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 跨越千年的思索(1 / 1)

天地之中 杨东明 1621 字 1个月前

一股万人集结的力量从中岳大地迸发而出,

一种跨越千载的思索在天地之中蔓延渗透。

2010年8月1日的早晨,太阳像平日一样在东方的山峦叠嶂之间徐徐升起,将光芒顷刻间铺向了嵩山寂静的重山峻岭之间,把中岳大地染成了一幅壮丽的金色画卷。这一天,登封人都比平时早起了一两个小时,他们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视机收看早间新闻,因为这天,在地球另一端有一个叫巴西利亚的城市会传来关于登封的一个重大新闻。大家屏息凝神、焦急地注视着电视屏幕。终于,在早间新闻里大家等来了期盼已久的消息: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大会成功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

这个消息让大家长久以来如紧绷之弦的心终于释然,大家涌上街头,奔走相告,自发地加入到了庆祝申遗成功的庆典中。那一天的登封像过年一样彩旗招展、锣鼓喧天;那一天的登封人民像过年一样兴高采烈,载歌载舞。因为这些生活在嵩山脚下并深受嵩山文化滋养的登封百姓深爱着他们生活着的这片土地。

就在全城同庆的那一天,单位的同事问我:为什么会用“天地之中”来命名,什么是“天地之中”?作为在宣传部工作多年的文化工作者,我对这个问题却不能做出回答,甚至自己都觉得这个名称有“伪科学”的嫌疑。后来我发现很多人对“天地之中”这个概念都一知半解,不得要领,大家都是根据自己主观的认识去理解这个概念的。

也就在那段时间,我有了请名作家为登封“天地之中”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著书立传的想法。一是想要把“天地之中”这一概念的真正内涵和实质解释清楚,不能让大多数的登封百姓对“天地之中”的理解蒙着一层面纱;二是要对登封“天地之中”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艰辛历程做一个全面、翔实、透彻的回顾,让人们记住这段历史,记住这个造福后代的千秋功业;三是要让在申遗中付出辛勤劳动的人们永留史册,为他们心系大业、敢于担当、锲而不舍、众志成城的申遗精神树立一座彪炳千秋的丰碑。

这个想法得到了周围同事和朋友的一致同意,这个想法也得到了王福松书记、郑福林市长、杨昆峰副书记、崔世英部长以及全程参与并主持申遗工作的裴松宪常委的大力支持。

这个结果给了我和我们文联的同志极大的鼓舞。

找名作家说起来容易,但实际操作起来并非易事。由于申遗时间跨度较长,牵涉人物众多,信息量庞大,我们要找的这位作家一定要肯花精力,肯花时间,要有对千头万绪的信息的梳理能力;这位作家一定要在报告文学方面卓有建树,具有一定的声望和权威;这位作家又要对登封的申遗感兴趣,能把申遗的整个历程写实写透,并融入自己对申遗的独到思考。这本书一定要在2011年8月1日,也就是“天地之中”申遗成功一周年之际与全市人民见面,所以我们要找的作家必须思路敏捷,必须具有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较大工程的能力和耐力。

最后,我们找到了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杨东明先生。他著有十几部长篇小说和许多中短篇小说及报告文学,是文学豫军队伍里名副其实的高产作家。他思维缜密、执笔严谨,在报告文学写作方面,堪称河南文学界的领军人物。

杨老师称自己已年过半百,但我看到的却是一位精神矍铄、干练洒脱、从容淡定、幽默风趣的当代作家。他的真实、快乐和与生俱来的亲和力,让我确定他就是我要找的作家,他就是我们登封人民需要的作家。

在2011年伊始,杨老师来到了登封,开始了紧张有序、为期一个多月的采访。虽然年初各单位的工作都处于一年中最忙碌的阶段,但是许多当时亲历申遗过程的登封各级领导干部还是抽出时间接受了采访。申遗办、文物局、告成镇、中岳办、嵩阳办、少林办等几个直接实施申遗拆迁和申遗整治工程的乡镇、局委领导干部对这项工作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在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包括专家、市领导、乡镇、局委干部、农民、工人在内的200多人先后接受了杨老师的采访。在杨老师的电脑里,仅音频资料就保存了300多个。杨老师白天采访,晚上整理录音和文字资料,同时还抽出时间察看了8处11项历史建筑群和实施申遗工程的现场。他旺盛的工作精力和工作热情,令人钦佩让人感动。

春节前夕,由于各单位都已放假,杨老师不得不结束了采访。元宵节刚过,杨老师又重返登封,完成了全部采访工作。从2月23日采访结束,到5月28日收到杨老师的报告文学初稿,在仅仅3个多月的时间里,他就完成了25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可以想见杨老师是如何坐在电脑前呕心沥血、认真工作的。

接到这本书稿之后,我和文联的同志们迫不及待地对文稿进行了通读。文笔流畅、叙事细致、定位准确、独具匠心,是我们对这部书稿的总体印象。作者在写作时准确把握了申遗的核心和实质,在书稿的字里行间,我读懂了作者对“天地之中”登封的深情厚爱。正是有了这份深厚的情感,才会有如此思接千载、意马奔驰的创作态势。作为一个读者,我从书稿中很轻松地领悟了“天地之中”概念的本质,进一步了解了登封申遗的来龙去脉和细枝末节,也对那些为申遗付出努力的登封各级领导干部及普通的农民和工人增添了更深的敬意。

在这里,我必须作一些解释。由于种种原因,许多亲历登封申遗、对登封申遗作出过巨大贡献的当事人未能采访到,作者只能通过他人的讲述作出侧面的描写,所以难免有不周之处。据亲历申遗的有关人士介绍,除联合国、国家、省级和郑州市级文物局的专家领导参与了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的申遗工作之外,仅只我们登封亲自参与申遗的人数就在10000人以上。如此庞大的人群,如此千头万绪的细节,不可能让每个人物都在书稿中一一展现,因此难免有挂一漏万之憾。凡此种种,还请大家给予谅解。

关于此书的书名,我们在著书之初就萦绕于心,纠结已久。杨东明老师在初稿中曾以《天中精神嵩岳意志》为书名,正像他在初稿的题记中所说:

生活在“天地之中”的登封人民,是凭着一种“天中精神”去战斗的。那就是:心向一个中心凝聚,力往一个目标合使,用凝聚力和向心力去攻坚克难。

生活在嵩岳之麓的登封人民,是凭着一种“嵩岳意志”去拼搏的。那就是:沧桑尽历,风雨闲看,不摇不移,不折不挠。

杨老师拟定的这个书名充分体现了申遗精神和我们想要表达的本意。

但是,我预想的是一种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在读者目之触及的瞬间就能引起心灵共振和遐想的书名。在多次研读之后,我们觉得这个书名似乎并非是最合适的那个。后来我们又思考了很多其他书名,似乎都有些不能令人满意。

在读书稿中,我在书中发现了“千秋功业”一词。申遗的本身就是一件功载千秋、造福于民的大业,也许这4个字就是我们想要找的书名。但经过反复琢磨思考后,又觉得这个书名涵盖面过于宽泛。那段时间,为此书寻找一个合适的书名成了我心中的一桩大事,让我食之不安,夜不能寐。一个个书名从心中蹦出来,又很快在几秒钟内遭到了自己的拒绝。

就在情急之时,我看到了登封市作协主席常松木为本书拟定的题目:“天地之中”四个字。真是“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啊,这本书要写的是天地之中,我们申遗的核心正是天地之中,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就在天地之中,10000多个亲历申遗的同胞,夜以继日付出心血的所在地也是天地之中……此刻,“天地之中”4个字已成为跳动的音符、舞动的旋律,幻化成一组组、一场场申遗的浮雕呈现在我们的眼前,留存在我们的心中、融流进我们的血脉。我们为我们是“天地之中”人而骄傲和自豪。

这个名称也得到了杨东明老师的同意,所以,我们就将这本书定名为《天地之中》了。书名的选定让我们经历了从起点又回到原点的过程,这个过程正是“天地之中”最原真的呈现。

在《天地之中》即将付梓之际,再次对杨东明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也感谢登封各级领导干部长期以来对这本书的关注和大力支持。能将这本书作为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申遗成功一周年的献礼,我庆幸自己未曾失职失责,庆幸自己能为申遗尽一点绵薄之力,也庆幸长久积聚内心的申遗情结终得释怀。

钟清敏

2011年6月17日于登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