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反骨吴三桂,在明亡明,事清叛清(1 / 1)

崇祯十七年(1644年)是个甲申年,也是让中国历史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一年。

这一年里,闯王李自成攻进北京,建立大顺朝;大明崇祯皇帝煤山自缢;大清皇帝皇太极去世,儿子福临被多尔衮等亲王拥立为帝,建元顺治。

令人眼花缭乱的事件接连发生,有一个人一直处于时代大旋涡的中心,对历史的走向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这个人就是明朝的山海关总兵吴三桂。

01

李自成兵临北京城下,吴三桂提山海关精兵入关,捍卫大明。没想到走到一半,消息传来,北京城已被攻下,崇祯皇帝自杀。

吴三桂面临十字路口:是归降闯王的大顺政权,还是继续效忠已经亡国的大明朝?或者投向那个与他争斗了几十年的关外强敌大清?

正在观望犹豫之时,吴三桂昔日的战友大同总兵唐通带着四万两白银前来,代表李自成劝吴三桂投降大顺朝。他一同带来的,还有吴三桂父亲吴襄的亲笔劝降信。

吴三桂的家人都留在北京,包括他最心爱的小妾陈圆圆,如今都在李自成手上了。

唐通盛赞李自成礼贤下士,必成大业。吴三桂动摇了。

就在此时,他接到了吴家人从北京偷偷送出的一封信,信上告诉他,闯王大将刘宗敏已把陈圆圆抢去,还把吴襄投入狱中遭受酷刑,逼其缴付巨额赎金。

吴三桂大怒。大丈夫连自己的女人和父亲也保护不了,还有何面目活在世上?于是他发兵突袭唐通部,得胜之后立即回到山海关,派使者向关外清兵求救。

吴三桂守宁远、山海关多年,与清兵大小打过几十仗,是多年的宿敌,现在他将与灭掉明朝的大顺兵决一死战,便转头向这个昔日强敌乞师。

历史就在这儿掉了一个头。

清朝当权的睿亲王多尔衮敏锐地抓住了这个重要时机,率八万八旗精骑兵,强行军数日到达山海关。

吴三桂开关迎接,多尔衮大摆仪仗,和吴三桂一起祭拜上天。双方约定,吴部士兵全部用白布缠在肩膀上作为标志,以区别于李自成的军队。此时,闻知吴三桂偷袭唐通的李自成早已率二十万大军直扑山海关。

双方在山海关一片石大战,吴三桂部先与李自成军交手,打到中午,双方都很吃力,吴军渐渐不支。

狡猾的多尔衮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乘着一阵大风,飞沙走石,天地昏暗,两支精骑各两万,从吴三桂军右边杀出,万箭齐发,飞射闯军。铁骑滚滚,如狂涛巨浪般势不可当,直冲进闯王军中,大顺军瞬间大乱。李自成在高岗上观战,见此情况大惊道:这是辫子兵啊!赶紧拍马下岗,带着亲兵逃跑了。

大顺军在八旗军凶猛的攻击下全面溃败,清、吴联军追击四十里,直杀得血流成河。

这一战打得闯王李自成一蹶不振,一路向西逃跑,吴三桂紧紧追击。他心中憋着一股恶气,因为小妾陈圆圆虽是抢回来了,可他父亲吴襄及全家大小三十多口已被李自成全部杀掉。

吴三桂跟着清武英王阿济格直追到山西,又从山西到陕西再到湖广,李自成被赶上了绝路,第二年在湖北九宫山被杀。

02

吴三桂祖籍江苏高邮,《鹿鼎记》中韦小宝骂他“高邮咸鸭蛋”就源出于此。他长得两道剑眉,一管高鼻,看着气势逼人,举止又从容有度,端的是风度十足。不过他打小在辽东长大,受当地民风影响,也雄健过人,武功超群,是崇祯朝的武举人。

当年,吴襄曾与五百骑被困于清朝大军之中,明主将祖大寿虽是吴三桂的舅舅,也知道再去救援无异于肉包子打狗,不肯发兵。

吴三桂苦求无果,大哭而出,飞身上马,率家将二十骑,奋勇冲入敌阵。诸人受他的勇气激励,无不以一当百,居然砍出一条血路,将吴襄几百人救出了清兵包围圈。据说皇太极远远看见,大为感慨道:“小吴将军真英雄!”

这一战让吴三桂名扬天下,时人称为“孝闻九边,勇冠三军”。

几年后,吴襄在一次战役中因为擅自撤退被撤职,而吴三桂则被提拔为总兵,这时他才二十七岁。

崇祯皇帝在北京召见了他,这个年轻英俊又潇洒勇武的边疆大将立即成为京城各大“趴体”的宠儿,人人以识得小吴总兵为荣。

大臣田弘遇在苏州采得能歌善舞的美女陈圆圆,献给每天眉头锁得紧紧的崇祯皇帝,想让他不要那么脸臭。但皇帝这个位置是真不好坐,陈圆圆这样的美人居然还是没让皇帝开心,被退回了田府。

小吴将军在田家的“趴体”上见着了美如天仙的陈圆圆。此女明眸善睐,歌喉婉转,小吴没有崇祯皇帝的定力,对她一见倾心。老田有心结交手上有兵的强权人物,便做了个人情,把陈圆圆送给了小吴。英雄配美人,成了一时佳话。

可惜好景不长,边关战情紧急,吴三桂又要奔赴前线。松山一战,大明朝最后的精锐在洪承畴手上,誓与清兵决一死战,吴三桂即为洪大将军手下八总兵之一,那个后来来劝降他的唐通也是。

然而现实很残酷,明军大败,唯吴三桂一军独存,他只得退守山海关,据自然之险继续抗击清军。

现在一切都过去了,以前的一对敌手,如今联合起来打败了大顺李闯王,吴三桂已是骑虎难下,有进无退。

清兵入关打的是为崇祯帝报仇的口号,赶走了李自成,占领了北京城,“大仇”已报,他们却不打算回去了。

这时候,清军定鼎中原的大好形势已经明朗,中原易主是铁定的事情了。

03

明末才子吴梅村写下《圆圆曲》,暗讽吴三桂降清引狼入室的举动,但后来的情况就不是这个书生能预料到的了。

顺治二年(1645年)后,吴三桂全心倒向大清。为表忠心,他不遗余力地剿杀抗清力量,无论是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军,还是南明小朝廷的人马,全用血腥的屠杀手段“排头砍将过去”。

顺治十六年(1659年),吴三桂攻下云南;1662年,下令用弓弦绞杀了南明最后的皇帝永历帝朱由榔。因为此功,他被封为平西王,与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广东平南王尚可喜并称三藩,成为权倾朝野的一方诸侯。

康熙十二年(1673年),年轻的康熙帝下令撤藩。吴三桂自恃力量强大,清帝年轻不经事,而当年那些的猛将精兵早已是东流之水,遂联合靖南王、平南王起兵反清,史称“三藩之乱”。

这仗一直打到康熙十七年,吴军由原来差点饮马长江的大好形势,渐渐变得局促起来。

吴三桂没有成功,一方面是因为他当年残杀明军的行为尚历历在目,现在却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反对削藩,这种两面三刀的作风,甚是不得人心。

另一方面,康熙皇帝出乎意料地了得,他在全国布置了一盘棋。别看他年轻,在用人和收服人心等方面,他都比吴三桂高出不止一筹。

吴三桂看情况不对,就有称帝“自娱”的想法,于是在衡阳自立,定国号为“周”。不过他在这年秋天就病死了,只过了一会儿皇帝瘾。

又打了几年仗,三藩被全部平定,已死多时的吴三桂被清廷清算。他们称吴三桂“明季罪人,本朝反贼”,简直罪大恶极。后来的史书又把他写成了当朝最大的逆子贼臣,就是要让他遗臭万年。

可吴三桂能得那么多人誓死效忠,头发白了还能再起兵争雄天下,不会只是见风使舵,唯利是图之辈吧?

有一本叫《庭闻录》的书,是吴三桂一个部下的儿子写的,记载了关于吴三桂的很多事情。

明末大臣傅宗龙是吴三桂的老上司,对他有恩。傅宗龙的儿子傅汝在吴三桂手下当差,随时出入王府,老吴当他是亲兄弟。

明将毛文龙原来也是老吴的上司,入清后家里势衰,被一李姓将军硬夺宅子。毛家一个老仆人千里迢迢赶到云南,请出吴三桂给他家做主。吴三桂果然帮助毛家拿回了家产,还让李氏赔偿了损失。

在富贵不忘故旧方面,吴三桂还是很有风范的。

有个王公良,从辽东就和吴三桂在一起,他也知道吴亲王所为不善,但他对别人说:我当然知道早晚要死,但这个人对我这么好,我不可对不起他。吴三桂兵败后,王公良自焚而死。

吴三桂大处不佳,于德行有亏,却能在小处收拢人心,得人死力。

其实,那些人效忠的只是一个“士为知己者死”的模式,不是在效忠某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