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水原兵败:诞生大唐首位“背锅侠”(1 / 1)

不管怎么说,李密都曾是中原的霸主,如今驾鹤西去,各路牛鬼蛇神怎么也得派几个属下吊唁一下吧?尴尬的是,李密被杀一事并没有引起各路大神的关注,除了李世勣给他披麻戴孝,以君臣之礼将他下葬,瓦岗军的嫡系将士号啕大哭了一顿之外,各地的诸侯静坐如山,几乎当他不存在一般。

说得难听点儿,大家都很忙,没人关心你的死活。曾经显赫一时,威震中原的瓦岗军,随着李密的去世,正式宣告解散。天下正式进入李唐统治时期。

李建成、李世民、程咬金、秦叔宝、魏征、刘文静这些隋末唐初的风云人物,将会踏着起义军最后几个军阀势力的鲜血和尊严,一一登场。

唐朝,这个伟大帝国的诞生并没有经过多少磨难,却在中国文明史上大放异彩,享誉古今。新帝国的首都定在长安,仍旧沿用隋朝的宫殿群,不同的是,李渊将大兴殿改名为太极殿。

开创大唐帝国,自然是人生的一大幸事。不过,大家伙儿跟着你打江山,出钱出力,终究是为了升官发财,光宗耀祖嘛!

李渊表示,他心知肚明,登基之后,李渊便开始排资论辈,大肆封官。

李建成,皇太子非你莫属,想逃也逃不掉。

二郎李世民,你做秦王,领个尚书令,地位和实权双丰收。

三郎李元吉,你做齐王,考虑到你的年龄还小,还不适合做大官,再者说,有大哥和二哥辅佐老爹,你只负责玩乐就够了。其他的李姓宗室成员,基本上都顶着王爵的头衔,最低也是公爵,这是李唐宗室的脸面,丢不得。

隋恭帝杨侑:被封为酅(xī)国公,算是保住了性命,可以安享晚年。

嫡系谋臣,前面已经说过了。在三省的几个长官中,除了李世民,李渊最信任的就是裴寂,李渊经常和他食同桌、寝同床,亲密之情让众人钦羡不已。

这就是武德朝分果果之后确定的江湖地位。

身为帝国的皇上,李渊时刻保持着警惕,刚刚给大家封赏完毕,李渊就来了一次高层官员的集体训话:大唐虽然立国,但是占据的只是关中、河东地区,如今的形势不太好啊。你们也看到了,东突厥对咱们虎视眈眈,刘武周对太原垂涎三尺,薛举、薛仁杲父子霸占着西北,王世充霸占着潼关以西的大部分地区,河北的窦建德拥有雄兵数十万,随时准备南下,江南的杜伏威盘踞一方。大家都在赶着野鹿,江山究竟落到谁的手中,谁也不知道哇!李唐,任重而道远。

李渊话音刚落,朝臣们顿时就像泄了气的皮球,耷拉在那儿一动不动。陛下啊,咱们不是应该集体振虎躯,散王霸嘛,干吗说这番泄气的话?

不过,政治家的策略永远是拉拢一部分,打压一部分。

在李渊看来,杜伏威、窦建德和他离得太远,中间还隔着洛阳和黄河天险,暂时威胁不到唐朝的统治,至于王世充,是敌不动我不动。因此,李唐想要走出关中,逐鹿天下,必须要先搞定北边的突厥和西北的薛举。

起兵之时,李渊已经和始毕可汗签了合作协议,李渊要地盘,突厥要财宝和人口。拿下长安之后,突厥的五百名骑兵在长安附近大肆抢劫,行事嚣张,作风跋扈,压根就没把李渊等人放在眼里。随后,始毕可汗派遣骨咄禄特勒为特使,命他前来长安祝贺。

名为祝贺,实际上是仗着东突厥的雄兵为后盾,恶意挑衅李渊的权威,大有一言不合就南下入侵的意思,实在是大煞风景。

李渊也很无奈,他刚刚霸占了小表弟的家产,国内人心不稳,再加上竞争对手虎视眈眈,突厥人的支持对他来说至关重要。因此,面对突厥人的挑衅,李渊能忍则忍,继续和突厥维持和平共处、互惠互利的关系。

这里有一个历史之谜。

试问,始毕可汗眼光毒辣,城府极深,选择扶持李渊入主长安,难道只是佩服李渊,想要友情赞助一下?再者说,始毕可汗只有五百名骑兵在长安抢劫,就算人人都抢得盆满钵满,又能带回多少金银珠宝,这符合始毕可汗的诉求吗?

想一想,五代十国时期的石敬瑭为了做皇帝,不惜割下燕云十六州作为交换条件,还自称是儿皇帝,李渊难道就如此小家子气?有一些好处,是史书永远也不会写出来的。有一些屈辱,是李唐王朝永远也不会承认的。

各位看官别不信,可以给大家讲个真实的故事。

当时,长安城居住着一位西突厥的贵族:曷(hé)娑那可汗。这位老兄原本是西突厥的最高首领,日子过得好好的,可后来却得罪了隋炀帝,隋炀帝因此设下了精彩绝伦的计谋,让西突厥的射匮小可汗发动内战,逼迫他逃奔到洛阳。隋朝灭亡之后,曷娑那可汗便辗转到了长安,投奔了李渊。

大家都知道,西突厥和东突厥是不共戴天的死敌,始毕可汗听说曷娑那可汗在李渊那里讨生活,特地派了个使者前来慰问:“大唐陛下啊,您也知道,始毕可汗向来就讨厌曷娑那可汗,这次派臣前来,专门传达一个意思,希望陛下可以看在两国交好的面子上,处死曷娑那可汗!”

看出来了,始毕可汗就是没事找事,既然你想杀他,带回突厥即可,为什么要让李渊杀他呢?不管怎么说,曷娑那可汗是客人啊,以主杀客,说出去岂不是找骂?更何况,这是始毕可汗逼迫李渊杀他,岂不是让李唐政权的威严扫地?

起初,李渊的态度很刚硬:此人绝不可杀!

不过,李唐的元老重臣们却非常不爽,他们集体劝谏李渊,声称为了一个不相干的人,却要冒着得罪东突厥的危险,不值当!李渊显得非常犹豫。

关键时刻,李世民力挺了一下老爸:曷娑那可汗因为走投无路,这才投奔我们,杀了他,岂不是失信于天下!

天下之事,一旦和道义扯上关系,那就是骑虎难下,身不由己啊。如果李渊态度稍微强硬一些,肯定会以道义为重,拒绝始毕可汗的无理要求。遗憾的是,李渊考虑了很长一段时间,最后还是决定向东突厥妥协。

武德二年(619)九月二十一日,李渊亲自做了一个局,邀请曷娑那可汗赴宴,宴席上,宾主尽欢,好像啥事儿也没有,宴会结束之后,李渊派人将他送到中书省。

曷娑那可汗还挺好奇的,以前吃完饭都是直接回家,今天怎么会改道呢?不过,在人家的屋檐下过活,也不好多问什么,只好跟着李渊的亲信走吧。

曷娑那可汗可能没想到,始毕可汗的特使正在中书省蹲点,他刚踏进内殿,李渊的亲信和东突厥特使就将他诛杀,至于怎么挂掉的,史书也没有给个说法。

说是为大局考虑也好,说是李渊意志不坚定也罢,堂堂的一国之君被东突厥威胁到这种地步,肯定是李唐王朝永远也洗刷不掉的耻辱!李世民登基之后,第一个要灭的就是东突厥,恐怕也与此事脱不了干系啊!

李唐和东突厥私底下不对付,但面子上还是过得去的。继续保持这种如胶似漆的亲密关系,对李唐的统治有百利而无一害!

不过,其他的军阀也不是傻瓜,他们看到李渊和始毕可汗眉来眼去,暗送秋波,恐怕也看出了一些端倪。李渊已经控制了关中,如果有东突厥在背后力挺,迟早会成为天下共主,这对其他人来说,可算不得什么好消息!

第一个跳出来的,恰好是对长安城有觊觎之心的薛举。

当时,薛举派人给梁师都(始毕可汗扶持的另一位傀儡,国号梁,号称解事天子)送信,打算约他和始毕可汗一起搞个三方“军事演习”。未曾想,消息竟然被提前泄露,此事成了人尽皆知的秘密。

领导想干架,肯定是下面的人先动起来嘛。

比如唐朝的丰州总管张长逊就很懂事,他搞了个以假乱真的诏书,然后派人送给了始毕可汗的弟弟阿史那·咄苾,让他暗中阻挠薛举等人的阴谋。与此同时,张长逊率先组织大军欺负薛举的属下宗罗睺,以示对李渊的忠诚。

武德元年(618)六月初十,西北传来消息,薛举率领大军南下,侵扰泾州等地(今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对李渊发起了**裸的挑战。

事实上,李渊掰着手指头细数过,东突厥是战略盟友,刘武周是突厥人的缓冲,王世充、窦建德等人不是他的首要打击对象,薛举才是他的心腹大患。与其说薛举想弄死他,还不如说李渊正想弄死薛举呢!正好利用这次机会,彻底解决关中地区的归属问题。

谁来做领军主帅呢?

大郎李建成,你已经是皇太子,身负李家的江山社稷,绝对不能出师远征。

二郎,你是个狂热的战争分子,就由你去对付薛举吧。

据史料记载,李世民并没有主动出击,他命令大军屯驻在高墌(今陕西省咸阳市长武县北),准备以逸待劳,耗死远道而来的“贵客”(粮食消耗战是李世民的拿手好戏,一生征战无数,大部分都是靠这一招)。

不巧的是,李世民被蚊虫叮咬,得了疟疾,无法继续指挥作战。

李世民躺在中军大帐,自知不是办法,因此找来了行军长史刘文静和司马殷开山,语重心长地告诫道:“薛举孤军深入,所带的粮食必定不多,如果他前来挑战,你们不要主动出击,等我的病痊愈之后,再来好好地收拾他!”

二人十分诧异,唐军人多势众,有必要这么怂包吗?

下去之后,殷开山找到了刘文静,故作神秘地说道:“刘兄,秦王担心咱们不能退敌,才说出这样的话来激将你我,你怎么看?”

刘文静:“秦王高才,咱们除了遵守将令,还能有什么作为!”

殷开山:“不然!如今秦王患病,薛举必然也知道了消息,他必定会以为唐军不会立即组织进攻,因此放松守备,要不咱们在高墌城外驻屯大军,然后派人绕到薛举的后面,来个前后夹击……”

事实上,刘文静的心里也很痒痒,这就像赌博一样,以小博大,还有取胜的机会,大部分人都会跃跃欲试,刘文静自然也不例外。殷开山话音刚落,刘文静就举起了双手,表示愿意入伙。

兄弟俩显得非常兴奋,手握军权就是不一样啊,赶紧给八位行军总管传令,让他们收拾收拾,准备去干薛举了!计划都很完美,可问题是,殷开山只想到了自己,没考虑到薛举也是这样的心思啊。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就看谁能占到先机。

武德元年(618)七月初八,已经绕到唐军背后的薛举发动了突然袭击,双方在浅水原(今陕西省咸阳市长武县浅水村)发生了激烈的混战。

唐军虽然人多势众,可毕竟毫无准备啊,在薛举的冲锋下,殷开山等人只好撸起袖子奋力杀敌。这一仗,唐军打得异常艰难,八位行军总管全部败下阵来,慕容罗、李安远、刘弘基成了敌方俘虏,唐军伤亡比例高达十分之六!

李世民无奈之下,只得下令退兵。事后,薛举丧心病狂,将唐军的尸体摆成“京观”,一来羞辱李世民,二来炫耀自己的傲人战绩。浅水原之战,也因此成为李世民一生中少有的惨败,始终令他恨恨不已。

唐军大败,李渊颜面扫地。大军回朝之后,李渊立刻下旨,将殷开山和刘文静的官职和爵位一撸到底,让他们做回了小老百姓。不过,所有人都知道,这是李渊对二人的警告,也是应对舆论的一种方式,只要时机成熟,李渊还会给他们戴罪立功的机会,至于职位,那都是水到渠成的事儿。

关于浅水原之战,疑点还是很多的。比如,李世民得了严重的疾病,为何不暂时撤军,暂避锋芒?李世民得了病,神志还是清醒的,为何要把大军的指挥权交给刘文静等人?刘文静向来就很保守,为何会擅自做主,而且不向李世民透漏任何风声?大军调动频繁,李世民难道真的眼瞎,什么也察觉不了?

可以肯定的是,后世的史学家为了照顾李世民的面子,隐晦了很多信息,比如唐军的作战人数,交锋的具体细节,官军的作战安排等等。史学家这样的写作手法,不仅在浅水原,在李渊造反,李世民收获天可汗的盛誉,以及唐朝的高句丽战争都有出现,不能不叫人怀疑。

时过境迁,我们不用再去找古人的晦气。我们能做的,就只有对“背锅侠”刘文静和殷开山致上最崇高的敬意,千古一背,你们值得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