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何摆脱无助益的情绪?方法之一是理性情绪(rational-emotive)疗法。这种方法认为要改变感觉,关键在于先改变无效的认知解释。

对大多数人而言,情绪似乎是自成一格的。人们希望接近陌生人时能表现得泰然自若,但他们的声音却在颤抖。当要求加薪时,他们试图展现出自信,但他们的眼睛却紧张地眨个不停。很多人会说某个陌生人或你的老板让他们感到紧张,就像你会说让蜜蜂蜇到使你感到疼痛一样:

触发事件

结果

蜜蜂蜇伤

身体疼痛

与陌生人见面 紧张的感觉

当人们用这种方式看待情绪时,他们可能认为自己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然而,触发事件和情绪上的不适(或愉悦)之间的因果关系并没有看上去那么明显。认知心理学家和治疗专家认为,并不是与陌生人相见或是被情人抛弃这样的事件使人感觉糟糕,而是人们对那些事件所保持的信念。

下面这个例子有助于我们来理解思考是如何引发感觉的。想象你收到一连串来自朋友的愤怒并带有侮辱性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你可能感到受伤和心烦。现在试着想象一下,在收到这些冒犯性的信息后,你得知你的朋友已经因精神疾病住院。在这种情况下,你的反应可能会大不相同。最有可能的情况是,你感到难过和同情,可能还会有些尴尬,因为想到一个好朋友竟然会如此迅速又莫名其妙地和你反目成仇。

在这个故事中,相同的触发事件如被人辱骂,在两种情况下是相同的,但情绪结果却非常不同。在不同情况下产生不同感觉的原因,与人的思维模式有关。在第一种情况中,你的想法可能是朋友对你非常生气,然后你可能会猜测自己一定做了什么严重的事才会受到如此的对待;在第二种情况中,你可能会假设朋友有了一些精神问题,然后很可能会同情他。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到,人们对触发事件所作的诠释(interpretation)决定了他们的感觉。

触发事件

思考或信念

结果

被辱骂

“我做错某件事。”

感到受伤、心烦

被辱骂 “我的朋友一定是病了。” 关心、同情

同样的原则也适用于更常见的情况。例如,“我爱你”这句话可以有多种解释。从表面上看,它可以是一种深情的真实表达。它也可以通过许多不同的方式进行解读。例如,情感上的操控;在某个**时刻虽然真心却是错误的宣告;或者只是尝试让信息接收者感觉好一点。不难想象,对“我爱你”这句话的不同解读会导致不同的情绪反应。

触发事件 思考或信念 结果

听到“我爱你” “这是一句真诚的话。”

高兴(也许)

听到“我爱你” “她这样说只是为了操控我。” 生气

因此,理解和改变感觉的关键在于重新评估事件。人际沟通专家将这种发生在人际互动中的内在形式称为自我内言(self-talk),这是我们思考过程中无声的内在独白。要了解自我内言如何运作,请将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像是耳边的呢喃细语。现在花点时间听听这个声音在说些什么。

你有听到那个声音吗?它很有可能在说:“什么呢喃细语?我听不到任何声音!”这个小小的声音几乎不曾间断地在和你说话:

“我想知道他什么时候才会闭嘴。”

“我得走了,不然要迟到了!”

“她这么插队真没礼貌!”

在工作或娱乐、浏览网页或刷牙时,我们都会自言自语,这种思考的声音很少停止。当我们冥想或是专注于某项任务时,它可能会安静一会儿,但大多数时候它都会喋喋不休。现在,让我们看看这些声音是如何处理需要重新评估的想法的。

非理性想法会导致自我和人际沟通困难。本节所说的哪些谬误影响了你的情绪状态?你如何才能更理性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