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教练生涯中,我只有几个“绝招儿”。
道歉:只有最铁石心肠的人才不肯原谅承认错误的人。道歉是改变行为的开始。
求助:很少有人会拒绝你真诚的求助。求助能维持改变的过程,让它继续前进。
乐观:不仅在内心感受快乐,还要把快乐表现出来。乐观的人相信世上无难事,人们自然而然地被自信的人吸引,希望接受他的领导。人们会加班加点,帮助这个人成功。乐观让改变的过程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
这些绝招儿的神奇之处在于,它们能有效激发他人恰当的行为,而且很容易做到。
本章介绍了第四种绝招儿:提出积极问题(Active Questions)。和道歉或求助一样,它做起来也很容易。但它是另一种不同的诱发机制,其目标是改变我们自己的行为,而不是他人的行为。不过这丝毫不会减弱它的绝招儿效果。自我问答(Self-questioning)的做法虽然很简单、很容易被误解,也很少有人这样做,但它能改变一切。
积极提问的力量
我从我的女儿凯莉·古德史密斯博士身上学到了积极提问,她是耶鲁大学的行为营销学博士,现在任教于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
凯莉曾和我讨论过我研究领域中一个永恒的难解之谜,那就是为什么美国公司为了增强员工投入度(Engagement)而斥资百亿的培训项目却总是效果不好。
我女儿耐心地指出,问题在于尽管这些公司在培训项目上投资不菲,但是他们的最终做法只会扼杀投入度而不是提升投入度。从公司提问有关员工投入度的那一刻就开始这样了。几乎所有组织调查该问题的标准做法,都是凯莉所说的消极问题,这些问题描述的是一种静止状态。例如“你有明确的目标吗”,这就是一个消极问题。它消极,是因为它会让人想起自己曾经遭遇了什么,而不是正在为自己做什么。
被问到消极问题的时候,人们的回答难免会受到环境影响。因此,如果你问一名员工“你有明确的目标吗”,他若回答说“没有”,他可能会把原因归咎于一些外界因素,比如“我的经理都没下决心”或者“公司战略每个月都在变”。员工很少会反省自己,主动承担责任说这是他的错。人们总会从其他地方找借口。“你有明确的目标吗”这个消极问题,引发了消极解释。
凯莉说,这样提问的结果是,当公司继续采取下一个步骤,征询应该如何改变的积极建议时,员工们的回答再次集中到了外界环境而非个人身上。典型的回答就是“需要培训经理们怎样制定目标”或者“我们的主管需要更高效地与我们沟通愿景”。公司的初衷是要问“我们现在哪里做得不好”,而员工们列出来的是公司曾经犯过的错误清单。
消极问题也不是天生就是罪恶或者不好的,它们也是非常有用的工具,可以帮助公司了解他们需要做出哪些改进。但是另一方面,它们会引发非常消极的效果。如果只问消极问题,会非常不利于强化人们的责任感,让人们主动承担责任。它们会给人一种感觉:可以把责任推卸给自己以外的任何人、任何事。
积极问题是消极问题的替代品。“你有明确的目标吗”和“你尽最大努力为自己设定明确目标了吗”是有区别的。前者试图判定员工的思维状态,后者则是向员工发出挑战,让他们描述或辩解自己的一系列行为。凯莉指出,人们提的问题大多都是消极问题,而非积极问题。
员工投入度
在没有接受过培训的人眼里,我俩不过是一对热衷于组织行为学奥妙的父女,在咬文嚼字钻牛角尖。
但这对我来说是一个转折时刻。我们在讨论员工投入度,这是人力资源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我有很多客户都是从事这一领域的。
在管理循环中,对员工来说,投入是一种神秘的理想状态,它相当于运动员们“手感火热”,或者艺术家“才思泉涌”。对人力资源专家来说,员工投入度可不像迪士尼《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动画片中“吹着口哨愉快工作”那样简单,但是两者相差不远。
不过,和“充分就业”(Full Employment)或世界和平一样,员工投入度也难以捉摸,容易误解。我花了七年时间思考并与专家讨论这个问题,但我对这个概念的理解也是一波三折。为什么全身心投入工作的思想很难灌输给某些人,却很容易教给另外一些人呢?
我应邀在一个人力资源主管会议上作有关培训的发言时,感到了一丝困惑。当时坐在我面前听讲的人,是来自三家顶级公司的人力资源主管,这说明员工投入度是一个组织成功与否的重要变量。随后,其中一个人讲述了投入度的关键驱动力,其中包括一些非常值得实现的愿景,例如:
提供公平的工资和福利。
提供适当的工具和资源。
创建学习型环境,鼓励开放式交流。
进行富有多样性、挑战性的工作安排。
培养善于授权、能够熏陶下属、为下属提供认可和实时反馈、帮助下属建立人脉的领导。
这些做法都是有意义的。谁敢说那些愿为公司“多走一英里”的诚信员工不比那些马大哈的散漫员工更有效率呢?又有谁敢说少发工资、拒绝提供恰当工具能提升员工投入度呢?
然后,那些人力资源主管指出,员工的投入度几乎总是比较低的!盖洛普公司在2011年的一项研究结果也差不多,它表明71%的美国人说他们在工作中“散漫”或者“非常散漫”,他们解释不了这种脱节和培训投资的低回报率。
当时我还把这当新闻。公司投入巨资组织培训,员工投入度却没有得到任何提升。
但是这根本就算不上什么新闻。几乎每次在飞机上找座位的时候,我都能看到这方面的证据。在一个三小时的航班上,一些空乘人员表现得积极、勤奋、欢快、热情,他们是员工投入度的典范。但其他空乘人员表现得消极、懒惰、懈怠、痛苦,他们“非常散漫”。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呢?两种空乘人员的工作环境都是一样的:同样的飞机、同样的乘客、同样的工资、同样的工作时间,甚至连接受的培训也是一样的,但他们表现出了巨大的投入度差异。
我开始在航空公司柜台和俱乐部休息室进行我自己的投入度测验。我在美国航空公司有1100万英里的累计航程,这使我成为该公司最忠诚的客户之一,每当服务人员请我出示常旅客卡时,我都会留意他们的反应。这张卡片外观并不特殊(不像乔治·克鲁尼在电影《在云端》中积满1000万英里后收到的光滑的黑色亚光卡),所以我不敢保证,只要问服务人员“你之前见过这种卡吗”,就一定能引起他们的注意。从理论上来说,一个全身心投入工作的航空公司员工看到我这惊人的里程数,一定会给予特殊照顾,因为我在该公司有大量消费。但是鉴于我在飞机上体验到的空乘服务,我对他们的地面工作人员也没有抱太高期望。
根据我的经验,全身心投入工作的员工在工作中非常积极主动。他们不仅对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感觉良好,而且也不介意把自己的热情展示给全世界。根据积极和消极、主动和被动的特点,我跟踪了服务人员对我1100万英里常旅客卡的反应,并区分出了以下4种投入度水平:
[img alt="" src="images/105428120663.jpg" width="95%" /]
四种投入度水平
奉献:主动而积极的员工会非常认真地端详这张卡,好像他们之前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卡,并说一些类似这样的话:“嘿,太酷了!”有的还会叫另外一名员工来专门为我服务。他们感激我对该公司的忠诚支持,并用实际行动来表达。尽管我和他们只是在旅途中匆匆邂逅,以后可能再也不会相遇,连业务来往都算不上,更称不上什么人际关系,但是这些员工让我感觉很好。这就是高投入度的表现。
专业:被动而积极的反应,达拉斯机场柜台的那名女乘务员是这一类人的典型,她会带着生硬机械的微笑说:“先生,感谢您对本公司的支持。”这也不错。如果每个人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大家也可以过得很好。她按规定做动作,不会对客户造成任何伤害。她的表现是专业的。
冷漠:我遇到的最常见反应是被动而消极的语调,“先生,这卡不错”或者“这卡很有魅力”。这些员工已经厌倦了工作,对客户也没什么新鲜感,他们表现出一种消极抵抗的态度,表面上他们很投入正在从事的工作,实际上却从言语中透露出满不在乎的感觉。
敌意:投入度最差的是主动而消极类型,这种人憎恨他们的工作,也憎恨我这样的客户,并想让我知道这一点。他们心情最好的时候,也不过是把我当成一件值得同情的物品。心情差的时候,他们甚至会拿我撒气,比如拿着我的常旅客卡说:“我最烦你们这种人了,总是飞来飞去的,还指望攒里程积分赚航空公司的啊!”他们拉长“里程积分”的音调,显得阴阳怪气。一般情况下,每当我听到“你们这种人”的时候,就知道后边没好话,他们的表现也从来没让我猜错过。
每当在服务行业中遇到“敌意”或“冷漠”的人时,我脑子里就会浮现出两个问题。第一,是什么样的天才聘请这样的人做这种接待客户的工作呢?第二,是经历了怎样悲惨的遭遇,火气才会这么大?
回答第一个问题,是我职业生涯的核心工作。在那次会议之后,我特意叮嘱这些公司在对员工进行培训之后,要重视继续跟进。这是我的招牌主题之一:不跟进,人们就不会变得更好。所以,让我们更好地跟进员工成长。
女儿让我意识到,我还是太关注公司了。事实上,我想知道是谁聘用了这些人,是谁把他们安排到了服务客户的一线岗位。这是个好兆头,说明我还记着雇主,而不是把打造敬业员工的责任都推给员工。通过强调更好地跟进,我只是增加了公司的负担,要求他们更翔实地记录员工们的失误。
我传递给他们的信息并没有错,但是我忽略了问题的另一面:员工对其行为的责任感。差异不在于公司做了哪些事来提升空乘人员的投入度,而在于空乘人员做了哪些事来提升自己的投入度!
这对我来说是一大突破,我开始和凯莉一起开展一项对照研究,测验积极问题在员工培训中的作用。其理论基础在于,使用不同的措辞,效果也会有明显的区分,因为积极问题能让受访者更专注于他们能做些什么来改变世界,而不是这个世界能给他们提供什么帮助。美国前总统肯尼迪肯定懂这一点,他有一句呼吁人们行动起来的传世名言:“不要问祖国能为你做什么,要问你能为祖国做什么。”
第一次研究,我们使用了三个不同的组别。第一组是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培训,只是在其他组培训前后对他们提出有关快乐、意义、构建积极的人际关系以及投入度的问题。
第二组接受了两小时有关“投入工作和家庭”的培训,之后连续十天每天跟进以下消极问题:
你今天快乐吗?
你今天过得有意义吗?
你今天与他人的人际关系怎么样?
你今天对工作和生活的投入度如何?
第三组接受了两小时同样的培训,之后连续十天每天跟进以下积极问题:
你今天是否尽最大努力追求快乐了?
你今天是否尽最大努力寻求人生意义了?
你今天是否尽最大努力构建良好人际关系了?
你今天是否尽最大努力全身心投入工作和生活了?
两周时间结束时,让这三组人分别对自己的快乐、意义、人际关系和投入度的改善情况打分。
结果惊人地一致。对照组变化不大,就像对照组惯常做的那样。消极问题组四方面都有积极的改善,积极问题组每方面的改善都翻了一倍!积极问题给受训员工带来的改善是消极问题的两倍!尽管两种跟进方式都比不跟进效果好,但对跟进问题的措辞稍作优化,专注个人能控制的事情,就有很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