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路口印象(1 / 1)

故城时光 罗小卫 主编 1395 字 1个月前

我50多岁时,学会了开车。每当我驾车路过渝中区两路口时,一方面感到城市交通日新月异,菜园坝长江大桥如同彩虹连接大江南北两岸,人们出行方便了许多。另一方面,两路口昔日的繁荣在我记忆中挥之不去。它是我儿时记忆中的“天堂”!记得有一篇得满分的高考作文写道:“回忆对青年人来说,是包袱;对老年人来说,却是财富。”这句话很有哲理。

在我印象中,当时的两路口道路中心有个指挥交通的岗亭,围绕岗亭的四面八方有不少著名的地标性建筑。

记忆最深的是一条连接上清寺和朝天门的柏油马路,它是市中区(后改为渝中区)的大动脉。有“辫子杆”的1路电车是当时主要的公交车。电车从上清寺开出,途径两路口、文化宫、观音岩、七星岗、临江门、解放碑、小什字,最后到朝天门终点站。开电车绝大多数是女司机。不知什么原因,电车“辫子杆”经常脱离上面的导电线,一脱离,电车就停下了。司机必须下车把脱离导电线的“辫子杆”头头上的电线槽对准导电线接上,电车才能恢复通电行驶。这是一个技术活儿,因为电线槽是活动的,电线槽必须竖起才能连接上导电线。所以“老司机”一般讲究的是一杆准。有不少年轻的女司机,最怕脱杆。特别是夏天,地上柏油路被太阳晒得软软的,直冒烟,天上毒日当头没有一丝云彩,后面一长串车子等起。她们用尽全身力气把“辫子”拉下来,电线槽却紧到对不准导电线,还产生耀眼的火花,身子后仰成45度角,汗水八颗八颗流,周围还围着一大圈看热闹的人群,那才是急死人哟!现在想起当时的情景都浑身冒汗。

当时1路电车两路口站最拥挤。因为电车站旁边是重庆缆车站(现名为皇冠大扶梯),缆车下面连接着重庆客运火车站。由于重庆是山城,1路电车相对火车站来说,在半山腰行驶,火车站建在山脚。要坐火车,如果行李多,就要坐缆车下去。所以,凡是坐火车到重庆的外地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两路口的缆车。它不算长,但很陡峭,一根钢索拉着上下,看起很悬。我一个昆明大学同学曾经坐过重庆缆车,他的感受就是很害怕缆索断了缆车滑下去会粉身碎骨。其实现在我们上班回家都坐电梯,缆车还有坡度,电梯可是一股钢索拉起垂直上下运动。只是电梯看不见,感受不到危险而已。两路口缆车是重庆特有的交通工具,能让外地客人下火车就切身感受到重庆是座名副其实的山城。坐缆车有点像到重庆须仰视、朝拜。

两路口缆车站对面还矗立着一座形态非常漂亮的建筑——山城宽银幕电影院。它与重庆人民大礼堂、大田湾体育场等被誉为重庆十大建筑。它是当时重庆唯一放宽银幕电影的场所,也是我青少年时代最喜欢去的地方之一。由于电影院建在山坡上,造型又漂亮,屋顶是平顶波浪形,正面竖了近10根巨柱,很壮观。人们下火车、坐缆车上来,出站迎面扑来的就是山城宽银幕电影院。给人的印象是山外有山,重庆很高,仰视还是仰视……它就像古时重庆的烽火台,一览众山小;又像古城堡,锁住进城的要道,护卫着渝中区老城的安全。改革开放后,旧城改造,山城宽银幕电影院被拆除,再也没恢复,但好像旧址还是被围起的,原因不明。听说还有不少老重庆还在向有关部门呼吁恢复山城宽银幕电影院,估计希望不大。

两路口还有一座巨型建筑,就是著名的大田湾体育场。据说是贺龙元帅在重庆时拍板修建的。这是重庆最大的建筑之一。儿时我们经常去大田湾体育场跳伞塔看运动员跳伞,偶尔有机会也去室内体育馆看篮球比赛,我记得重庆“人交”和铁道篮男队经常争夺冠亚军。“文革”中,我们中学生经常被学校带去大田湾体育场参加各种大型集会。会后有时还混在游行队伍中走一段路,喊几句口号。大田湾体育场的附属建筑非常洋气,交通很方便,体育设施比较齐全,当时在全国都有点名气,属于重庆名片之一。90年代,随着重庆“奥体中心”的落成并投入使用,大田湾体育场逐步成为全民运动的健身场所。

体育场跳伞塔斜对面还有重庆图书馆。该馆的前身是民国政府为纪念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做出重大贡献的美国总统罗斯福,于1947年设立的“国立罗斯福图书馆”,是当时中国仅有的五个国立图书馆之一。解放后,重庆图书馆是首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国家一级图书馆”。馆藏有民国时期出版物、古籍线装书、 联合国资料等,在全国颇具影响。

大田湾体育场大门正对着的是劳动人民文化宫中门。这也是当时我最爱去的地方。有游泳池、灯光篮球场和电影院。我们小孩最喜欢的是傍晚混进去,晚上等到看露天电影。如果正面没位子了,我们就看反面,所谓位子也是自带的小板凳,我们经常是坐地下,却看得津津有味。我现在也经常去文化宫,相比现在修的园博园、中央公园,文化宫显得很小。但在闹市区,50年代能修建一个这样的文化宫,说明当时的人民政府是非常有远见的。据说邓小平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都参加了修建文化宫的义务劳动。文化宫修好后邓小平还题词“劳动人民文化宫”,并刻在了正大门的门框上。

两路口中心还有一个热闹的地方就是两路口百货商店。简称“两百”。当时“两百”属于国有大型百货商店,百货商品琳琅满目,在重庆都是数一数二的。它与山城宽银幕电影院紧挨着,所以逛百货商城、看宽银幕电影在当时是件很惬意的事。小孩们常常趁大人逛商场和等待电影开场间隙成群结队躲猫猫。如再能吃上4分钱一支的冰糕,那个凉快劲就要从心里冒出。

20世纪80年代末,重庆医疗急救中心落成。它地处两路口中心地带,与重庆市教育局毗邻。它的前身据说是建于1939年的中正医院。急救中心建筑是当时重庆为数不多的高层建筑,建筑形态很有特色。它的裙楼呈弧形,塔楼也呈弧形。屋顶定了一个传说还会转的大圆球(后来才知道这个大圆球不会转)。据说裙楼面上还可以停直升机。当时是个传说,因为绝大多数病人都是乘公共汽车来看病。急救中心大楼的建成和投入使用,使繁华的两路口平添了一道风景线,社区功能更加齐全。

随着重庆直辖,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南坪、江北、渝北、沙坪坝等城市组团的崛起,使两路口地区原功能发生了变化,其逐渐成为交通要道。带“辫子杆”的电车早已退出历史舞台,火车客运站大部分搬到了渝北区龙头寺火车北站,缆车成了观光扶梯,“两百”风光不再,大田湾体育场主要功能被新建的“奥体中心”代替,重庆图书馆新馆在沙区落成,急救中心大楼不再独领**,数千万计高楼大厦已铺满重庆主城的天空,连文化宫也被多个餐饮店和小型儿童游乐场“占领”。这是中国特色城市建设的写照,是半个世纪以来重庆城市建设发展的见证,从这个意义上讲,是历史的进步。遗憾的是,我们城市建设的历史和文化元素往往被忽略了。

50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是一瞬间,但对新中国来说,却是占了大半时间。重庆是邓小平为第一书记的西南局所在地,许多著名建筑都是当时借西南局的力量立项修起来的。两路口地区曾在新重庆建设发展历史上起了重要作用,可惜没有留下多少历史的痕迹,许多建筑拆了就修不回来了。我以此文怀旧,目的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