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字季直,晚年号啬翁。他小时候并不叫这个名,也不姓张,本姓吴,叫吴起元。
张謇是江苏南通人,他的祖籍是江南常熟,元朝末年因为兵燹而迁居江北。他的爷爷名叫张朝彦,是个贫苦老实的农民,平时主要工作就是种田,有时候也摇着货郎鼓在四乡里游走卖糖以助生计。后来,张朝彦入赘南通金沙镇开店铺的吴家当女婿,日子才慢慢好过了些。张謇的父亲名叫张彭年,当然那时候叫吴彭年,他和他的祖辈们不同,是个十分精明的人,不但继承了祖业,除经营二十多亩土地之外,还雇了十来个伙计,开了个瓷货作坊。后来张家恢复自己的原姓,仍旧姓了张。
1853年7月1日,即清咸丰三年五月二十五日,吴彭年的家里,又添了一桩喜事,十月怀胎的妻子产下了第四个儿子。此时吴彭年正在他的瓷货作坊里指挥下面的人干活,闻报大喜,什么也不顾了,急忙就去看他的妻子,虽然是第四个儿子了,然而,他还是非常非常地兴奋,不亚于第一次得子。就是第二次,第三次也都没有这么喜欢过,反正就是莫名地喜欢。在他的潜意识里,就是觉得这个小儿子必定是他们家的宝贝。你说奇怪不奇怪?
当吴彭年赶到家中内室的时候,内室已经收拾干净,刚出生的小婴儿正躺在母亲怀里吃奶呢。吴彭年看着这个儿子小嘴儿紧紧撮着**的小模样,手痒得不行,就想赶紧抱过来,好好看看。
旁人说他:“看你喜欢得,又不是第一次得儿子!”
吴彭年合不拢嘴,说:“比第一次还喜欢!”
吴彭年一家世代都老实穷困,到了他这一代,才开始正经弄了一爿瓷货的小作坊。可喜的是,吴彭年为人很是精明,处处精打细算,该大则大,该小则小,把这个小作坊经营得有声有色,生意很是不错。人们私下里对他很是赞赏,都说:“老张家得了彭年这个儿子,也算是积德了!”
“是呀,几辈人都是老实得出不来气儿,光知道种田,苦了几辈子了,该翻个身了!”
有老学究说:“这叫穷则思变!”
人们不明白,愣了半天,说:“什么什么变?”
老学究笑而不答,一摇三摆地走自己的路去了,心里还在为刚才自己嘴里能吐出这么个词而得意:“穷则思变啊,穷则思变!”
这吴彭年的祖上虽都没读过什么书,不认识一个字,然而,吴彭年还是读过一些书,认得几个字,这大概也是他头脑灵活能够改变家里生活状况最重要的原因之一。精明的他,也深知这个道理,他是个爱琢磨事的人,没事的时候,他就琢磨琢磨这个,琢磨琢磨那个,琢磨琢磨天,琢磨琢磨地,竟然也能琢磨出许多人世的道理来。
因此,他也非常重视让自己的孩子读书学文化,他前面的三个儿子无一例外地都入了学堂。如今得了一个长相清秀俊朗的小儿子,他更是想着要儿子读书了,但愿能有个进身之地,为门楣增光。他一想到自己家几辈子都……心里就是一阵隐痛……
读过一些书的吴彭年联想自己的家世,以前都是多多不顺的,他希望自己的这个儿子能够改变这个状态,正正式式地走出一条光明大道来,至少是要比自己强一些……
吴彭年为了能够让自己这个儿子健健康康地长大,还为自己的这个小儿子起了个小名叫长泰。
这个小儿子吴长泰,不光模样清秀不俗,在生活当中也真是聪明颖悟,很是伶俐,干什么事情,只要给他点一下,他马上就能明白过来,比他的几个兄长们反应都快。最令人欣喜的是,在读书识字上,他更是表现得优秀。不管是什么字,不管是多么不好记的字,只要教他两遍,他就记住了。
咸丰六年,也就是1856年,吴长泰三岁的时候,吴彭年开始教他读《千字文》,小长泰进步很是迅速,到四岁的时候,能够熟练地将《千字文》一字不差地背诵下来,和小伙伴在一起玩的时候,也能熟练地背上几句: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馀成岁,律吕调阳。
云腾致雨,露结为霜。金生丽水,玉出昆冈。
剑号巨阙,珠称夜光。果珍李柰,菜重芥姜。
海咸河淡,鳞潜羽翔。龙师火帝,鸟官人皇。
始制文字,乃服衣裳。推位让国,有虞陶唐。
吊民伐罪,周发殷汤。坐朝问道,垂拱平章……
那么小的一个孩子,连闭裆裤还没穿,就能熟练地背诵这样的东西,当时真是轰动乡里,让好多人都不相信,及至当面一试,方才确信,禁不住感叹说:
“真是神童,这吴彭年家烧什么好香了?”
“这吴彭年就够聪明的了,没想到,他家又出了一个比他还要聪明的小儿子!”
这很让他们家的人脸上增光,吴彭年无论走到哪里一提起自己的这个老儿子来,就笑得合不拢嘴……
人们都善意地说:“吴彭年你好福气,得了这么一个天才的儿子,你可要好好教养他呀!”
吴彭年说:“那是那是,他能够这样,多半还不是我平时教他的嘛!”
羡慕得人们像喝了醋水一般,自己的儿子平时自己不也教嘛,可怎么就不像人家的儿子呢?
吴彭年一时兴起,便领着自己的几个儿子到了邻居邱先生的家里。邱先生是个读书人,此时正在书房读书,于是,又找到书房。就在这个书房里,吴长泰从此有了一个学名,叫“吴起元”,是邱先生动用自己聪明的脑瓜给他起的。他是联想到吴彭年的意思,要这个儿子从此改变他们家的命运而起的。吴彭年当时想,这个愿望一定能够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