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3年,张謇东游日本考察参观东京帝国博物馆的时候,心中就涌出了一个崭新的念想:回国之后自办一个为教学和农业研究服务的博物苑。
回国之后,张謇忙得不可开交。为了创办师范学校,他是马不停蹄,根本无暇顾及博物苑的事。直到师范学校建成之后,一时松懈下来的张謇才想到博物苑的事,于是开始勘察地皮。在师范学校的西边“徒荒家千,并居民三十许”,开辟了一个植物园,给师范的学生当实验园地之用。
之后,教学范围不断增大,为了让学生更加贴近地接触实际,又亲眼看与动手实验的地方,1905年,张謇把这块将近四十亩的植物园升级成了博物苑。这个博物苑在关系上依旧属于师范学校管辖,将曾经留学日本的孙锁聘请来当主任,开始动工建设房屋。
先建的是三间平房,作为中馆,上辟十四平方米的平台,将观测仪安放其上。中馆是测候所,自宣统元年起,每天进行天气预报,它的南馆便是博物馆。博物馆内陈放的文物分为天产、历史、美术和教育四个部分。北馆是化石馆,建得稍微晚一些。别的还有假山、水池、花房、草坪和斋亭等等。
到了民国的时候,南通师范学校划归省管,博物苑便自己独立了起来,不再归师范学校管。博物苑里边拥有好几名金石、考古、矿物和书法绘画等方面的专家,这些人个个忠于职守,勤奋工作,有着非常强的事业心,对各种物品进行广泛地征集和鉴别。到了1933年,博物苑内的苑品已经达到了3605号。最为兴盛的时候,动物园内有珍禽老虎,植物园内有琼花丹桂,陈列品中有能动的轮船、火车等许多机械模型,让人流连忘返,不忍离去。真正成了普及科学知识与陶冶情操的教育场所。
对于图书馆,在1905年,张謇便曾给张之洞写信说:
夫近今东西各邦,其所以为政治学术参考之大部分以补助学校者,为图书馆,为博物苑。
到了后来,在他搞立宪运动的时候,又向大清的学部上书,要求开办图书馆,他说这是预备立宪自治章程第一款一定要办理的事情。
在真正确定开办图书馆的时候,张謇又想,图书馆所在地一定要“爽垲”。经过认真勘察,仔细琢磨,他觉得应选东岳庙作为图书馆的所在地。在辛亥时,把帅庙改成医校,把岳庙改成了图书馆。所办经费先后用了两万六千四十三元,一年用钱就两千四百元甚至更多一些,都是张謇一人承担下来的。这些钱有百分之六十都是张謇一个人拿出来的,其余的是他向自己的好朋友们借的。馆内图书都是由外界捐赠和图书馆出钱买来的,从一本到两本,慢慢增多。到了1924年,馆内藏书已经有十五万多册中文图书,外文书也有近千册,其中,西文六百多部,日文书三百多部。藏本内木刻有十三万多卷,另外订有许多中日报和杂志。
图书馆里建有一个阅览室、一个阅报室、一个曝书楼,安排五名管理人员对借阅处进行管理。张謇对馆内的图书极为重视,制订出了非常严格的借阅制度。凡长时间进行阅览的,一年收取的费用是两元,短时间借阅的,每天收取的费用是两枚铜元。学生来看书,必须要拿着学校开办的介绍信,不然的话,全部予以拒绝。图书馆工作时间是上午九点至下午两点,中午休息。每星期二是图书馆休息日,一律停阅。寒假期间休息十天,夏季酷暑季节,因为潮湿,需要晒书,因此大晒书的时候,也要休息,停止借阅。
张謇开办的这所图书馆,虽然于管理方面还有不少缺点,然而,意义却是重大的,对地方上的智力提高有着极为重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