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泰:太子梦泡汤,都怨舅舅偏心眼儿(1 / 1)

李承乾被废之后,朝中大臣最关心的就是新任太子的人选。

按照司马光的说法,李世民曾经承诺过,不会因为李承乾腿脚不灵便的原因废黜他,就算李承乾去世了,也会让李承乾的嫡长子继承皇位。

事实上,李世民不会说这种话,如果做到了,李世民能有什么好处?如果做不到,李世民就是自己打自己脸。历史证明,这样的记载,可信度并不高。

按照惯例,李承乾被废之后,李世民要挑选另外一位嫡子来做太子,用手指一掰就可以算得出来,新太子只能从魏王李泰、晋王李治中诞生。

按照史书的记载,李泰虽然没有和大哥李承乾闹掰,可是在老爹跟前的争宠,李泰绝对是有诉求的。

李承乾被囚禁,李泰显得非常兴奋。

论资历,他是李世民的嫡子,太子的第一顺位继承人。

论才华和修养,他有皇皇巨著《括地志》,深得李世民的认可。

论得宠的程度,李泰已经超过了李承乾,更超过了弟弟李治。

魏王李泰绝对有底气说出这样的话:大唐太子之位,舍我其谁!

纵然是胜券在握,李泰也丝毫不敢马虎,他每日前往太极宫,围在李世民的身边殷勤侍奉,小心翼翼。李世民刚刚失去了李承乾,看到李泰的拳拳孝心,心中多少得到了一些安慰,对于李泰的真实目的,李世民很清楚,在李泰一番软磨硬泡之后,李世民当面许诺,准备立他为太子。

本来是一件铁板钉钉的事情,却遭到了长孙无忌的强烈反对。

长孙无忌的意思很明确:希望李世民立晋王李治为太子。

李治(628—683),李世民的皇九子,嫡三子,小名雉奴。

关于李治的童年,史书记载得非常少。

四岁的时候,李治被封为晋王,得到了皇子该有的待遇,后来李治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就连史家也找不到痕迹。总而言之,李治过得非常低调,在皇室毫无存在感可言。

按照史家的评价,李治性格柔弱,喜欢安静,为人比较宽厚仁慈,对待兄弟和睦友爱。应该说,这是一个比较高的评价,可是在李世民的面前,李治的性格只能算是保守有余,创新不足。

有一次,李治在读《孝经》,李世民便问了一句:“雉奴啊,你认为这本书里什么最重要?”

李治回答道:“孝道最为重要!小的时候侍奉双亲,长大之后侍奉君王,最后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李世民:“你如果按此行事,完全可以侍奉好父兄,做好臣子了。”

应该说,李治的回答可以得到满分。

可是在李世民眼里,李治还是太柔弱了,胸无才华,也无韬略,只能算是家里的乖孩子,什么委以重任,什么托付江山,李世民根本就没有这样的想法。

李治9 岁的时候,长孙皇后离他而去。李治是皇后一手带大的,母子感情非常深厚,而且李治也是仁孝的人,遭逢大难,李治感念往日,痛苦不已,日夜为她落泪伤心。李世民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出于对长孙皇后的愧疚,李世民便加封李治为右武侯大将军。

一个小孩子,离开了母亲的庇护,父爱又是可有可无,如何会快乐地成长,又如何会在复杂的皇室斗争中变得自信?

事实证明,此次加封之后,李治几乎淡出了李世民的视野,也淡出了历史的视野,就连皇室的御用历史学家也没能记录下李治的成长经历,李治的帝王简历中,这一段时间的经历几乎是空白的。

不过,当所有人都忘记李治的时候,有一个人始终没有忘记,他就是李治的舅舅长孙无忌。李治再一次出现在历史记载中,便是大哥李承乾被废之时。

长孙无忌为什么力挺晋王李治?

按理说,李泰和李治都是长孙无忌的外甥,兄弟俩的血脉都是一样的,对长孙无忌来说,没有任何亲疏之别。然而,长孙无忌却不太喜欢李泰。

说到情感立场,长孙无忌虽然是李泰的舅舅,可平日里和他没有什么来往,说是有血缘关系,其实就是路人而已。更何况,李泰仗着有老爹撑腰,有点儿自视清高,除了李世民,没有人能够入他的法眼。

说到政治利益,长孙无忌没有依附李泰,也就没有拥立之功,而且岑文本、刘洎等人已经抢先站队,长孙无忌就算表示支持,也只能算是锦上添花。最要命的是,李泰的性格非常强势,和李世民很相似,如果让他做了皇帝,长孙无忌在朝堂的话语权就会大打折扣,这可不符合长孙无忌的利益。

至于李治,虽然他和长孙无忌的感情也很淡薄,可是他的性格柔弱,容易控制,而且长孙无忌把他扶上太子之位,那可是难得的拥立之功啊。总而言之,如果李治上位,对长孙无忌有百利而无一害。

在立太子一事上,李世民虽有乾纲独断的权力,可这毕竟是国家大事,关乎李唐接下来的国运,还是得考虑朝臣们的意见。

说白了,李世民最看重长孙无忌的态度,李世民百年之后,长孙无忌身负皇帝亲舅舅、凌烟阁功臣、皇帝宠臣的身份,一定是位高权重的存在。如果执意违背长孙无忌的意思,就算让李泰做了皇帝,这些和李泰疏远的重臣就甘心受他的差遣?如果有一天,大臣们逼宫怎么办?

如果长孙无忌支持李泰,所有的麻烦都会消失。问题是,这小子却在关键时刻掉链子,这让李世民大为头疼,一时间竟然找不到合适的解决办法。

碍于长孙无忌的要求,李世民始终没有颁布立魏王李泰的诏书。

有一天早朝,李世民和长孙无忌等人念叨:“朕昨晚做了一个梦,梦到魏王投到朕的怀里,他对朕说,他如今能成为朕最亲近的儿子,乃是他的再生之日,他有一个儿子,朕死了之后,他就会将儿子杀掉,再传位给晋王李治。”

很明显,李世民是在给自己找台词,他的意思其实是这样的:你们先向朕妥协,先立李泰为太子,他以后会杀自己的儿子,然后立晋王李治。这样一来,大家拥立的人都可以做皇帝,一举两得!

想想看,李世民如果不是杀伐果断,内心残酷的人,如何会说出杀害亲子的话,做出杀害亲子的事情来?李世民的一席话,让群臣脊背发凉,震惊不已。

李世民话音刚落,谏议大夫褚遂良就唱反调了:“陛下,您此言大为不妥啊。陛下百年之后,魏王已经做了皇帝,他怎么可能杀死自己的亲生儿子,将皇位传给晋王呢?您之前立李承乾为太子,又对魏王万般宠爱,这才有了今日的麻烦。您如果执意立魏王李泰,就请先安置好晋王,只有这样,大臣们才会心安!”

很显然,褚遂良不想聊天,他把李世民的退路直接给封死了。

究竟是杀了晋王,还是让他做皇帝,全在李世民自己的决断。

事实上,君臣已经把底线摆在了桌面。李治没想着争夺太子之位,可是长孙无忌把他搬了出来,如果李世民处理不好,李治就没有什么好下场。

面对褚遂良的逼迫,李世民拒绝回答,含泪离去。

魏王李泰没想到事情会出现了这样的波折,他知道李治性格柔弱,因此私下找到了他,言语中暗含恐吓地说道:“晋王啊,你和汉王李元昌关系密切,如今他谋反失败,被父皇赐死,你难道一点都不担心吗?”

不得不说,李泰的恐吓毫无营养,完全是给自己添堵。

李治的小心脏本来就不好,受到李泰的威胁之后,整日里愁眉苦脸,茫然无措。

李治的担忧被李世民看在了眼里,李世民于是问道:“雉奴啊,你为何如此模样,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在李世民的反复逼问下,李治终于说出了实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