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挑媳妇”和“独门绝技”(1 / 1)

天地之中 杨东明 1509 字 1个月前

古代建筑群的文物本体维护和周边环境的绿化美化有其特殊的要求。古建筑的维护要求“整旧如旧”,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在维护技术上要采取传统的建筑工艺之外,维护所用的建筑材料本身也必须具有“虽新如旧”的特点。

为了得到合适的古建筑维护材料,工程组的同志们花费了许多心思。他们经常为了挑选建筑材料,不辞辛苦地四处奔波。在外观、质量、价格等方面几经比对之后,才能最后落实。

嵩山古建筑群在文物本体维护时,需要大量的仿古琉璃瓦和特殊规格的仿古青砖。孙玉生带着工程组的几个同志,到处打听,多方询问,跑遍了登封周边的偃师、巩义、商丘的大型砖瓦企业,考察仿古琉璃瓦和仿古青砖的规格、工艺和质量。最忙的那段时间,孙玉生他们3天跑了7个厂,终于采购到了合适的仿古建筑材料。

工程组还做了一件搅动全登封的大事,那就是选石材。古建筑群内部和外部的道路和台阶不能是水泥的,要用青石板和阶条石来铺修。这些石材还不能是现在的,要用老的旧的,越老越旧,越符合要求。

8处11项古建筑群啊,要用多少老石材?

就像诸葛亮“草船借箭”一样,工程组想出了一个“借老石材”的妙计。全登封有那么多乡镇那么多村子那么多农户,这老石板就向全登封人民“借”吧。

于是,登封市申遗工程指挥部就发布了一个公告,向全市人民征集老石材。公告里说,这次在全市范围内征集到的人工锻造老石材制品,将用于申遗的环境整治、文物展示和文物本体维修工程。征集的种类主要是散落、闲置或建筑物上保存完好的青石质地的石板、阶条石、石凳、石门礅、石柱础、石狮子、石磨盘、石碾等手工锻造的老石材制品。

除了发公告广泛宣传和发动群众之外,登封市申遗工程指挥部还特别制订了“征集人工锻造老石材制品工作方案”,将它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布置到全市各单位和各乡镇、街道办事处。

这项工作首先强调的是自愿捐献原则。因为征集到的人工锻造老石材制品是用于“申遗”维修工程。这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大事,所以各级组织要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引导群众自愿义务捐献。

指挥部还为这项工作制定了主体负责原则,征集工作责任主体为各乡(镇、区)、办事处,实行责任主体负责制。文物部门负责技术指导。

针对可能出现的特殊情况,指挥部还制定了以旧换新的置换原则。在征集过程中发现大面积老青石板和石台阶,可以采取等面积以旧换新方式进行。

征集人工锻造老石材制品的工作分为三个阶段。从2008年3月24日到2008年3月27日,为宣传发动和调查摸底的第一阶段。指挥部要求各责任主体择时召开“征集人工锻造老石材制品工作动员会”,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与此同时,还要做好本辖区内人工锻造老石材制品的调查摸底工作。文物部门要成立专门工作组织,做好配合及技术指导工作。

从2008年3月28日到2008年4月6日,为征集阶段。市申遗指挥部下发了征集人工锻造老石材制品任务分解表,要求各责任主体根据各自任务分工,集中时间,集中力量,全面开展征集工作。各责任主体要以本辖区为单位,集中存放征集到的人工锻造老石材制品,并做好登记造册。文物部门负责登记造册汇总工作,并将征集到的人工锻造老石材制品及时运至各文物点,以供环境整治、文物展示和文物维修工程使用。

从2008年4月7日到2008年4月14日,为验收阶段。由登封市文物局负责对各乡(镇、区)办事处的征集工作进行验收。市申遗指挥部根据验收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单位给予表扬,对工作不力、没有完成工作任务的单位进行通报批评,对有特殊贡献的个人及集体进行奖励。

征集老石材的工作开展得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广大群众踊跃参加,积极捐赠。许多人都把自家院子里的旧石材抬出来,愿为申遗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如果你到8处11项申遗景点来,你随时都可能踩上登封老百姓捐赠的旧石材。那些旧石材带着自然的残缺与裂纹,显示着古老和沧桑,每一块每一条都镌留着登封百姓们对申遗的心意。

景区的环境整治工作,除了拆迁之外,绿化美化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绿化的质量如何,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植树的质量。古建筑景观的绿化植树与城市公园迥然不同,它强调的是自然与和谐,它追求的是与古建筑风格的协调。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选择合适的树种和树形。

大批量的树是在鄢陵、信阳、南阳购买的。工程组从绿化施工的乙方得到信息,南阳某地搞一个大规模的建设项目,有一大片树林需要移走。于是工程组派人赶赴南阳,用低价买回了这批树木。

在绿化的设计上一些区域还需要用到竹子,竹林的遮挡效果最佳,竹形和竹荫能形成一种独特的景观,与古建筑群的风格比较协调。嵩阳书院景区和观星台景区需要的竹子很多,工程组就和信阳联系,到那边去购买。2008年的春夏之交,正赶上信阳发大水,山上的竹子运不下来,景区这边又等着用,这可把工程组的同志们急坏了!

登封这边也下大雨,下雨是种竹子的最好时机,种下三天就能成活。工程组的同志们随机应变,在登封本地冒雨奔走,寻找合适的竹源。登封本地的竹子大多零散种植,数量不多。工程组的同志们发现哪里有小片的竹园,就登门去和对方协商。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他们就这样一小片一小片地买下来,满足了景区的需要。

在孙玉生的回忆里,最辛苦最麻烦的还是爬遍嵩山的崖崖坡坡去选树。古建筑群有不同的特点,每个建筑物的不同位置又有不同的需要,植什么树种、树的高度、树的冠形等等,都要分别对待,不能千篇一律。

为了挑选到合适的树,孙玉生带着工程组的同志们不辞劳累,爬到嵩山后坡上去寻找树源。那情形就像妈妈给儿子挑媳妇,看到了条件不错的,就欣喜若狂。挑对象要品头品脚,这“树对象”也是要品头品脚,筛选长相的。树的腰身直径,树冠的大小,树的高度,都要一一丈量。量了之后,还要考虑这棵树栽在什么古建筑物的什么位置比较合适。等到把这棵树从山上挖取回来,还要给它照个相,编上号,挂上小牌子。标明它是从哪儿采挖的,要栽在哪个景点、哪个建筑物的哪个位置。

5、6月份还栽树,登封采取的这一超常的行动,在全中国也算得上是一项大胆的创举。

地处中原的登封,一过3月底,老百姓就不再栽树了。再栽就是反季节,树木很难成活。由于各种原因,8处11项申遗地的个别景区因为居民拆迁问题拖了后腿,未能赶在3月底之前把树种上。不植树,环境整治无法达标,登封市申遗工程指挥部又一次被置于两难的困境中。

工程组得到一个信息,常州那边的园林专家有独门绝技,能够破解反季节植树的难题。于是,他们就从常州把高手请了过来。

这独门绝技如下:

其一,每棵树都要密密实实地包起来,然后再搭个凉棚,不让它晒太阳,不让它蒸发水分。

其二,个头大的树,要输液。树只要一栽上,就像医院里的急救病人一样,吊瓶就给挂上了。输液针头就扎在树干上,扎透树皮,直达输送养料的韧皮部。

其三,树根不能埋得太深,要露一点儿,让根系能呼吸、能透气。

其四,给移栽树的树体喷水,就像洗淋浴。早上两次,晚上一次,一天三喷。让移栽树一天到晚保持水灵灵的状态。

……

老百姓见了,都惊奇地摇着脑袋,“都啥年月了,还栽树哩。这不是胡??搞吗?”

哎,你别说,这些反季节栽种的树木还真就成活了。当年9月,联合国古迹遗址理事会专家拉姆齐女士来登封考察验收,一棵棵绿意盎然的柏树、柿树、楸树在风中摇曳生姿,让这位远道而来的客人为之赞不绝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