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人生七十古来稀。不过古稀之年的王正华,却始终充满着一种精神和斗志,他立志要打造一个业绩成功、财力雄厚的大公司。一些人可能不理解,这么大年龄的创业者,究竟是怎么一步步走到今天这个位置上的?他到底靠的是什么?是机遇?是后台?是资源?还是个人能力?
了解王正华的人都知道,他并非一个在官场中吃得开的人,而看他的家庭他也不可能有什么后台。
王正华的母亲虽然识字不多,可还是看了很多的书,包括全世界各色各样的书都拿过来看,而且看书非常认真,记忆力又非常好,很多书都能够倒背如流。所以,她能够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结合起来,经过融汇贯通再来教育子女。王正华的父亲是做毛纺织品的,他虽然看书看得很少,然而英语却说得相当流利,他在厂里被大家称作“总工程师”,这是因为他非常专业,即使他退休之后的二十年间,只要到一个地方去做毛纺织品,这个地方的羊毛织成品售价就会高出10%到15%不等。道理很简单,同样的东西,只要他做就不一样,因为他做产品非常严格。
王正华的父亲曾经在英国人手下做事,很聪明,又写得一手漂亮的字。家里的很多事情他都能干,像什么木工、电工、泥瓦匠,他都做的了,修机器也是一把好手。所以当时带他的英国工程师很喜欢他。更厉害的是,家里孩子多,最困难的时候,所有的衣服都是他亲手做的。
用王正华的话说:“我爸爸非常非常聪明,聪明到没话说的,他什么东西一看就会。”王正华觉得这并不是父亲有多么高的智商,而是用心。王正华从来不相信有什么智商情商的存在,所谓的天才、地才都是骗人的鬼话,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一个人做成一点事,是因为勤奋加上遇上了好时代所以就做成了,不然也不过是一个凡夫俗子而已。
王正华对自己的评价也是如此,他认为是自己赶上了好时代,如果没有国家开放民营航空的政策,他也不可能建立起春秋航空。为此老王打过一个比方:“你再好的鸡,再好的蛋,也是一定要在这个温度下才能孵出鸡来,所以别把自己太当回事。”
王正华承认,自己在动手方面远不如他的父亲,因为父亲总是在动手,所以越用越灵活,而他在这方面就差很多。即使在做生意方面,王正华也不觉得自己有多么聪明,他甚至认为自己是一个愚笨的人,无论考虑什么问题,都会比别人慢一些,时间更长一些。为此,王正华将自己的成功归结为“专注”,用心了、流汗了,这个事就能做成了,他认为这是天下最简单的道理。
事实上,王正华的确是一个善于琢磨事情的人,他的低成本控制策略,不是来源于什么高智商,而是他用心思考的结果,他想到了被别人忽视的东西并找到了解决的方案,于是他就做到了,就是这么简单。老王的精明并非是天生的,在成为一名优秀的企业家之前,他只不过是上海一名兢兢业业的公务员而已,每天过着有规律的生活。直到他带着1000多元的启动资金,开始进入中国的旅游业之后,他才在管理方面将自己的长处发挥出来。仅仅用了十年的工夫,王正华就将春秋旅行社打造成了中国最领先的旅行社。但是,王正华骨子里不断涌出的**,让他不甘于只在旅游业混出个名堂,因此他又雄心勃勃并极具创造性地成立了春秋航空,成就了中国航空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老王的**化作了他不断奋进的道路,他这人有个特点,从来不相信什么定律和规律,他相信的是只要用心做事、下工夫琢磨,没有什么东西不会被打破。当时,在国内航空市场一直默认着这样一个事实:无论这个企业运作得有多好,在成立的前三四年中都不可能盈利。然而王正华的飞机大队却彻底粉碎了这个迷信,在春秋航空成立的第一年中,王正华只有三架飞机,却轻而易举地实现了盈利。
王正华就是这样想的:办企业是需要赚钱的,那为什么要在前三四年里赔本或者保本呢?那还办什么劲儿?亏的钱要怎么算?于是,他用铁一样的事实告诉人们:民营航空同样可以盈利,你没做到那是你还没有用心。
王正华的用心,在他还是街道党委副书记的时候,就已经体现出来了。他从政的时候,也同样恪守着勤奋、肯干的原则。上面交代的工作,无论是调查还是总结,只要提出要在5天内上交,王正华一定会在3天内就写好,放到领导的案头。虽然老王不是善于阿谀逢迎的人,但他的这种工作劲头很受领导喜欢。
即使在“**”那段是非颠倒、黑白不分的岁月,王正华依然坚持着自己的认真态度。他说:“头顶三尺有神灵,不能为了一个目的昧着良心做事。”当时,上面要王正华负责一个老干部的材料审查,并暗示他朝着“反革命和叛徒”的方面搜集材料以及“适当的推理”。王正华知道这位老干部在抗战前期参加过革命,想要抓辫子扣帽子很容易,但他还是坚持拿出事实说话。为此,王正华走访了当地百姓以及跟那位老干部一起战斗过的人,没有人或者事能证明他是叛徒和特务。所以,王正华坚决不肯将这位老干部“推理”成反革命,结果当时的造反派说老王对造反缺乏感情。
王正华不仅是一个充满正义感的人,也是个心怀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人,所以他和那些急功近利的商人有着本质的不同。2008年的一天,老王和一个网站女编辑聊天,女编辑给他讲了一个她亲身经历的故事:她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小乡村,靠着一家人365天的辛苦劳作才勉强读完了大学,在她工作后领到第一个月的工资时,她问父亲最想要什么,父亲说他想坐一回飞机,到天上看一看人间是啥样。于是女编辑就提出要给父亲买张机票,可父亲一听要花1000多元的时候马上制止了女儿,因为这笔钱足够村里一家人一年的生活费!最后,女编辑的父亲直到去世都未能坐上飞机。
王正华听完这个故事之后,既感动又有些叹息,他在自己博客中写道:“‘到天上看看,人间什么样’,可能是每一个中国人自古传下来的文化情结……航空完全可以大众化、平民化,中国航空人负有不可推卸的职责。”
就是这样一种责任感,坚定了王正华走低成本航空之路的决心。在这个决心下定之后,他身上潜藏的创业**也被一并点燃起来,放出了熊熊的火光。
其实,王正华骨子里就有种“人生难得几回搏”的冲劲,而这种冲劲和他的耿直脾气是密不可分的。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浪潮开始席卷中国的时候,做事不喜欢圆滑的王正华也隐隐约约地发现政治似乎不适合自己。用上海话来说,老王的个性在官场上就是“拎勿清”——不会随风倒,也没有手腕,不会真话假话混着说。
由于赶上了好时代,王正华觉得做企业的机会更多一些,所以在他还是街道党委副书记的时候,就开始尝试为街道创办能“创收”的企业,他的经商初体验也从此开始。王正华第一个选择的是汽修,因为他觉得汽车业会有很好的前途,所以成立了汽车维修厂。当时的计划是分成三步走:先是汽车维修,然后是汽车改装,最后是汽车生产。
1982年,王正华开办的汽车修理厂,组装出了第一辆汽车,很快卖了出去。但是,因为大批量造车需要的厂房设备和资金投入很大,当时老王又没有资金来源,所以在第一辆车出来之后,很快就陷于停顿状态。
既然汽车不行,那就再换别的。王正华将目光又放在了当今很时髦的物流业,由此可见他的眼光是很超前的。王正华觉得,各地自给自足的经济必然会被社会化的大交换替代,物资运送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于是,王正华又搞了一家打包货运企业。与此同时,他也十分看好客流运输行业,那时跟扬州的一家汽车公司合作客运,每天客流量将近2000人。此外,王正华还搞过出租车生意,成立了上海第一批出租汽车公司。
王正华就是一个时刻充满**的人,你在他的身上看不到疲惫,也看不到失望,能看到的只有自信满满和独具眼光,他那种认真做事的态度,成就了一个没有背景、没有天分、没有丰富资源的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