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教育上有一可喜之现象,则音乐研究之勃兴是也。二三年来,学校唱歌集之出版者以数十计,大都会之小学校,亦往往设唱歌一科,至“夏期音乐研究会”等,时有所闻焉。然就唱歌集之材料观之,则吾人不能不谓提倡音乐、研究音乐者之大半于此科之价值实尚未尽晓也。夫音乐之形而上学的意义(如古代希腊毕达哥拉斯及近世叔本华之音乐说)姑不具论,但就小学校所以设此科之本意言之,则:(一)调和其感情;(二)陶冶其意志;(三)练习其聪明官及发声器是也。(一)与(三)为唱歌科自己之事业,而(二)则为修身科与唱歌科公共之事业。故唱歌科之目的,自以前者为重;即就后者言之,则唱歌科之补助修身科,亦在形式而不在内容(歌词)。虽有声无词之音乐,自有陶冶品性,使之高尚和平之力,固不必用修身科之材料为唱歌科之材料也。故选择歌词之标准,宁从前者而不从后者。若徒以干燥、拙劣之词,述道德上之教训,恐第二目的未达,而已失其第一之目的矣。欲达第一目的,则于声音之美外,自当益以歌词之美;而就歌词之美言之,则今日作者之自制曲,其不如古人之名作,审矣。或谓古人之名作不必合于小学教育之目的与程度,然古诗中之咏自然之美及古迹者,亦正不乏此等材料,以有具体的性质而可以呈于儿童之直观故,故较之道德上抽象之教训反为易解;且可与历史、地理及理科中之材料相联络,而其对修身科之联络,则宁与体操科等。盖一在养其感情,一在强其意志,其关系乃普遍关系,而不关于材质之意义也。循此标准,则唱歌科庶不致为修身科之奴隶,而得保其独立之位置欤?
(刊1907年《教育世界》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