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东海路翎羽翩飞(1 / 1)

林翎见父亲惊讶,问道:“爹爹知道他?莫非这陈正汇是个大人物?”

林珩道:“他年纪轻,未曾有机会一展所学,还谈不上有多大的成就。不过他的父亲却真是个了不得的大人物。”

林翎便问是谁,林珩道:“如果不是同名同姓之人,那这陈正汇的父亲,便是我们福建的无双高士,南剑州的陈了斋先生。”

林翎惊道:“了斋先生?”

林珩所说的这个陈了斋名瓘,在当世名声极大。这几十年里蔡汴、蔡京陆续当权,二蔡均知陈瓘这个老乡有大才,都想罗致结交,偏偏陈瓘不买帐。不但不买帐,更持天下公论,毫不客气地站在二人对立面。尤其是蔡京,被陈瓘披擿其处心,发露其情慝,虽在京城专权,每次听闻陈瓘的议论总是坐立不安,终于变拉拢为迫害,对陈瓘诬陷弹劾,无所不用其极。但大宋虽然权臣当道,国家风尚毕竟还存着几分正气,陈瓘既为士林所望,每到关键处往往有人代为回护,因此十几年间蔡京竟不能致之死地,只是流放远窜而已。

林翎又问道:“了斋先生的公子,怎么会在海外?”

林珩叹道:“他曾告发蔡京,闹得天下轰动,结果没把这奸相拉下来,反而被流放到沙门岛——这是好几年前的事情了,或许他到沙门岛之后另所遇合,所以才去了流求……翎儿,你不如到流求看看吧。如果这个陈正汇真是了斋先生的公子,那汉部可就要大变了!”

林翎奇道:“我看汉部内部的根基已经相当稳了,他一个人能有多大作为?”

林珩叹道:“他可不是一个人啊!他背后的师承和人脉几乎可以牵连到半个大宋的士林!陈了翁交游遍天下,门人满东南,若他的公子入了汉部,则汉部风气之变,就在数年之间!”顿了顿又道:“我看汉部来势甚雄,如大江奔流,纵有高山阻路,难以遏断。但他们不与我大宋接触则罢,若与我大宋接触,则如长江入海,冲力虽大,但江水终归也会变成海水!”

林翎点头道:“这个陈正汇如果真是陈了翁的公子,那他就是第一滴海水!”

林珩道:“不错。”

林翎道:“要这么说来,我可真得去看看这个人!”

林珩道:“正当如此!”

林翎第二日便以运送物资为由跨过海峡,进入鸡笼港。陈正汇迎接出来,由曹孝才引见。他是福建人,也听过泉州林家的财势,看了林翎一眼,心道:“泉州林家这么大的基业,主持的人居然是这样一个清雅隽秀的小伙子。”

两人礼见后进村,曹孝才自回港口去。陈正汇把壶奉茶,说道:“这些是流求种的茶叶,林公子尝尝看如何。”

林翎知道他这不仅是待客,也有请他品鉴的意思,咀了一口,摇头道:“不行,这样的茶没法卖,只能给当地的农人消渴用。”

陈正汇叹道:“此岛土地气候甚宜种植占城稻,但现在我们开发的多是临海平原,种植茶叶并不适宜。”跟着又向林翎出示了不少流求的土产,说了半日,林翎慢慢将话题引偏,闲聊起来,二人渐渐兄弟相称,及问到对方的籍贯,陈正汇道是福建南剑州人,林翎又问他家人情况,陈正汇黯然道:“我父亲如今不知在何处,母亲、内子和小犬都在老家。只是这些年孤身在外,也不知家中如何了。内子虽然贤惠,但男丁远出,只怕持家甚难。我那儿子,我离开时他还在襁褓之中……”说着深深一叹,若不是有人在旁,几乎就要垂泪了。

林翎心道:“他应该是陈了翁的公子没错了。”便道:“不如小弟设法接嫂子来流求如何?”

陈正汇沉吟道:“海路凶恶,不敢令老母涉险。”

林翎心中一凛:“莫非他没有在此长居之心?”又道:“近来先生所寄信件,都是小弟设法转交。怎么其中没有家书?”

陈正汇看了林翎两眼,说道:“我用的是汉部公家途径,所修书信,或是请友人代购书籍,或是邀他们来流求设教,都是为汉部公干,却不好为私己谋事。”

林翎赞道:“陈兄风节高亮,令人钦佩。但游子在外,给父母问安也是人情之常。如果陈兄信得过,以后若有家书,便由小弟来转交如何?”

陈正汇沉默半晌道:“我致书友人,其实信中已有提到请他们代报平安。只是没有一封家书寄给父母,心中终究难安。贤弟好意,愚兄先谢过了。”这样说,算是没有拒绝。他顿了一下,再看了林翎一眼,问道:“贤弟也是宋人,怎么会和远在安东都护府的人做起生意来着?”

林翎怔了一下:“安东都护府?”

陈正汇取出一幅地图来,指着辽东半岛以至于长白山南北一带道:“这里就是安东都护府!此乃大唐旧地。”

林翎一震,心想陈正汇不说大金、汉部,却用大唐时代的旧称,知道他在暗示着一些什么东西,便道:“商人逐利而行,天涯海角也去得,何况中华故地。”

陈正汇欲言又止,林翎知道两人第一次见面,彼此的信任还未建立,有些话都不好说。果然陈正汇转换了一个话题,问道:“贤弟曾去津门,可见过汉部七将军?”

林翎点了点头道:“见过。”

陈正汇问:“以贤弟的慧眼,觉得他是个何等样人?”

林翎道:“他年纪好像比我还小一二岁,为人处事却大有学问,要不然怎么开辟得出那么大一片基业来?”

陈正汇又问:“听说他也是宋人?”

“不错。”林翎说道:“他本是江南人士,因受花石纲之祸,这才远走海外。”

陈正汇道:“这我也听说过,只是不知是真是假。”

林翎道:“我本来也怀疑过,不过见过他之后便相信了,他那么细腻的脸孔,不是北国风雪之地能生出来的。”

陈正汇哦了一声,道:“我看他魄力甚宏,却不知是江南哪处名家出身。”

林翎又是一凛,心道:“莫非你还想摸清他的来历?可惜这事我早调查过了,并无结果。”口称不知。

两人一阵寒暄,一阵试探,慢慢都摸到了对方的一些底子。只是初次交接,还不好就此向对方敞开胸怀。对陈正汇而言,林翎虽然是个商人,但毕竟是他的同乡,而且林翎看来也读过些书,算是个儒商,具备联手的可能。而林翎也需要汉部体系内出现一个有政治能力且更加宋化的人物!几次来往后彼此在为对方谋事的时候便更加尽力。

在见过林翎之后,陈正汇心中开始规划着一幅更为大胆的谋划。天下的局势就在各个因子的碰撞中不断地产生着新的变化。杨应麒不知道在他暂时缺席的这段时间里,东海这个棋盘上又多了一个手执棋子的人。

这时候的他还在津门的孤山寺中,沦陷在和这个“现实”世界毫无关联的冥想当中。

林翎回到泉州后向父亲禀明经过,林珩听完叹道:“这下东海的局势可就复杂了。看来这位小陈先生心中另有打算。”

林翎问父亲道:“那我们当何去何从?”

林珩反问:“现在当家的是你!你认为我们当何去何从?”

林翎被父亲问得一窒,过了好久才道:“汉部和我们关系较疏远,但他们脚跟已经站定,进则吞吐东海,退则固守长白。小陈先生与我们是同乡同族,关系较近,只是他背后却无人支持……”

林珩道:“无人支持?大宋朝廷呢?”

林翎断然道:“朝廷不可靠!若是朝廷可以依靠,只怕此时小陈先生早已上书汴京了!”

林珩道:“今日不可靠,明日呢?”

“明日?”林翎道:“爹爹!今日之朝廷,比十年前之朝廷可有起色?孩儿年纪虽小,但眼见咱们家族的生意越来越艰难,也知道大宋的局势是每况愈下!直到和汉部来往以后,我们的生意才又转好。今日之于昨日,正如明日之于今日!孩儿实在看不到朝廷在十年、二十年内能有什么好转向!更何况,我们家族可未必等得了十年、二十年。”

林珩叹了一口气道:“这么说来,你心中是早有主意了。流求远离津门,小陈先生现在的作为七将军应该还不甚了了,但以他的精明,这事迟早会被他看破。却不知道他将如何应对?”

林翎眼中的神色黯淡了一下,说道:“只怕他现在想应对也不行了。”

“哦?”林珩奇道:“为何这样说?”

“他出事了。”

林珩惊道:“出事?他出什么事情?”

林翎道:“陈正汇没有明说,但细想他的暗示,似乎七将军是病了,而且病得不轻。”

林珩沉吟道:“怪不得欧阳适前些时候走得那么匆忙!这杨应麒是汉部的心脑,若在这节骨眼上出事,整个东海的洋流都要转向啊。”

林翎忽然道:“爹爹,我想去津门看看。”

“去津门?”林珩犹豫了一下道:“也好,顺便看看你的弟弟阿翼。你自作主张把他留在那里虽然有道理,但我终究不放心。若他在津门过得不顺,你便把他带回来。”他抚摸了一下林翎的头发道:“这几年你辛苦了。若不是我双足不便,家族又没有其他可以托付大事的人,又怎么会把这么重的担子压在你一个……”

林翎握住父亲的手道:“爹爹!此事不必再提。当初既然选择了,就不能后悔!我也从没后悔过!”

林珩连连叹息,颇为歉疚。第二日林翎启程北上。林家早已知道登州开港的消息,因此林翎此次去津门走的是欧阳适前些时候北上的路线,带了随从护卫,骑快马走官道,经过两浙路、淮东路,进入山东。

林翎这一路来所见所闻,当真可用满目疮痍来形容,与杨应麒在汴京所见的太平假象完全不同。

早在崇宁年间,道君皇帝便命童贯在苏州、杭州开设应奉局制作器用,凡所制牙、角、犀、金、银、竹、藤、装画、雕刻、织绣等物,应奉局局每日聚集的能工巧匠多达数千人,无不曲尽其巧。往往一件精美器物便要花费数十万钱,而所需经费、材料又都是直接从民间搜刮,江南民力由此开始困顿。

其后,赵佶又对花石产生兴趣,开始时只是每年命下吏进贡三本五本,但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蔡京父子等大臣眼见皇帝好这个,无不落力巴结。从此运送花石的船只在大运河上络绎不绝,号“花石纲”。

崇宁四年,赵佶又命朱勔执掌苏杭应奉局,总领花石纲之事。朱勔的才干比童贯这个庸人高出十倍,是古今中外苛征盘剥的大高手!他到江南后严搜谨剔,无论士庶,只要听说谁家中有一石一木稍堪把玩,马上领健卒直入其家,用黄纸表封作记号,指为御前之物,命其家人善加看护,稍有不慎,立即被加以大不恭之罪。搬迁这“御前之物”时,又定要拆屋推墙而出。其家人若有一言一物稍异,立即指为不祥,送官下狱,有的甚至因此而招徕灭族之祸。凡是被花石纲牵连到的家族,中产破家,小康者甚至要卖儿卖女以供其事。而花石纲从江南运到汴京,一路费用粮饷均从运河沿岸索取,押运花石纲的将官、船夫恃势凌暴沿岸州县,豪夺往来商船,把一条极为繁盛的内陆商道搞得乌烟瘴气。

林翎过了淮河,景象仍未改观。这几年里宦官杨戬得宠专权,与梁师成等相勾结,立下败国恶法:命爪牙向民间索取田契,问此田契从何而来,自甲之乙、乙之丙,展转究寻,一直问到田地来源无法说明,然后便指此土地所有权为非法,度地所出,增立赋租。这恶法从汝州开始,不久蔓延到京东京西、淮西淮北,将良田、废提、弃堰、荒山、退滩及大河淤流之处都囊括殆尽,横征暴敛过于强盗。以至于中等州县在常赋外还要增租钱至十馀万缗。这些地方的自耕农甚至部分地主都被这等苛政盘剥得几乎连生存都成问题。

林翎到达登州时,见衣衫褴褛的男女相扶于路,一打听,才知道这些人都是京东东路逃来的,因听闻海外有活路,便成批地往登州这边拥。王师中害怕流民闹事,在幕僚的劝导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任由这些失去土地的流民坐着清阳港的船只“偷偷”出海,总算保得眼皮底下清净。

林翎到清阳港后先来拜会刘介,问起杨应麒之事,刘介却三缄其口不敢提起。林翎心中更沉了,从清阳港登船,到了津门,自有林家留在津门的仆佣接应。

津门比之大宋州县气象完全不同:这几年来,汉部所课税金除了用于军政以外,尽数投入在修桥造路、安民置村等基础建设上。从大宋流入的贫民大部分是又听话又能干的破产农民,对生活期望极为低下,分到了土地拿到了农具马上干活开荒,在第一季收成之前需要汉部政府监督下的商户“劝农坊”供给种子和口粮,但第一季作物一收上来便不但能养活自己,还能陆续向汉部政府偿还那笔低息债务了。

林翎到来的时候,复州的荒地已经开发得差不多了,新流入的移民便一波又一波地向辰州、开州和辽口迁去。短短几年时间,辽东半岛的胡风已经极淡,刚来到的人简直分不清这里是山东还是辽东。而津门的发展也由大爆发转向平缓上升,虽然在杨应麒心中它仍然是个“小城市”,但在林翎眼中这个港口已经相当繁荣了。

“阿大!”林翼的一声叫唤打断了林翎的思考:“你怎么来了?”

“我在南边听到一个消息,便赶来问个究竟。”

“消息?”林翼压低了声音:“你是说……七将军?”

“不错!”林翎急问:“他到底怎么样了?”

“七将军他……唉,阿大,你来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