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溪的回忆(1 / 1)

故城时光 罗小卫 主编 626 字 1个月前

上世纪60年代我住在南岸海棠溪烟雨坡小学内(母亲是教师),上学在市17中(现辅仁中学)。小学在高高的烟雨坡上,每当下雨,坡上雨雾似云似烟,“烟雨坡”名副其实。坡下是海棠溪公交总站——川黔公路的起点,再往下是过河去市中区的轮渡码头。一条小溪潺潺流淌在坡底,以前两岸海棠花盛开,于是叫海棠溪,地以溪为名,于是有了海棠溪正街、海棠溪小学、海棠溪码头、海棠溪汽车站……

小溪由南向北流入长江,两岸在江口由一座石拱桥连接(由无数“连二石”铺就,叫烟雨桥,好几丈长,两头接着石板路连石阶梯),是沿河东来西往的重要通道,石阶两边是民房,从西下坡沿江是一排排吊脚楼,房子建在林立的木桩上,远望悬在空中,夏天江水上涨淹没木桩,房子又像浮在水面;下到坡底,过桥,沿石阶向上是海棠溪正街,两旁依坡就势都是门面房,有煤球厂、小作坊、杂货铺、小吃店等,半坡上的店里有品种繁多的早点:稀饭馒头、油条包子、油钱麻花、豆浆发糕,其中有一家的白糖糕弹性十足、筋道喷香,我特别爱吃,以至于几十年来走了千山万水,经过几十个城镇乡场再没吃到过那么好吃的米糕。再向上是海棠溪小学,再上几十级台阶就是公交站海棠溪站——海(棠溪)弹(子石)公路的终点。由于两岸都有学校,尤其是有公交站、码头,所以烟雨桥上人流不断,特别是早晚:上学放学,上班下班,进城出城,买菜卖菜的,熙熙攘攘,热闹非凡。记得有一年长江涨大水,淹没了石桥,于是有河边的船民撑来几只大木船,首尾相连铺上木板解决了两岸交通问题,每人交2分钱过桥费。我和几个同学要过溪到上新街去,对“过桥”要交钱这种事还是头次遇到,真有点舍不得。可这桥不过,要绕好几里路。没法,过去交了钱,战战兢兢走在摇摇晃晃的跳板上,突然水中冒出个大人来,浑身一丝不挂从船这边爬上,屁股两块结实的肌肉凸显,大大咧咧横向走过,“扑通”一声跳下水去,原来他在紧固船只。只是那时少见多怪,乍见**,一股热血直冒头顶,面红耳赤,尴尬万分,两女生手遮着脸,痴痴笑着过了“浮桥”。那一幕永远留在脑海,那汉子一身红棕色健壮的身体,上下肢鼓起一坨坨的腱子肉,六块腹肌颤动,很像今天的健美运动员,至今难以忘却……

斗转星移,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如今年过花甲故地重游,当年的海棠溪已填平,两旁兀立高楼大厦,正溪当中位置建起了圆圆的大型体育馆(游泳馆),连接两岸的是现代化大桥,宽阔的公路直通南坪;高高的烟雨坡没了影,代之而起的是金灿灿、尖顶的现代建筑——喜来登大酒店,在沿江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中也显得壮丽独特;轮渡没了,几座造型各异的大桥飞架长江,天堑变通途;烟雨桥也没了,变成了一个大花园广场,入夜,市民们在广场跳舞做操、吹拉弹唱,广场的几组喷泉在五彩灯光照耀下变幻莫测,千姿百态,婆娑起舞;沿江是美丽平坦的南滨路,对应江对面的北滨路,两条灯带长龙般蜿蜒而去,在两江四岸的山城夜景里蔚为壮观……

那夜一人伫立江边,熟悉的江风吹拂,望着山城万家灯火,思绪万千,真是沧海桑田,对故土海棠溪的巨变,心潮起伏,无限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