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母校——八一小学(1 / 1)

故城时光 罗小卫 主编 889 字 1个月前

重庆人都知道巴蜀小学和人民小学,鲜有人知重庆原来还有个西南军区八一小学。我的母校就是原西南军区八一小学。西南军区八一小学是原西南军区司令员贺龙和政委邓小平一手创办的,是为解决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遗孤和军队干部子女的入学问题而创办的。《红岩》小说江姐的原型江竹筠烈士的孩子彭云就是八一小学毕业的。1952年5月2日,原西南军区司令员贺龙看望了重庆人民小学的孩子,8月2日就和邓小平政委签署了成立西南军区八一小学的命令,刘海潮被任命为第一任校长。学校的老师和工作人员都是从部队选拔的优秀干部。

西南军区撤销后,西南军区八一小学改名重庆八一小学,但仍属部队编制。由原西南军区后勤部班底组建的总后驻重庆办事处接管。

我1958年入学报到时见到我们的第二任校长陈文玉穿着军装,佩戴中校军衔在校门口迎接新生。父亲在渝办工作,他们认识,说了几句话,陈校长知道我比较调皮,开玩笑地对我说:“你爸爸穿的是虎皮,我也穿的是虎皮,不听话对你不客气哟。”说完哈哈大笑。见他一笑,消除了我所有的陌生感,真是个可亲的叔叔!

西南军区八一小学坐落在重庆市中心浮图关上(即现在重庆电视塔下)。八一小学是寄宿制学校,没有一个走读生。学校实行军事化管理,听起床号晨起,不允许赖床。叠好被子到洗脸室刷牙洗脸,然后到教室进行早自习。早自习完到食堂吃早饭,上课铃响一次,同学们迅速跑向教室,响第二遍铃正式开课了。午饭后大家都规规矩矩回寝室睡午觉。晚自习后熄灯号响,所有寝室关灯睡觉。

我们从小就生活在部队大院,很快就适应了学校的生活。

学校有医务室、食堂、洗衣班、小卖部 ,没啥大事基本不用出校门。每星期部队放映队还来学校放一场露天电影,我现在记得看过的电影有《扑不灭的火焰》《花儿朵朵》《国庆十点钟》等。

记得很清楚,入学时交学费两块多钱,伙食费每月十二块,医疗包干费五毛,再无其他的杂费。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一直就这费用,没涨也没跌。星期天回家还要退三毛八分钱的伙食费。烈士子女免费并发零花钱。

灾荒年,我们的学生没有饿过肚子。陈校长跑到各驻渝部队首脑机关求援,一个部队掏一点粮也能填饱全校五百多学生的肚子了。另外,驻渝部队为了改善生活组织了打猎队,上高原打的野山羊等野物回来后从不忘了给八一小学的孩子们送些过来。学校还有个死规定,凡是部队送来的食物,教师食堂决不沾边。

一入学,老师们就给我们讲艰苦奋斗和节约的优良传统。洗脸室写着节约每一滴水,食堂贴着节约每一粒粮食的醒目标语。吃饭是不允许掉一颗粮食在桌上。

那年月全国处处都看得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标语口号。我们每天都睁大眼睛找好事,做好事。实在找不到了,我就将自己用剩的半块橡皮擦当捡到的失物上缴了,好歹也算做了件好事。那时的我们是真纯啊!

生活像流水,时而舒缓平静地流着,时而经历急流险滩。

有天,八一小学出大事了,有个学生偷了同学一支钢笔。这是绝对不能容忍的行为。学校为此在大礼堂召开了大会,牟副校长在会上讲了个纸包不住火的故事,说某人偷了支钢笔不敢拿出来用,后转学认为没事了,但当别人问他这支钢笔多少钱买的,他答不出来,傻眼了,遂暴露了,这就充分说明纸是包不住火的。哇!太深刻了!我们一辈子都不敢动偷窃的念头了。所以我敢说,八一小学出来的学生可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决不会有小偷小摸的习惯。

在八一小学六年,给我们留下更多的是温馨、阳光的回忆。我们在学校踢球、打乒乓、斗鸡、拍纸烟盒、中秋吃月饼赏月、去鹅岭公园观菊、到华岩寺野营,以及步行往石桥铺公社学农,在那里我生平第一次踩水车帮农民抗旱……

1964年,我们小学毕业了。终于要离开了。记得那是个阳光灿烂的下午,毕业班的全体同学在学校礼堂集合。校长讲了话,老师发了言,同学表了态。我一句没记住。那天学校给每个同学发了一支冰糕,一支牛奶冰糕,好甜好甜。吃完冰糕,我突然意识到这是母校和我们做最后的告别。从此,我将离开朝夕相处了六年的老师和同学,离开我熟悉并备感亲切的校园,我的心好酸好酸……

1964年我们离校,随后不久八一小学就移交地方了,改名为重庆市114中。但我们的学弟学妹们继续在校完成了他们的小学学业。他们的八一小学情结不会改变,他们永远自豪地宣称“我们的母校是重庆八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