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器量宏深,姿度广大(1 / 1)

乐于忘记别人的错误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孔子《论语·公冶长第五》

孔子说:“伯夷、叔齐这两兄弟不记过去的仇恨,别人对他们的怨恨也就很少。” 现实中有一些人,总是计较这样的事:谁曾在过去招惹过我,谁又曾在某时让我下不来台,将来找机会一定要好好整他一顿,出口恶气。其实,这种“恶气”并不来源于别人,正是他自己催生的。可以想像,他倘若在某个时候得到机会去整别人,势必会引起新的怨隙,这于人于己,都是有害无益的事。

班超一行在西域联络了很多国家与汉朝和好,但龟兹恃强不从。

班超便去结交乌孙国。乌孙国王派使者到长安来访问,受到汉朝友好的接待。使者告别返回,汉章帝派卫侯李邑携带不少礼品同行护送。

李邑等人经天山南麓来到于阗,传来龟兹攻打疏勒的消息。李邑害怕,不敢前进,于是上书朝廷,中伤班超只顾在外享福,拥妻抱子,不思中原,还说班超联络乌孙,牵制龟兹的计划根本行不通。

班超知道了李邑从中作梗,叹息说:“我不是曾参,被人家说了坏话恐怕难免见疑。”他便给朝廷上书申明情由。

汉章帝相信班超的忠诚,下诏责备李邑说:“即使班超拥妻抱子,不思中原,难道跟随他的一千多人都不想回家吗?”诏书命令李邑与班超会合,并受班超的节制。汉章帝又诏令班超收留李邑,与他共事。

李邑接到诏书,无可奈何地去疏勒见了班超。

班超不计前嫌,很好地接待李邑。他改派别人护送乌孙的使者回国还劝乌孙王派王子去洛阳朝见汉帝。乌孙国王子启程时,班超打算派李匡陪同前往。

有人对班超说:“过去李邑毁谤将军,破坏将军的名誉,这时,正式可以奉诏把他留下,另派别人执行护送任务,您怎么反倒放他回去呢?”

班超说:“如果把李邑扣下的话,那就气量太小了。正因为他曾经说过我的坏话,所以让他回去。只要一心为朝廷出力,就不怕人说坏话。如果为了自己一时痛快,公报私仇,把他扣留,那就不是忠臣的行为。”

李邑知道后,对班超十分感激,从此尽心竭力地辅佐他。

对别人的无意之失,我们应当采取宽容的态度,不要将它放在心上,这样,你也就没有什么思想负担了,也就意味着你更容易没有烦恼。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学会忘记,比学会记忆更加重要。

忘记不愉快的事情,并不意味着我们分不清楚谁好谁坏。事实上,一个人的好与坏,只是相对而言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如果你依据某一个特殊的事件,对一个人在特定环境下的某时间和某事情做出一个评价。那么,很有可能这个评价是片面的、是不切实际的。

一个人如果只记得别人的好处,忘记别人的坏处,自然会受到周围人的欢迎,会拥有很多朋友。

唐朝的李靖曾任隋炀帝时的郡丞,他最早发现李渊有图谋天下的野心,便向隋炀帝检举揭发。李渊灭了隋后,准备杀李靖,但李世民反对这种报复,认为李靖是个人才,再三请求保他一命。后来,李靖果然驰骋疆场,征战不疲,竭尽全力安邦定国,为唐王朝立下了赫赫战功。魏征也曾鼓动太子建成杀掉李世民,但李世民同样不计恩怨,量才重用,使魏征觉得“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也为唐王朝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宽容不仅需要“海量”,更是一种修养促成的智慧。事实上,只有那些胸襟开阔的人才会自然而然地运用宽容;反之,大发雷霆或是批评责罚倒是他们心中认为理所当然的事,可是这样的结果未必会让当事人真正反省,也不会有什么成效。因为人通常都会有逆反心理,即使自己做错了,在别人的指责下也会为了维护自尊心而硬着脖子说没错。

宋代的王安石在当宰相的时候,因为苏东坡与他的政见不同,便借故将苏东坡贬官到了黄州,搞得苏东坡很凄惨。然而,即便是这样,苏东坡依然胸怀大度,根本不把这事放在心上,更不念旧恶。当王安石从宰相的位子上下台后,两人的关系反倒好了起来。苏东坡不断写信给隐居金陵的王安石,或共叙友情,互相勉励;或讨论学问,十分投机。当苏东坡由黄州调往汝州时,还特意到南京看望王安石,受到了王安石的热情接待,二人结伴同游,促膝谈心。临别时,王安石嘱咐苏东坡:“将来告退时,要来金陵买一处田宅,与我永做睦邻。”苏东坡也满怀深情感慨地说:“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两人冰释前嫌,成了最知心的好朋友。

古往今来,不计前嫌、化敌为友的佳话举不胜举。以古为鉴可以让我们明白事理,明辨是非,从而有助于更好地工作和生活。

乐于忘记是成功做人的一个特征。乐于忘记,换一个角度理解就是“既往不咎”。人要想生活得更好,就应该有“既往不咎”的精神。既往不咎的人,才能甩掉沉重的包袱,大步地向前进。对方犯了错误而心存歉意、诚惶诚恐时,而你以礼相待,进而对他格外地亲近,会令他更加感激你的宽容。

相传唐朝宰相陆贽,有职有权时,曾偏听偏信,认为太常博士李吉甫结党营私,于是借故把他贬到明州做长史。但不久后,陆贽被罢相,被贬到了明州附近的忠州当别驾。后任的宰相明知李、陆有私怨,便玩弄权术,落井下石,特意提拔李吉甫为忠州刺史,让他去当陆贽的顶头上司,实际用意是借刀杀人,想通过李吉甫之手把陆贽除掉。但是,李吉甫没有被利用,他不记旧怨,上任伊始,便特意与陆贽饮酒结欢,让那位欲借刀杀人的现任宰相大失所望。对此,陆贽自然深受感动,他积极献计献策,协助李吉甫把忠州治理得越来越好。李吉甫不搞报复,宽待别人,也帮助了自己。

孔子说:“君子坦****,小人长戚戚。”君子的风范就是能有容天下不平的肚量,能有一种宽阔的胸怀。理智地退却,大度地谦让,将会有一片广阔无垠的天地任你驰骋。宽容是人格的升华和洗练。宽容是一种美德和智慧,我们要学会宽容,这样才能轻松、快乐地生活。

陷入困境的是抱怨的结果

不怨天,不尤人。

——孔子《论语·宪问》

“不怨天,不尤人”出自《宪问》的第四十四篇:孔子说:“没有人知道我啊!”子贡说:“为什么没有人知道您呢?”孔子说:“不怨恨上天,不责怪别人,下学人事而上达天命。知道我的,大概就只有天吧!”不被人知道,不被人了解,这是圣人也未能完全解开的一个情结。

契诃夫说过: “你们只要没有活到大难临头,就不要抱怨,不要发牢骚!样样事都会发生,人事是千变万化的。……比方说,你现在无声无息,什么也算不上,如同一粒沙子,……一粒葡萄干。可是,谁知道呢?说不定,时机一到……你就交上了好运了!什么事都会发生的!”所以,任何人抱怨的事情,都不像他们想象的那么严重,因为人活于世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对于没有心理准备的事,一定要进行理性的思索,同时明确地告诉自己,事情远远没有抱怨的那么严重,不断地暗示自己,使这种积极的暗示成为你处事的一种习惯。

美国加州有一位农民,花了许多钱买下一块土地,但是这块土地非常贫瘠,种不了任何农作物。这位农民无计可施,他的心情变得越来越沮丧。有一天,他发现在矮灌木丛中竟然藏着许多响尾蛇。于是他灵机一动,决定在这块恶劣的土地上大量饲养响尾蛇,生产响尾蛇罐头;又可以将蛇的毒液提取出来做为血清销售。果然不出所料,他的生意好极了。后来他又把自己的农场开发成专供探险和观光的旅游基地,引来了世界各地的游客。农夫的生活也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农夫所购买的土地,贫瘠的缺陷并没有改变,改变的是农夫自己。人生在世,风云变幻,什么样的事情不可能发生呢?当我们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实现自己曾经的梦想时,你不妨尝试着改变自己,调整一下奋斗的目标,校正一下前进的方向,以积极进取的心态投入新的生活,或许此时的你已经踏上了通往成功的新的阶梯。

世上不幸之事十之八九,不幸之人也是不计其数,但是许多不幸的人却生活在幸福之中,相反,一些幸运的人却活在不幸福之中,区别是,不幸的人能直面人生,勇于面对生活中的苦难,知道不幸的人不仅只有他一个;而幸运的人看到的永远是比自己还幸运的人,在这种欲望的差距中,他又怎么能够感到幸福呢?面对苦难时,对待苦难的态度,就决定了你的幸福指数,因此,一定要明白:不幸的人不是只有你一个。只要明确了这一点,你就会积极地对待生活,乐观开朗地面对人生。

贝迪曾经是个非常忧郁的人,每天都唉声叹气地生活在痛苦之中,在他的生活中几乎没有快乐可言。然而现在的贝迪是个乐观幸福的人,他每天都在幸福和快乐中度过。

他多年不见的一个朋友很惊讶,疑惑地问: “告诉我,是什么让你快乐起来?难道你最近几年都很得意?”

“对,这几年我真的都很得意。我几乎每天都在想那些得意的事。”贝迪幸福地说。紧接着他又主动地说: “你知道什么是我最得意的事吗?”

朋友不解地摇了摇头问道: “你是遇见什么奇迹了吗?”

“我一直都生活在幸福之中,只是我没有察觉。例如。我的身体很棒,而且还有一份收入不错而又稳定的工作。另外,我有一个爱我的妻子和可爱的女儿。这些东西都是我所得意的。”贝迪说着,脸上洋溢着幸福。

朋友还是很不解,追问道: “这些就是你一直得意的事情吗?很多人都处于这种状态中,况且为什么你以前没有意识到,到底是什么事让你有如此大的改变?”

贝迪笑着说: “确实如你所说,以前我是一直生活在痛苦之中,特别是在我经营的那家杂货店倒闭了以后,我当时不仅赔上了所有的积蓄,而且还欠下了很大的一笔债,这种暂时的困境让我无法释怀,我无法相信发生的一切,也不愿意相信这些事实,这件事几乎摧垮了我,我没有站起来的勇气,一切对我而言就如同天塌地陷一样的绝望。但是有一天,我独自走在大街上,忽然遇见一个没有双腿的人。他坐在一块安有溜冰鞋轮子的木板上,靠在街边的一头修鞋。当我来到他身边的时候,他突然向我发出了真诚的一笑,说道: ‘早安,先生,祝福你。’我听得出来,他的话里没有一丝的悲哀,反而是充满了快乐。就在那一瞬间,我感到自己不是唯一不幸的人,我与他比起来真的幸福多了,至少我还有健康的身体,难道我不该为此感到幸福吗?想到这里,我的心里有了一种幸福感,再也不觉得自己不幸了。”

因此,遇见苦难时不用抱怨,鼓足勇气,勇敢地面对人生。人生虽然多苦难,但是只要你有面对苦难的勇气,有打破困境的气魄,那么你就可以创造不抱怨的人生。抱怨的人生是不幸的人生,不幸的人生背负无休止的抱怨,那就是绝望的人生。如果你渴望自己的人生是幸福快乐的一生,那么就把你用来抱怨的精力,花费在调整心态和努力奋斗中吧,虽然生活多苦难,但是苦难的生活没有那么多理由让你抱怨,因为处于苦难中的不只有你一人。

人至察则无徒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大戴礼记·子张问人官》

这句话出自《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子张是孔子的学生,是孔子解答子张问的怎么做官的问题。其中有一段话说:“故古者冕而前旒,所以蔽明也;统觥塞耳,所以奔聪也。故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意思是说,古代帝王的札帽前垂有玉串,是用来遮隐明亮的;以黄色的棉絮塞住耳朵,是用来遮蔽灵敏的听觉的,以便不妄听到不急于要听到的话。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对人不太苛察。所以说,水太清彻明净,连鱼也难以养活;人过于苛察,对人要求太苛薄,就不会得到众多人的拥护。

这是交友中应该坚持的基本态度。现实社会里,人如果能明察是非善恶,那当然是好事,但对别人要求太过于苛刻,就是不能容人了。人很难做到十全十美,每个人的性格和生活方式都有自己的特点,或缺陷。希望有十全十美的人,是一种心理不成熟的表现。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说:“爱找别人阴暗面的人,自己也常失掉光芒。”如果一个人身边缺少朋友,不妨在这里找一下原因。

在中国,鲁迅是个大家,这一点很少人有意见。但对于林语堂,却纷纷扬扬了好长一阵,有些人至今还在那里大摇其头,说:“林语堂么,鲁迅早就说过啦……”其意不言自明。说这种话的人当然忘记了林语堂的几十部英文著作,忘记他曾是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更不会记得鲁迅还说过:“语堂是我的老朋友。”

鲁迅和林语堂还真是老朋友。北大早年,谁不知道周氏兄弟与“现代评论”派曾经争论得热火朝天,而林语堂就是周氏兄弟“语丝派”的一员干将,北洋军阀枪杀刘和珍、杨德群后,林语堂和鲁迅并肩战斗,一起写下了激烈的文字,向当局抗议,为此,他们都“荣幸”地列入当时京城50名最激进教授的“黑名单”。

林语堂受聘厦门大学做了官,没有忘记他的难兄难弟,经他介绍,鲁迅也做了厦门大学的教授。那儿的理学院院长刘树杞排挤鲁迅,使他连搬了三次家,林语堂不安得很,鲁迅却一点儿怨气都没有。

后来到了上海,他们之间出现了小小的摩擦。一位作家要办书店,请鲁迅、林语堂、郁达夫人等人吃饭,想获得他们的支持。谁料到,桌上的鲁迅先生和林先生起了口角,鲁迅先生说林先生在“讽刺”他,林先生却说鲁迅先生是“神经过敏”,各不相让。

老朋友之间闹点儿小冲突本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儿,哪里知道后来的冲突大着呢!林语堂在上海创办了《论语》、《人世间》、《宇宙风》几个刊物,很受欢迎。林语堂竟成了中国的“幽默大师”,原因就在于林语堂在刊物上提倡“幽默”,主张“闲适”,好发“性灵”。这本来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哪里知道,那时候正是左翼文坛独领**的好时光,林语堂和他的小品就显得格格不入了。鲁迅就写了一封信给林语堂,让他放弃这些“无聊玩意”,别去钻“牛角尖”了,多翻译英美名著,因为林语堂是教会大学出身,留学德、美的。林语堂回信说:翻译之事,要到他老了后再说。

鲁迅看了,勃然大怒。为什么?鲁迅当时比林语堂大14岁,并且很被推崇翻译之功。林语堂的话不是讽刺他吗?好心没得好报,鲁迅从此不理林语堂。

这一件事看来有些令人感到悲哀。两人都是文学大家,看来大家也有人性的缺点,如果二人当时都能退一步,别用自己对事物的态度去要求别人,那么二人之间定不会有更大的嫌隙。

在这个世界上,谁又能保证自己不犯一点错呢?人与人之间总会有看法和思想的区别,对方不可能跟你的行为举止一模一样。毕竟,谁也不是谁肚子里的蛔虫!我们不能抱着自己那套标准严苛地去要求他人,总得容忍一些不符合自己价值观的事物。

美国的乔布和沃兹是“苹果Ⅱ”微电脑的开发者,他们的一个重要的合作者是马克库拉。其实,最初光顾乔布和沃兹两位年轻人的并不是马克库拉,而是乔布的老板介绍来的一个名叫唐·瓦尔丁的人。

当唐·瓦尔丁来到乔布的家中,看见乔布穿着牛仔裤,散着鞋带,留着披肩长发,蓄着大胡子,不管怎样看都不像是一位企业家。于是,唐·瓦尔丁就把这两位奇怪的年轻人介绍给了另一位风险投资家马克库拉先生。

马克库拉原来是英特尔公司的市场部经理,对微电脑十分精通。他并没有被乔布和沃兹的样子“吓坏”,而是先考察了乔布和沃滋的“苹果Ⅱ”样机。最后,马克库拉问起了关于“苹果Ⅱ”电脑的商业计划,而乔布和沃兹只精通于技术,对商业买卖一窍不通,所以二人面对马克库拉的提问,一下子面面相觑,说不出话来。但马克库拉并没有因此失望,而是决定和这两位年轻人合作,并出任董事长。

唐·瓦尔丁,就因为对乔布和沃兹的外表形象过于求全责备,而丧失了一个有可能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成功机会。而马克库拉却与他相反,没有对乔布和沃兹求全责备,而是与他们进行了深度的接触了解,所以他成功了,他抓住了人生中重要的机会。

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很多肯定和我们不是同路人,无论是志趣还是性格都与我们不合,甚至格格不入。但这些都不要紧,要紧的是他对我们的事业发展是不是有用。在这个时候,苛求完美不是一种正确态度。

不要强迫别人一定要跟自己相同,须知“方便有多门,根机有多种”;更不必要求人人都顺从自己的意思,眼耳鼻舌各司其职,才能成为健全的有用之人。有了铁路,再建一条公路,甚至再加高速公路,分工合作,才能发挥更高的功能。

有人说:我们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了一口的苹果,带有各种各样的残缺,都有这样那样不如意的地方。确实如此,你必须让自己接受这个事实。如果你过于追求完美,对人求全责备,那一定严重影响你的人际关系,就会没有一个人敢跟你交朋友,你也将因此错过成功和幸福的机会。

做一个心胸宽广的人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周易·坤卦》

宽厚是为人之基。人要有大胸怀、大器量,如此才能忍得辱,负得重,也因而可能会避免许多祸事的发生。

三国时,曹魏军战斗力最强,这与曹操用严法治军有关。将士的每种过错,都有相应的处罚来惩治。一次,曹操的亲卫库吏查仓库时,发现曹操骑战用的一副马鞍子被老鼠咬了个洞。库吏大吃一惊,知道大祸临头了。这副马鞍子不但制作精良,镶嵌着宝石,而且是曹操初任丞相时,请人制作的,曹操视其为发迹之吉兆,每有大战、恶战时必佩此马鞍出战。现在却被老鼠咬了,破了吉兆,曹操哪能不怪罪呢?若一旦曹操发怒,说不定自己的脑袋也会保不住的,想到这里,库吏急得痛哭失声。

正巧,曹操最宠爱的、最聪明的儿子曹冲路过库房,听见哭声,寻迹来到仓库内,问库吏为何痛哭。库吏把马鞍子拿出来给曹冲看。曹冲看后说:“保管不善,不过吃几责杖罢了,用得着这般痛哭吗?”库吏说:“少主有所不知,此地风俗,老鼠咬破了谁的衣服,都认为谁将有祸事临头。如今老鼠把主公的马鞍子咬破了,主公能放过我吗?我死不足惜,只是家有老母幼子,死后由谁赡养呢?”说完又哭起来。曹冲听完,眼珠转了两下,说:“无妨,你先别报告,我叫你报告时你再去。”库吏点点头,但不明白这小主人有什么妙计救自己。

曹冲回到自己房中,找来剪刀,在自己衣服上剪了几个洞,弄得活像被老鼠咬过一般。然后去见曹操,满面忧色,曹操最得意的是自己这位“智称大象”的儿子,见他一脸不高兴,忙问:“我儿怎么了?”曹冲装出忧心忡忡地说:“人家都讲被老鼠咬了东西,主人会倒霉,如今儿的衣服被老鼠咬了,看来将有倒霉事降临到儿头上。”曹操听后,哈哈大笑。忙安慰曹冲说:“命在己而不在天,说老鼠咬破了衣服,主人会倒霉,那是胡言、迷信。只要自己小心行事,就没事的,放心吧!”曹冲装作转忧为喜的样子?追问了一句:“真的?”曹操点点头:“真的。”曹冲高兴地蹦跳着跑了。

曹冲来到库房,叫库吏马上去禀告曹操。曹操一听,刚要发怒,转眼想起曹冲刚才所为,知道这聪明的小子的用意了。忙高声说:’“没关系,冲儿的衣服穿在身上都被老鼠咬了,何况放在库房内的东西呢?”曹冲果然在门外偷听,准备形势不好就进去劝救,让曹操自相矛盾,不滥施刑,以笼络部下。听了曹操这么讲,偷偷一笑,跑走了,曹操听到脚步声,也点头笑了起来。

曹冲巧施小计,救了库史一命,我们看到了他过人的智慧,更看到了他一颗宽容的心。

有些人总是斤斤计较,别人有一点对不起他的地方,他就始终怀恨在心。殊不知,这样既害人又害已。这样的人,一般都是气量狭小,没有什么大的作为。这里告诫大家,不要斤斤计较,做大丈夫,行大仁义。

刘邦消灭了西楚霸王项羽,平定了天下,登基做了皇帝。登基之后大事之一就是论功行赏大封群臣。刘邦首先加封了20多名大功臣,公布了他们的名字。这之后,诸将都眼睁睁地瞅着王侯的座位,相互之间攀比争功,闹得不亦乐乎。这使得刘邦左右为难,封这个吧,另一个功劳也不小;封另一个吧,这一个也不能不封。拖延了很久,第二批名单仍然没有公布。

很久不见动静,将领们心下不安起来,各存了心思,有的埋怨刘邦忘了交情;有的人则想到自己从前做过对不起刘邦的事,担心刘邦会揪小辫子;有的人害怕了,就勾结起来图谋叛变。

一天,刘邦站在洛阳南宫的天桥上赏风景,看见底下有许多将领三三两两地坐着,秘密地讨论什么事情,感到奇怪,就派人叫来张良。张良说:“陛下不知道出了什么事情吗?他们是在谋反呀!”刘邦大吃一惊,他觉得很奇怪:“天下已经平定,我正要论功行赏,他们为什么要造反呢?”张良回答说:“陛下您有所不知。您出身平民,如今取得了天下,应该想方设法安定人心才是,而您分封的功臣,都是您的亲信、同乡,大家为陛下征战多年,只盼着能立功受赏,封妻荫子。如今迟迟不见动静,他们担心您还记着他们的过失,只好商量谋反。”

刘邦出了一头冷汗,问张良:“那我怎么办呢?”张良问:“在这些功臣中,您最恨谁呢?”刘邦说:“大家都知道,雍齿在我危难时落井下石,几乎要了我的命。要不是他为我立了大功,我早就把他杀了。”张良说:“那好,我请您马上封雍齿为侯,别人一看您最恨的人都得到封赏,自然就会放下心来。”刘邦大为赞赏。不久,刘邦大宴群臣,亲自给雍齿祝酒,趁着大家都高兴的时候,又当众封他为侯,并宣布,接着将给所有的功臣封赏。酒宴之后,将领们都放了心。他们说:“连雍齿这样的人都受封为侯,我们还担心什么?”一场谋反烟消云散了。

正是因为刘邦可以原谅别人的过错,才赢得了更多的人才。这样,就为他后来的霸业奠定了基础。所以说,成大事者要能观大局,不拘小节。

雨果有一句名言:比陆地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我国古人也留下了一句名言:江海不拒细流,方能成其深;泰山不择土壤,才能成其大。事实也是这样,一个人的心胸宽广,他成就的事业就大,一个人的心胸狭窄,他获取成功的概率就小。

向竞争对手学习

学至乎没而后止也。

——《荀子·劝学》

中国古代思想大多重视学习的作用和意义,孔子主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荀子也主张要活到老、学到老。可见,学习对于一个人的进步和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然,这里学习不仅仅是向那些贤德之人,也要学习自己竞争对手的长处。

赵武灵王在位期间,正处在战国中后期,列国间战争频仍,兼并之势愈演愈烈,各诸侯国均在发愤图强,以图立于不败之地。进而吞并诸国,称霸华夏。当时,赵都邯郸,疆土主要有当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中部和陕西省东北隅。其周围被齐、中山、燕、林胡、楼烦、东胡、秦、韩、魏等国包围着。时人称赵为“四战之国”,其形势之险恶可以想见。赵武灵王即位前,赵的国势很弱,往往无力抗击二、三等小国中山国的侵扰。赵武灵王即位后,在实行“胡服骑射”前的18年中,赵屡败于秦、魏,除损兵折将,国力大衰外,还不得不忍辱割地。林胡、楼烦也乘此机会,连年向赵发动军事掠夺,赵国几乎没有还击之力。

在这样严峻的形势面前,赵武灵王决心发愤图强。有一天,赵武灵王对他的臣子楼缓说:“咱们东边有齐国、中山(古国名),北边有燕国、东胡,西边有秦国、韩国和楼烦(古部落名)。我们要不发奋图强,随时会被人家灭了。要发奋图强,就得好好来一番改革。我觉得咱们穿的服装,长袍大褂,干活打仗,都不方便,不如胡人(泛指北方的少数民族)短衣窄袖,脚上穿皮靴,灵活得多。我打算仿照胡人的风俗,把服装改一改,你觉得怎么样?”

楼缓听后非常赞成,说:“咱们仿照胡人的服饰,就能学习他们打仗的本领。”赵武灵王说:“对呀!咱们打仗全靠步兵,进攻冲锋缓慢,就是打败游牧族骑兵,在追击的时候,他们骑马跑得快,很难追上他们;即使马拉城车,道路不好走,也是追不上他们;但是,我军又不会骑马打仗。要想学习胡人的服饰,就得学习胡人那样骑马射箭。”这个改革议论一经传开,就有不少大臣反对。赵武灵王就去找军事将领肥义商量,说:“我想用胡服骑射来改革咱们国家军队的服装和装备,可是,有人反对,怎么办?”明巴义将军表示支持,说:“服装与装备的改革关系到国家的安危,要办大事不能犹豫,犹豫不决就办不成大事。大王既然认为这样做对国家有利,何必担心几个人的反对?”赵武灵王听了十分高兴,说:“我看讥笑改革而反对我的是些蠢人,明理的人都会赞成我改革的。”

第二天,赵武灵王就直接穿着胡人的服装上朝了,大臣们见到他短衣窄油,穿着胡服,都吓了一跳。赵武灵王把改穿胡服的设想讲述一遍。大臣们议论纷纷,有的说不好看,有的说不习惯,有的说不穿本民族的服装,岂不是丢脸么!有一个顽固派老臣,名叫赵成,是赵武灵王的叔父,带头反对服装改革。他是赵国一个很有影响的老臣,头脑守旧,十分顽固。他不但反对,而且在家装病不上朝了。

赵武灵王知道要推行军事改革,首先要打通叔父的阻拦,就亲自上门找赵成,对他反复地讲解改穿胡服骑射的好处。赵成终于被说服了。赵武灵王趁热打铁,立即赏给他一套新式胡服。第二天的朝会上,文官武将看到老将赵成也穿着胡服来上朝了,自然也就没有什么话可说了,只好改穿胡服了。

紧接着,赵武灵王又号令兵士学习骑马射箭。不到一年,训练了一支强大的骑兵队。次年春,赵武灵王亲自率领骑兵队打败邻近的中山国,又收服了林胡和西北方的几个游牧族。到了实行胡服骑射后的第三年,中山、林胡、楼烦都被收服了。赵国从此兴盛强大起来,可以对付当时的霸主国了。

向“敌人”学习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一种最具智慧的表现。因此,我们要学会向我们的竞争对手学习,向我们的“敌人”学习。

蒙牛的成功可以说是个奇迹,牛根生被伊利赶出来,什么都没有,就开始创业,几年之后,成为唯一可以和伊利抗衡的乳制品企业,而且还扬言要收购伊利。伊利那个老总郑俊怀,当初硬是把牛根生赶了出来。

蒙牛能成就今天,就是把伊利当老师,当前辈,向对手学习。蒙牛的宣传都是打着向伊利学习的口号,于是伊利就放松了警惕,等到醒过来的时候,已经迟了。如果郑俊怀的孙子兵法读得好一点,说不定蒙牛不会有今天这么“牛气”。伊利当时很轻视蒙牛,现在要被他吃掉时才后悔莫及。

台湾的余世维说过这样一句话也是很好的,他说:帮助你成长的是你的“敌人”。这话很经典,也就是说,“敌人”可以让我们进步,我们要向“敌人”学习。

20世纪60年代,美国兴起了众多的零售商店,经过40多年的争斗搏杀,沃尔玛从美国中部阿肯色州的本顿维尔小城崛起,到现今为止,沃尔玛商店总数达到4000多家,年收入2400多亿美元,列全球500强首位,创造了一个企业界的神话。沃尔玛的竞争对手斯特林商店开始采用金属货架以木制货架后,沃尔顿先生马上请人制作了更漂亮的金属货架,并成为全美第一家百分之百使用金属货架的杂货店。沃尔玛的另一竞争对手富兰克特特许经营店实施自助销售时,沃尔顿先生连夜乘长途汽车到该店所在地明尼苏达州去考察,回来后就开设了自助销售店,当时是全美第三家。

对手是一面镜子,他能照自己,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使自己做得更加完善。对手是同行者,也是挑战者,他们或许是有形的,又或者是无形的,有实际存在的,也有精神上的,是他们将我们的人生装扮,是他们将我们的心灵改变,让我们更进一步,更加完美。

向竞争对手学习,不仅是方法的问题,还是视野的问题、思想的问题、境界的问题。我们要学会向对手学习,要敢于正视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反省自己的差距,使自己尽快赶上和超越对手。

一个只会向朋友学习的人,其视野一定是不开阔的,其进步也一定是有限的,只有知道并懂得如何向敌人学习的人,才是真正豁达的、强大的和不可战胜的。

保持平和的心态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菜根谭》

《菜根谭》里说: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为人做官能视宠辱如花开花落般的平常,才能“不惊”;视职位去留如云卷云舒般变幻,才能“无意”。 “闲看庭前”大有“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之意; “漫随天外”则显示了目光高远,不似小人一般浅见的博大情怀,一句“云卷云舒”又隐含了“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崇高境界。对事对物,对功名利禄,失之不忧,得之不喜,正是“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从来圣贤皆寂寞,是真名士自风流。只有做到了“宠辱不惊、去留无意”方能心态平和、恬然自得,方能达观进取、笑看风云。

卢承庆,字子馀,是幽州涿县人。其父名赤松,曾做过隋朝的河东县令,与唐高祖李渊素来是故交。卢赤松听说高祖兴兵反隋,在霍邑迎见(高祖),授官行台兵部郎中。

卢承庆容貌俊美,仪态大方,学识渊博而有才能,很小就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唐太宗贞观初年,卢承庆任秦州参军时,入朝奏报军事情况,太宗认为他辩才杰出,提升为考功员外郎,又数次升迁至民部侍郎。太宗问起历朝的户籍情况,卢承庆完整叙述了从夏、商到(北)周、隋间各个朝代这方面增损变化的复杂情况,他引经据典,所知甚详,太宗不由感叹且赞赏他。

不久,卢承庆兼任了检校兵部侍郎,掌管五品官员的选拔。卢承庆辞让说:“官员选拔是尚书的事情,如由我掌管,将超出我的职位权限。”太宗不允许他推辞,说:“我相信你,你有什么不能相信自己的?”后来卢承庆又任过雍州别驾、尚书左丞等官职。

唐高宗永徽年间,因事获罪被贬为简州司马,一年后改任洪州长史。高宗要驾临汝汤泉,所以又授官卢承庆为汝州刺史。(高宗)显庆四年,卢承庆以度支尚书的身份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宰相官职)。又因不合规定调动官吏而被罢免。不久被授官润州刺史,后又为刑部尚书。以金紫光禄大夫的官职辞官归居。

卢承庆临终前告诫儿子说:“生死是人生的常理。就象有清晨就有黄昏一样。我死后用平常的服饰装殓,月底、月初不要杀牲祭奠,下葬时也不用占卜吉日,用陶器陪葬就行了。棺材就用木制的,坟墓高到可以辨认(即可),墓志上只要写明所任官职、生卒年月,不用那些虚浮夸耀的言词。”

卢承庆死后朝廷追赠幽州都督一职,谥号为“定”。当初,卢承庆掌管选拔考核百官,有一个督办漕运的官员因遇大风而损失漕运米粮,卢承庆考定为:“督漕运却损失粮食,评为中下等。”那人脸色自若,不辩解就退去了。

卢承庆欣赏那人有宽洪的气度,改批注为:“天灾不是凭借个人的力量所能避免的,评为中中等。”那人仍既没有高兴的神采,又没有惭愧的言词。卢承庆对他很赞许,又改批注为:“宠辱不惊,评为中上等。”卢承庆能表彰别人的优点,自己也做到了以平常心看待升迁与被贬,真正是宠辱不惊的典范。

南怀瑾先生说《易经》告诉我们:人生命运都掌握在自己手里,任何一种外力都是靠不住的。而自己的心态就是自己真正的主人。一位伟人说:“要么你去驾驭生命,要么是生命驾驭你。你的心态决定谁是坐骑,谁是骑师。”

有一个富有哲理的故事,也是一段妙趣横生的奇闻逸事,用风趣的口吻将宠辱不惊的修为之难娓娓道来。

宋朝苏东坡居士在江北瓜州地方任职,和江南金山寺只一江之隔,他和金山寺的住持佛印禅师经常谈禅论道。一日,苏轼自觉修持有得,撰诗一首,派遣书童过江,送给佛印禅师印证,诗云: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八风是指人生所遇到的“嗔、讥、毁、誉、利、衰、苦、乐”八种境界,因其能侵扰人心情绪,故称之为风。

佛印禅师从书童手中接看之后,拿笔批了两个字,就叫书童带回去。苏东坡以为禅师一定会赞赏自己修行参禅的境界,急忙打开禅师之批示,一看,只见上面写着“放屁”两个字,不禁无名火起,于是乘船过江找禅师理论。船快到金山寺时,佛印禅师早站在江边等待苏东坡,苏东坡一见禅师就气呼呼地说: “禅师!我们是至交道友,我的诗、我的修行,你不赞赏也就罢了,怎可骂人呢?”禅师若无其事地说: “骂你什么呀?”苏东坡把诗上批的“放屁”两个字拿给禅师看。禅师呵呵大笑说: “言说八风吹不动,为何一屁打过江?”苏东坡闻言惭愧不已,自认修为不够。

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超越自己和控制好自己是一项艰巨的工作。有的人终日追求金钱和名利,一生为此所累;有的人不为欲望左右,荣辱不惊,淡泊名利。但这需要不断地陶冶和修炼,更需要有正确的人生态度。用一颗平常的心来面对生活,面对人生,那么你活得会很轻松。

人到无求品自高

子日:吾未见刚者。或对日:中枨。子日:枨也欲,焉得刚?

——《论语》

孔子说,他从来没见过刚毅不屈的人。有人说,申枨可以算是这样的人。但在孔子眼里,串枨也不是,原因就是他欲望太强。人有欲望,就会有牵绊,就会受制约,这样的人是做不到刚毅不屈的。在南怀瑾先生看来,有求就有苦,人到无求品自高,要到一切无欲才真能刚正,才可以做顶天立地的人。

我国东汉时期的严于陵就是这样的人,因为没有名利的欲求,所以他不受别人的控制,尽情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严子陵与光武帝刘秀是老同学,但他却不攀附于这个老同学,而是继续过自己清贫的牛活,对名利没有丝毫的向往,俨然一位雅士的风范。

严子陵,有很高的名望。刘秀称帝后,告示天下,令人寻找严子陵。但是光有名字不好找,于是光武帝召集宫廷的流画家,描绘出严子陵的容貌,直到画得形神毕肖后,便复制了许许多多份,颁发天下,让各地官吏负责寻找严子陵。过了许久仍杳无音信,汉光武帝十分焦虑。 有人冒充严子陵,刘秀召见后,一一否决。时间过了许久,严子陵仍然没有一点儿消息,刘秀忧心忡忡。

严子陵到底存哪里呢?

严子陵看到刘秀打得天下,知道定会封他做官,可他生来厌恶官场,不愿意享受朝廷俸禄。于是,他隐姓埋名,在齐县境内富春山中过起了隐士的生活。一天到晚,垂钓于溪水之中,怡然自得。

有一天,一个农夫上山砍柴,又累又渴,便到河边喝水,看见一人独自坐在河边钓鱼,他越看越觉得这个钓鱼人面熟,回到镇上,看到集市上张贴的画像才明白,山中的钓鱼人就是刘秀下重金寻找的严子陵。农夫顾不得一天劳累,扔下柴禾,飞一样跑到衙门,把此事报告了县令,农夫也因此得到了一份儿奖赏。

齐县县令卜书光武帝:“有一个人,身披着羊皮大衣,在富春山溪水边钓鱼,很像严子陵。”

刘秀立即命官吏备好车马,装上优厚俸禄,想把严子陵请出富春山,然而官车去了又回,均无多大收获。这天,官吏又一次来到富春山,严子陵说:“你们认错人了,我只是普通打鱼人。”使者不管他怎么解释,硬是把他推进了官车,快马加鞭,送他到了京城。严子陵住进了刘秀特意为他安排的房子,每口饭菜相当可口,数十名仆人为他效劳,然而对于这些他不屑一顾。

侯霸与严子陵也是旧时好友。此时的侯霸已今非昔比,他接替伏湛做了汉朝的大司徒。侯霸听说严子陵已到皇宫,就让臣下侯子道给严子陵送去一封书信,表示对严子陵的问候。一见严子陵,侯子道恭恭敬敬地把信递了过去。此刻,严子陵正斜倚在**,听到是大司徒侯霸派人送信,仍然面无喜色。接过信,大概一看,便放在了桌子上。侯子道以为严于陵因为侯霸没有亲自看望而不愉快,忙又说:“大司徒本想亲自迎接您,因为公事繁忙,一刻也脱不开身,晚上,他一定抽空登门拜访,请严先生写个回信儿,也好让我有个交代。”

严子陵想了片刻,命仆人拿出笔墨,他说,让侯子道写。信中写道:“君房(侯霸字君房)先生,你做了汉朝大司徒,这很好。如果你帮助君王为人民做了好事,大家都高兴,如果你只知道奉承君王,而不顾人民死活,那可千万要不得。”他说到这儿停了下来,侯子道请他冉说些什么,严子陵没有吭气儿,侯子道讨了个没趣同到了侯霸那里。

侯霸听完侯子道的话,面有怒色,觉得严子陵不把他这个大司徒放在眼里。于是把严子陵的一番话,报告了刘秀,谁知刘秀却说:“我了解他,就这倔脾气。”

当天,刘秀去看望严子陵。皇帝亲自登门,这可是件大事儿,得远迎才对。可严子陵根本不理,躺在**养神。刘秀进来后,看到他这副情景,并不恼火,走过去用手轻轻地拍了拍严子陵的肚子,亲切地说:“老同学,你难道不念旧情,帮我一把吗?”严子陵说:“人各有志,你为什么一定要逼我做官呢?”刘秀听后长长地叹了口气失望地走了。

有一晚,刘秀与严子陵叙旧。刘秀问:“我比从前怎么样?” “嗯,有点儿进步。”严子陵大模大样地回答道。

那晚,两人睡在一起,严子陵故意大声打呼噜,并把腿压在刘秀身上,刘秀毫不介意。第二天早上,太史惊慌地来汇报:“皇上,昨晚微臣观察天象,发现有一客星冲犯帝星。”刘秀轻描淡写地说:“没啥大不了,昨晚我和严子陵在一起。”

刘秀封严子陵为谏议大夫,他不肯上任,仍旧回到富春山中过他的隐士生活,种种地,钓钓鱼。富春山边有条富春江,江上有个台子,据说是当年严子陵钓鱼的地方,称为“严子陵钓台”。

建武十七年,刘秀又召严子陵入宫,严子陵又拒绝了。

严子陵无意仕途,寄情于山水间,这也是一种人生的乐趣。事实上,他的无意仕途也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像严子陵这样的贤士,必定对名利场上的险恶有着清醒的认识,与其为名利争来斗去,倒不如做山野村夫反而悠然自得。真正没有欲求的人,才可能保持清高的节操,才不会被旁人所左右,严光可谓是真正悟透生活的人。

不强求才是好谋略

六三:即鹿无虞,唯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象日:即鹿无虞,以从禽也, 君子舍之,往吝,穷也。

——《周易·屯卦》

在人生中看到一个猎物,本来可以拿到的,可是只差那么一点点就拿不到,而这一机会跑掉了,情况不明,如果还拼命去抓,勉强地前进,最后便很难说了。

但往往很多人就是如此,他们常常固执己见,盲目贸进,不懂得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刚愎自用,结果,只能自食其果。

南朝刘宋元嘉二十七年七月,宋文帝刘义隆得知北朝的北魏政权即将大举南侵,就决定先发制人,抢先北伐,反守为攻。

身经百战、智略超群的步兵校尉沈庆之劝阻宋文帝说:“我军步兵多,北伐中原,到平原作战,能击败以骑兵为主的北朝军队吗?从前檀道济将军两次北伐,无功而返;元嘉七年,刘彦之挥师北上,大败而归。现在,陛下准备任命王玄谟等人统帅北伐军队。王将军的才能尚不及檀、刘两位将军,我军现有的实力也未超过昔日。倘若现在贸然北伐,恐怕只不过又一次蒙受失败的耻辱。请陛下三思。”

宋文帝自恃自己登基以来,多年备战,兵力、军资已有相当的准备,一心只想收复中原,所以听不进沈庆之的话,反而强词夺理地辩解说:“我朝军队北伐一再受挫,不是步兵不敌骑兵,而是另有原因。当年檀道济拥兵自重,坐失良机;刘彦之出兵途中,眼疾发作,无法指挥部队。今年夏季多雨,水网连成一片,北方的骑兵无法纵横驰骋,而我们则可以发挥南方军队善于水战的优势,乘船北上,一旦大军压境,北魏守军还不望风溃逃?待到初冬时节,我军陆续攻克的中原城市必已连成一片,那时,再俘获一批敌人的战马,让我军的骑兵乘胜渡过黄河,何愁不能擒获北魏君臣!”

沈庆之再次表示反对。宋文帝见自己说服不了沈庆之,就指派极力赞成北代的两名文官丹阳尹徐湛之、吏部尚书江湛来与沈庆之辩论。这两个人根本不懂军事,不了解北魏的实力,只知道鼓吹什么刘宋王朝是天命所在的正统,而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是夷狄“丑类”,不配统治中原,因此,刘宋的主帅应该从速北伐,拯救人民,讨伐“反叛”的夷狄;刘宋军队既以“仁义”为族帜,必然所向无敌,又岂是北魏区区骑兵所能抵挡的,云云。

这些迂腐空洞的说辞,沈庆之听了直皱眉头,而好大喜功的宋文帝听了却眉飞色舞,忍不住接口说:“北方百姓苦于魏虏的暴政,到处举行起义,我军哪怕推迟北伐一举,也要冷了北方百姓向往我的仁义之心。沈将军不必多言了。”

沈庆之明知敌强我弱,仓猝北伐,其结果必然是丧师辱国。想到此,他不觉又气又急,大声地说:“陛下,治国譬如治家。一个大户人家的当家人,如要决定农业耕作方面的事,他会去请教有经验的种田人。如要过问纺织方面的事,他会去征求在织布方面有经验的织女。他绝不会去找对这些事情一窍不通的文人商量。陛下现在准备倾注全部国力,大举北伐,如此重大的军事行动,您却不愿听取军事将领的意见,反而对几个在军事上完全外行的白面书生的迂腐见解言听计从,这样如何能够成功!”

宋文帝憧憬着刘宋王朝“仁义”之师统一全国的美妙前景,对沈庆之这番精当的比喻根本没放在心上。不久,刘宋几乎是尽倾全国人力、物力,大举北伐。一开始,数路大军,纷纷告捷,沈庆之的话似乎不灵验了。北魏的大臣得知南部防线被刘宋军队撕开的消息后,纷纷要求太武帝拓跋焘发兵支援,确保黄河防线。老谋深算的太武帝知己知彼,胸有成竹,根本不为刘宋军队的初期胜利攻势所动,他拒绝立即调兵增援。他向大臣们解释说:“现在还是夏季,战马还没长膘,骑兵的战斗实力无法充分发挥出来,鲁莽出兵必然无功。黄河防线守得住就守;守不住,我们就撤到阴山老家去。大不了,我们脱了身上华美的丝袍,再穿起昔日的羊皮袄罢了。只要拖到秋高马肥之时,我骑兵健儿必定能大显神通。到那时,我要率领诸位,饮马长江,杀尽南朝的威风!”

当年九月,北魏才开始反攻。十月,太武帝亲率大军渡河。滑台一战,北魏击溃了王玄谟所率领的刘宋精锐部队。接着,数十万铁骑分作数路,大举反攻。刘宋在江北的大片领土除少数几个城市外,全部沦陷。当年十二月,太武帝果然来到与刘宋首都建康隔江相望的江北瓜步渡口,饮马长江。

其实,北朝的军队未占有绝对的优势,所以,太武帝仅隔江耀武扬威,并没有强行南渡;再加上北朝军队不习惯南方的气候与雨季,所以,太武帝于次年正月就收兵北返了。但太武帝此次反攻,采取了破坏政策,在刘宋江北的各外州郡放火焚烧,抢掠一空。

北伐的结果为沈庆之不幸言中。宋文帝则犯下了固执己见、盲目贸进的错误。这个错误结束了刘宋的小康年代,他的国力从此一蹶不振。《周易》中说,处在非常时期,想建立非常的功业,不可过分刚硬,情况不明时勉强地前进,这样怎会有好的结果呢?

冰心说:“凡事顺其自然,凡事不可强求。但求无愧于心。此身乃如草芥微尘,世事转头已成空。淡然的面对,坦然的渡过。感恩,快乐,进步,忘却,大气。一切本是身外之物!没有什么是自己的,不要妄图去占有。也不要去计较什么。不要妄图改造别人,要时常警醒自己。”不错,凡事都不要太过于强求,只有顺其自然才是最高的谋略。

中篇 交友篇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计谋并不是只限于战争和军事之中,而是人们生活中智慧的碰撞。在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中,不可避免出现矛盾,而这计谋就是你巧妙解决矛盾,赢得人心的最佳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