一个过程。在我成为一名党员之后,对人生有了更深一层的思考。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人,他的生存不仅是为自己的利益,他会把个人与社会联系起来,以广大人民的幸福为己任,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别人。我想如果我能做到这些,我就问心无愧了。”

事实上,赵广军在长时间的志愿服务实践中,也是一步一步地摸索着走过来。当他以心灵影响心灵,用生命挽救生命时,便体会到以爱生爱,以乐添乐的人生境界,也终于觉悟到人生价值的真谛:传播爱心,担当责任,奉献社会。

现在,“赵广军精神”已经不是赵广军一个人的精神,而是千千万万个赵广军式的志愿服务者精神。他们用广阔无比的爱心为南中国这座城市命名,为每一颗在寒冷中发抖的心传递爱和温暖。

时间在流逝,唯有爱在永久流传。正如赵广军所说:“只要我的心脏还在跳动,我就永不停步。”志愿者的爱从来都是用行动来诠释的。赵广军正是用他的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所说的每一句话:我从来没想过我的行为会得到什么回报,我只在乎我能为别人做些什么!

这就是赵广军,一个志愿者的内心独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