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力马扎罗山
乞力马扎罗山位于坦桑尼亚东北部、邻近肯尼亚边界、东非大裂谷以南约160公里,是非洲最高的山脉,也是一个火山丘。该山的主体沿东西向延伸将近80公里,主要由基博、马温西和希拉三个死火山构成,面积756平方公里,其中央火山锥呼鲁峰,海拔5,892米,是非洲最高点。
根据气候的山地垂直分布规律,乞力马扎罗山基本气候,由山脚向上至山顶,分别是由热带雨林气候至冰原气候。风景包括赤道至两极的基本植被。因为位于赤道附近所以植被从热带雨林开始。气候分布属于非地带性分布。因此乞力马扎罗山多容易形成地形雨,给它带来丰富降水。
乞力马扎罗山素有“非洲屋脊”之称,而许多地理学家称它为“非洲之王”。该山的主体以典型火山曲线向下面的平原倾斜,平原的高度约海拔900米,山顶终年满布冰雪?,但冰川消融现象非常严重,在过去的80年内冰川已经萎缩了80%以上。有环境专家指出,乞力马扎罗雪顶可能将在10年内彻底融化消失。
乞力马扎罗山山四周都是山林?,生长着茂密的森林,树木?高大,种类繁多,其中不少是非洲乃至世界上的名贵品种,如一种名叫木布雷的树,生长期极长,木质坚硬,抗腐力强,是做家具或者盖房的上等材料?。该山生活着众多的哺乳动物?,其中一些是濒危物种。
地质地貌
乞力马扎罗山是坦桑尼亚东北部的大火山体,邻近肯尼亚边界,位于东非大裂谷以南约160公里,在奈洛比以南约225公里,其中央火山锥称呼鲁峰(Kibo),海拔5,892米,是非洲最高点。位置3° 4′ 33″ S,37° 21′ 12″ E。
乞力马札罗的主体沿东西向延伸将近80公里,由三个主要的死火山——基博、马温西(Mawensi)和希拉(Shira)构成。
乞力马扎罗山有两个主峰,一个叫乌呼鲁,另一个叫马文济,两峰之间有一个10多公里长的马鞍形的山脊相连,远远望去,乞力马扎罗山是一座孤单耸立的高山,在辽阔的东非大草原上拔地而起,高耸入云,气势磅礴。当你凝神远眺这座壮丽深邃的大雪山时,常常能感受到它有股内在的伟力,一种燃烧的、躁动着的原始生命力。乞力马扎罗山乌呼鲁赤道峰顶有一个直径2400米、深200米的火山口,口内四壁是晶莹无瑕的巨大冰层,底部耸立着巨大的冰柱,冰雪覆盖,宛如巨大的玉盆。
基博时代最新,也最高,还保持著典型的火山锥和火山口的形状,并且同马温西海拔5,354米,在海拔约4,600米处的一段长11公里的鞍状山脊相连,马温西是先前的一座高峰的较老的核心。
希拉岭海拔3,778米仅仅是较早的一个火山口的残馀。鞍状山脊以下,乞力马扎罗山的主体以典型火山曲线向下面的平原倾斜,平原的高度约海拔900米。
基博虽然看来像个盖著积雪的穹丘,但其南侧却有个直径2公里,深约300米的火山口。此火山口里有个显示残馀火山活动的内火山锥。和呼鲁峰的有规则的锥形大不相同的是,马温西峰是经过强烈侵蚀的,山势崎岖而且陡峭,并且被东西向狭谷劈开。基博的冰盖沿冰盖边缘残存下来,形成分散的大冰块。在基博的西南坡上,冰川终止於4,270米(14,000呎)处,在其北侧则只下降到其峰顶以下很短距离。马温西山上不存在永久冰,也几乎没有积雪地。近年来由于全球变暖,乞力马扎罗山的冰雪消融,引起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关注。
在斯瓦希里语中,乞力马扎罗山意为“闪闪发光的山”。它的轮廓非常鲜明:缓缓上升的斜坡引向一长长的、扁平的山顶,那是一个真正的巨型火山口——一个盆状的火山峰顶。酷热的日子里,从很远处望去,蓝色的山基令人赏心悦目,而白雪皑皑的山顶似乎在空中盘旋。常伸展到雪线以下飘渺的云雾?,增加了这种幻觉。山麓的气温有时高达59℃,而峰顶的气温又常在零下3-4℃,故有“赤道雪峰”之称。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乞力马扎罗山一直是一座神秘而迷人的山——没有人真的相信在赤道附近居然有这样一座覆盖着白雪的山。乞力马扎罗山在坦桑尼亚人心中无比神圣,很多部族每年都要在山脚下举行传统的祭祀活动,拜山神,求平安。
近年来,海拔5892米的非洲第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山顶积雪融化、冰川消失现象非常严重,在过去的80年内冰川已经萎缩了80%以上。有环境专家指出,乞力马扎罗雪顶可能将在10年内彻底融化消失,届时乞力马扎罗山独有的“赤道雪山”奇观将与人类告别。山峰高度
2000年,在坦桑尼亚举行“2000年世纪登山活动上”政府宣布:乞力马扎罗山的准确高度是5892米。许多坦桑人心里开始不平衡了:怎么搞的,山又矮了3米!其实山还是那么高,只不过过去测量的有误差而已。据悉,从1889年开始至今,德国和英国学者几乎像比赛一样对这座大山进行过轮番测量,分别得出过6011、5982、5930、5965、5963、5895等五花八门的数字。谜底是在坦桑尼亚举行“2000年世纪登山活动”之前揭开的。政府宣布:乞力马扎罗山的准确高度是5892米。
自然资源
尽管乞力马扎罗山峰顶部终年满布冰雪,但在2000米以上,5000米以下的山腰部分,生长着茂密的森林,树木高大,种类繁多,其中不少是非洲乃至世界上的名贵品种,如一种名叫木布雷的树,生长期极长,木质坚硬,抗腐力强,是做家具或者盖房的上等材料。
2000米以下的山腰部分,气候温暖,雨水充沛,在肥沃的火山上灰土壤上,生长着咖啡、花生、茶叶、香蕉等经济作物。山脚部分,气候炎热,即使在树荫下,气温也常在30℃以上,到处是一片深颜重彩的非洲热带风光。山麓四周的莽原上,非洲象、斑马、驼鸟、长颈鹿、犀牛等热带野生动物以及稀有的疣猴和蓝猴、阿拉伯羚、大角斑羚等在那里自由自在的生活着,是世界上著名的野生动物保护区。这里也生长着茂盛的热带作物,除甘蔗、香蕉、可可外,最多的是用来纳布制绳的剑麻,铺天盖地,一望无涯。
多少年来,乞力马扎罗山因火山运动形成的黑色沃土,滋润着东非千里原野,哺育着勤劳的人民,产生了灿烂的文化。据考古学家证明,早在公元3世纪,这里便是内陆与沿海进行商贸活动的中心。乞力马扎罗山地区已经于1968年辟为国家公园?,生长着热、温、寒三带野生植物和栖息着热、温、寒三带野生动物。这一奇特的自然景观,是人类不可多得的珍贵自然遗产,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已于1981年将它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名录》。
植被生态
乞力马扎罗山具有顺序相继的几个植被带,其组成(自山麓至山顶)为:周围高原的半乾旱的灌木丛、南坡水源充足的农田?、茂密的云林、开阔的沼地、高山荒漠、苔藓和地衣的共生带。该山体中生存著各种大小动物。乞力马扎罗山山坡上的年降水量平均为1,780毫米(70吋)。南坡和东坡上的水流供给潘加尼(Pangani)河、察沃(Tsavo)河和吉佩(Jipe)湖,而北坡上的水流则供给安博塞利(Amboseli)湖和察沃河。帕雷(Pare)山脉从吉力马札罗峰向东南延伸。
气候特点
乞力马扎罗山是非洲最高的山。根据气候的山地垂直分布规律,乞力马扎罗山基本气候,由山脚向上至山顶,分别是由热带雨林气候至冰原气候。风景包括赤道至两极的基本植被。因为位于赤道附近所以植被从热带雨林开始。气候分布属于非地带性分布。因此乞力马扎罗山多容易形成地形雨,给它带来丰富降水。
在海拔1000米以下为热带雨林带,1000~2000米间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2000~3000米间为温带森林带,3000~4000米为高山草甸带,4000~5200米为高山寒漠带,5200米以上为积雪冰川带。因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恶化,近年来,乞力马扎罗山顶的积雪融化,冰川退缩非常严重,乞力马扎罗山“雪冠”一度消失。如果情况持续恶化,15年后乞力马扎罗山上的冰盖将不复存在。援引联合国的报告说,乞力马扎罗山的冰盖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而融化,在15年后完全消失。违法的伐木业、木炭生产业、采石业及森林火灾,都加剧了冰盖的融化。而乞力马扎罗冰川消失将对这个地区的生态系统带来严重破坏.据有关研究报告称,气候变暖导致乞力马扎罗山的冰川体积过去100年间减少了将近80%,造成附近居民?的饮用水供应减少。赤道雪峰
早在150多年前,西方人一直否认非洲的赤道旁会有雪山存在。1848年,一位名叫雷布曼的德国传教士来到东非,偶然发现赤道雪峰的奇景,回国后写了一篇游记,发表在一家刊物上,详细介绍了自己的所见所闻。然而,连雷布曼自己也没有想到,就是这篇文章给他带来了无穷无尽的麻烦,众人指责他在无中生有地宣传异端邪教,怀有不可告人的目的,使这位传教士备受冤枉。1861年,又有一批西方的传教士、探险者来到非洲,亲眼目睹赤道旁边的这座峰顶积雪的高山,并拍下了照片,西方人开始相信雷布曼所讲的事实,从而结束了对他长达13年的指责。尽管后来仍然有人否认非洲赤道旁会有雪峰,但赤道雪峰的存在至少已有数万年的历史。
被誉为“赤道雪峰”乞力马扎罗山位于赤道附近的坦桑尼亚东北部。在赤道附近“冒”出这一晶莹的冰雪世界,世人称奇。酷热的日子里,从很远处望去,蓝色的山基赏心悦目,而白雪皑皑的山顶似乎在空中盘旋。常伸展到雪线以下飘渺的云雾,增加了这种幻觉。山麓的气温有时高达59℃,而峰顶的气温又常在零下34℃,故有“赤道雪峰”之称。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乞力马扎罗山一直是一座神秘而迷人的山——没有人真的相信在赤道附近居然有这样一座覆盖着白雪的山。
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享有“非洲屋脊”美誉。由于它地处赤道附近,其顶部终年积雪,它以“赤道雪峰”而闻名世界。然而,科学家预言,15年后它将名不符实,因为按照目前的速度发展下去,乞力马扎罗山山顶的冰雪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消融殆尽。
人文历史
乞力马扎罗山是坦桑尼亚人心中的骄傲,他们把自己看作草原之帆下的子民。据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天神降临到这座高耸入云的高山,以便在高山之巅俯视和赐福他的子民们。盘踞在山中的妖魔鬼怪为了赶走天神,在山腹内部点起了一把大火,滚烫的熔岩随着熊熊烈火喷涌而出。妖魔的举动激怒了天神,他呼来了雷鸣闪电瓢泼大雨把大火扑灭,又召来了飞雪冰雹?把冒着烟的山口填满,这就是今天看到的这座赤道雪山,地球上一个独特的风景点。这个古老而美丽的故事世代在坦桑尼亚人民中间传诵,使大山变得神圣而威严无比。 1999年4月1日,该国《非洲》报传出了一个惊人的消息,称“欧盟发达国家准备出巨资用沙石把乞力马扎罗山抬高几百米”。“喜讯”传来,许多坦桑人欢腾雀跃起来,心想:“它会不会变成第二个珠穆朗玛峰?”然而,第二天报纸把事情捅破,原来4月1日是“愚人节”。即使如此,仍有一些人坚信不移,因为他们明明看到二十多个高鼻子蓝眼睛的洋人天天扛着仪器?测量雪山么!
还是在山脚下开小旅馆的巴拉克想得通:“只要非洲别的山不再长高,乞力马扎罗还是非洲第一号,爬起来还像过去一样困难,不信你试试,爬上去我请啤酒喝,名牌货:‘乞力马扎罗’!”乞力马扎罗山是坦桑尼亚人民的母亲山,世世代代用她的乳汁抚育了自己的儿女,给了他们无穷无尽的欢乐。
然而,19世纪德国殖民者首先侵入了这片美丽多娇的土地,扰乱了这里的平静和安宁。他们把早已被非洲人民命名的“乞力马扎罗”雪山说成是由他们“首先发现的”,并把他们的所谓“功绩”铭刻在石头上。这方记录着殖民主义罪恶的“功德”碑至今仍竖立在莫希一所老式洋房的大门前,现在已变成坦桑尼亚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教科书。尔后英国殖民者又占领了这块土地,伊丽莎白女王又在德国皇帝威廉生日时把乞力马扎罗山雪峰作为“寿礼”送出,演出了一幕充满殖民主义色彩的滑稽剧。其实,谁是赤道雪山的主人,原本是最明白不过的。
坦桑尼亚独立时,将乞力马扎罗山的主峰改称为“乌呼鲁峰”,意为“自由峰”,象征着勤劳勇敢的非洲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国家自由的斗争中所表现的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1961年12月8日零时,坦桑尼亚举国上下欢庆独立,在首都达累斯萨拉姆的椰林广场上,一名军官从当时的国家总统尼雷尔手中接过火炬和国旗,顶着狂风,冒着严寒,登上乞力马扎罗山的顶端,点燃熊熊的火炬,插上崭新的国旗。就在这同一时刻,达累斯萨拉姆举行的庆典仪式进入**。殖民统治的旗帜在黑暗中飘然下降,代表独立自由的国旗在欢呼声中徐徐上升。人们唱呀,跳呀,庆祝自己的新生。
文豪点金
乞力马扎罗山因为海明威在其小说《乞力马扎罗山的雪》中提及而增加了知名度。
“乞力马扎罗是一座海拔一万九千七百一十英尺的长年积雪的高山,据说它是非洲最高的一座山。西高峰叫马塞人的‘鄂阿奇—鄂阿伊’,即上帝的庙殿。在西高峰的近旁,有一具已经风干冻僵的豹子的尸体。豹子到这样高寒的地方来寻找什么,没有人作过解释。”——《乞力马扎罗山的雪》海明威
相关传说
乞力马扎罗山是坦桑尼亚人心中的骄傲,他们把自己看作草原之帆下的子民。据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天神降临到这座高耸入云的高山,以便在高山之巅俯视和赐福他的子民们。盘踞在山中的妖魔鬼怪为了赶走天神,在山腹内部点起了一把大火,滚烫的熔岩随着熊熊烈火喷涌而出。妖魔的举动激怒了天神,他呼来了雷鸣闪电瓢泼大雨把大火扑灭,又召来了飞雪冰雹把冒着烟的山口填满,这就是今天看到的这座赤道雪山,地球上一个独特的风景点。这个古老而美丽的故事世代在坦桑尼亚人民中间传诵,使大山变得神圣而威严无比。乞力马扎罗山高高的山顶白雪皑皑,山腰云雾缭绕,充满着神奇莫测的气氛,尤其是黄昏的时候,山顶的云雾偶尔散去,银白晶莹的峰顶在金色的夕阳余辉照耀之下,露出妖艳的容颜,显得五彩缤纷,绚丽灿烂。多少世纪以来,许多当地人认为乞力马扎罗山是“上帝的宝座”,对它敬若神明,流传着许多精彩而美丽的民间传说故事。乞力马扎罗山在坦桑尼亚人心中无比神圣,很多部族每年都要在山脚下举行传统的祭祀活动,拜山神,求平安。
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是,古时候,一个男孩在草原上放牧,傍晚赶着羊群走在回家的路上,忽然出现一个恶魔,这位机智勇敢的男孩为了避免恶魔的伤害,立即俯下身子,抓起一把黄土向恶魔散去,这把黄土忽然间变成一座土山,将恶魔压在下面。由于恶魔在山下不停地挣扎,土山不停地晃动着,而每晃动一下,便长高一寸,久而久之,便成为了今天的乞力马扎罗山。
还有一种说法是,很早很早以前,一位天神从这里路过,见这里溪流潺潺,草木葱郁,鲜花盛开,满心欢喜,便坐在一块石头上静静欣赏这片人间仙境。天神离去后,这块石头变成了一座金银覆盖的宝山。当地百姓知道后,奔走相告,感谢天神的恩赐。人们纷纷登上山顶,每个人自觉地抬起一块金子或者一块银子带回家。从此过上了丰衣足食的日子。消息传到了酋长那里,他急忙带着一只大布袋跑上山顶拾金捡银,装了满满一布袋。这位贪心的酋长哪里知道,一个人一次拾金或者捡银不得超过5块,否则金银就会变冰块。当他背起布袋,满心欢喜地走到山腰时,忽然雷声大作,狂风乍起,天寒地冻,身后响起“噼噼”的声音。他回头一看,山顶上的所有金银顿时变成了一片白茫茫的冰川世界。顿时,这位酋长头昏眼花,七孔流血,暴死在山腰间。
科学家认为赤道雪峰会消失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洛尼·汤姆逊教授通过对南美、非洲和中国等地的热带或亚热带冰原的研究发现,在过去短短20年时间里,乞力马扎罗山的冰雪已经消融了33%。如果从更早的1912年算起的话,乞力马扎罗山已失去了82%的冰雪。他指出,如果按照目前的速度发展下去,再过15年,乞力马扎罗山的最高峰————“自由峰”上的冰雪将会消融殆尽。汤姆逊认为,引起消融的原因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全球气候变暖,实际上还有很多其它复杂因素。
1999年11月,坦桑尼亚和德国的专家曾利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对乞力马扎罗山的高度进行了精确测量,结果发现它只有5891·77米,比原先测定的5895米“萎缩”了3米多。这可以成为汤姆逊教授“冰雪消融”理论的一个有力佐证。
然而,坦桑尼亚政府对汤姆逊的看法颇不以为然。坦桑尼亚自然资源与旅游部长上周在国民议会就旅游业的相关问题回答议员提问时说,汤姆逊的理论只是一种假设,不足为凭。她说,虽然气候变暖确实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但是气候变化是反复无常的,乞力马扎罗山顶的冰雪在一段时间内可能减少,但在另一段时间内却可能增多。因此,人们大可不必为此担忧。
攀登记录
来自美国华盛顿的希安·伯奇用5小时28分58秒登上了海拔5895米的乞力马扎罗峰,打破了由意大利人布鲁诺·布鲁诺德保持了四年的8小时34分52秒的前纪录。达累斯萨拉姆2005年6月11日消息,一位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的工作者日前在坦桑尼亚北部创下攀登非洲第一高峰乞力马扎罗峰用时的新纪录。
两个人的纪录均是在曼古拉登山路径上创立的。
该路径的起点已经接近海拔2000米。
登山路线
乞力马扎罗峰有3条经典的登山路径,供专业和业余的登山者使用,并有专业的登山向导和背夫协助登山,最长的一条是马兰古路线。但对于适应海拔,这条路线是非常好的,而且难度不大。
一般登这条路线所用时间为:
第一天:马兰谷门(1980米)——曼达拉营地(2700米),12公里,用时5小时,热带雨林带;
第二天:曼达拉营地(2700米)——好伦博营地(3720米),15公里,用时7小时,温带针叶林温带草原带;
第三天:汉伦博营地(3720米)——基博营地(4700米),15公里,用时9小时,高山荒漠带;
第四天:基博营地(4700米)——乌呼鲁峰(5895米),6公里,用时7小时,冰川带;乌呼鲁峰——好伦博营地,21公里,8小时;
第五天:好伦博营地——马兰谷门,27公里,8小时。
富士山
富士山(ふじさん,FujiSan)是日本第一高峰,横跨静冈县和山梨县的休眠火山,2002年8月(平成14年),经日本国土地理院重新测量后,为3775.63公尺,接近太平洋岸,东京西南方约100公里(60哩)。是日本国内的最高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活火山之一,目前处于休眠状态,但地质学家仍然把它列入活火山之类。
地理介绍
象征着日本自然、历史、现代的三大景点(富士山、京都、银座)之一的富士山。
山麓周长约125km(78英里),连同山麓宽广的熔岩流一起,底部直径约40~50km(25~30英里)。山顶的火山口地表直径?约500公尺(1,600英尺),深约250公尺(820英尺)。
环绕锯齿状的火山口边缘有“富士八峰”,即剑峰、白山岳、久须志岳、大日岳、伊豆岳、成就岳、驹岳和三岳。富士山属于富士火山带,这个火山带是从马里亚纳群岛起,经伊豆群岛、伊豆半岛到达本州北部的一条火山链。
火山命名
富士山作为日本的象征之一,在全球享有盛誉。它也经常被称作“芙蓉峰”或“富岳”以及“不二的高岭”。自古以来,这座山的名字就经常在日本的传统诗歌“和歌”中出现。
富士名称源于虾夷语,现意为“永生”。原发音来自日本少数民族阿伊努族的语言,意思是“火之山”或“火神”。山体呈优美的圆锥形,闻名于世,是日本的神圣象征。
现在,富士山被日本人民誉为“圣岳”,是日本民族引以为傲的象征。富士山山体高耸入云,山巅白雪皑皑,放眼望去,好似一把悬空倒挂的扇子?,因此也有“玉扇”之称。
形成原因
作为日本自然美景的最重要象征,富士山是距今约一万年前,过去曾为岛屿的伊豆半岛,由于地壳变动而与本州岛激烈互撞挤压时所隆起形成的山脉?,是一座有史以来曾经记载过十几次喷火纪录的活火山?。
山顶为直径约八百公尺、深度二百公尺的火山口,据说在空中鸟瞰则有如一朵灿开的莲花般美丽,不过那是极少数人才能有幸亲身领会的另一种风貌。
山体呈圆锥状,共喷发18次,最近一次喷发在1707年。目前虽然处于休眠状态,但仍有喷气现象。形成约有 1万年,是典型的层状火山。基底为第三纪地层。第四纪初,火山熔岩冲破第三纪地层,喷发堆积形成山体,后经多次喷发,火山喷发物层层堆积,成为锥状成层火山。
形成过程
富士山是典型的成层火山,从形状上来说,属于标准的锥状火山,具有独特的优美轮廓。至今为止,富士山在山体形成过程中,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先小御岳、小御岳,古富士,新富士
其中,先小御岳年代最为久远,是在数十万年前的更新代形成的火山。2004年4月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经过调查发现,在小御岳下发现了年代更为久远的山体,这第四座山体被命名为“先小御岳”。古富士是从8万年前左右开始直到1万5千年前左右持续喷发的火山灰等物质沉降后形成的,其高度接近标高3000m。据估计,当时的山顶位于现在的宝永火山口北侧1~2km处。
物种分布
山上有植物2000余种,垂直分布明显,海拔500m以下为亚热带常绿林,500~2000m为温带落叶阔叶林,2000~2600m为寒温带针叶林,2600m以上为高山矮曲林带。山顶终年积雪。北麓5个堰塞湖(富士五湖:山中、河口、西、精进、本栖),映照着皑皑白雪,湖光山色,风景幽美,是日本的游览胜地。辟有各种公园、科学馆、博物馆和各种游乐场所。山顶有巨大的火山口,直径约800m,深约200m。
旅游资源
由于火山口的喷发,富士山在山麓处形成了无数山洞,有的山洞至今仍有喷气现象。最美的富岳风穴内的洞壁上结满钟乳石似的冰柱,终年不化,被视为罕见的奇观。山顶上有大小两个火山口,大火山口,直径约800m、深200m。天气晴朗时,在山顶看日出、观云海是世界各国游客?来日本必不可少的游览项目。
富士山由于天气原因,一年中只有规定的夏季的一段时间可以登山,一般为每年7月1日的“山开”到8月26日的“山闭”之间。现在主要在使用的登山道?,静冈县一侧有富士宫口笰炘口御殿场口,山梨县一侧有吉田口等。
北麓
富士山的北麓有富士五湖。从东向西分别为山中湖、河口湖、西湖、精进湖和本栖湖。山中湖最大,面积为6.75k㎡。湖畔有许多运动设施,可以打网球、滑水、垂钓、露营和划船等。湖东南的忍野村,有涌池、镜池等8个池塘,总称“忍野八海”,与山中湖相通。河口湖是五湖中开发最早的,这里交通十分便利,已成为五湖观光的中心。湖中的鹈岛是五湖中唯一的岛屿。岛上有一专门保佑孕妇安产的神社。湖上还有长达1260m的跨湖大桥。河口湖中所映的富士山倒影,被称作富士山奇景之一。
西湖又名西海,是五湖中环境最安静的一个湖。据传,西湖与精进湖原本是相连的,后因富士山喷发而分成两个湖,但这两个湖底至今仍是相通的。岸边有红叶台、青木原树海、鸣泽冰穴、足和田山等风景区。精进湖是富士五湖中最小的一个湖,但其风格却最为独特,湖岸有许多高耸的悬崖,地势复杂。本栖湖水最深,最深处达126m。湖面终年不结冰,呈深蓝色,透着深不可测的神秘色彩。
南麓
富士山的南麓是一片辽阔的高原地带,绿草如茵,为牛羊成群的观光牧场。山的西南麓有著名的白系瀑布和音止瀑布。白系瀑布落差26m,从岩壁上分成十余条细流,似无数白练自空而降,形成一个宽130多米的雨帘,颇为壮观。音止瀑布则似一根巨柱从高处冲击而下,声如雷鸣,震天动地。富士山也称得上是一座天然植物园,山上的各种植物多达2000余种。
在静冈县裾野市的富士山麓,还辟有富士游猎公园,面积74万㎡,豢养着40种1000多头野生动物,仅狮子就达30多头。游人可驾驶汽车,在公园内观赏放养的各种动物。
此外,富士山区还设有幻想旅行馆?、昆虫博物馆?、自然科学厅、奇石博物馆?、富士博物馆、大型科学馆、植物园、野鸟园?、野猴公园和各种体育、游艺场所等。
坐落在顶峰上的圣庙?──久须志神社和浅间神社是富士箱根伊豆国立公园的主要风景区,也是游人常到之地。每年夏季到山顶神社观光的国内外游客数以千计。
地质地貌
距今大约1万1千年前,古富士的山顶西侧开始喷发出大量熔岩。这些熔岩形成了现在的富士山主体的新富士。此后,古富士与新富士的山顶东西并列。约2500~2800年前,古富士的山顶部分由于风化作用,引起了大规模的山崩,最终只剩下新富士的山顶。
据估计,距今1万1千年前到8千年前的3000年间,新富士山顶仍在不断喷发出熔岩。此后,山顶部没有新的喷发,但是长尾山和宝永山等侧火山仍有断断续续的喷发活动。
史上关于喷发的文字记载有:公元800年~802年(日本延历19~21年)的“延历喷发”,以及864年(日本贞观6年)的贞观喷发。富士山最后一次喷发是在1707年(日本宝永4年),这次由宝永山发出的浓烟到达了大气中的平流层,在当时的江户(现称东京)落下的火山灰都积有4cm厚。此后仍不断观测到火山性的地震和喷烟,一般认为今后仍存在喷发的可能性。
根据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于2004年4月进行的钻探调查,在上述的3座山体下仍存在更为古老的山体。这第4座山体被命名为先小御岳。
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次爆发是在公元800年,而最近的一次则是在1707年,当时的剧烈喷发让100多千米外的江户(即今天的东京)都笼上了一层厚厚的火山灰,而环绕富士山周围的广阔平原也一直有强烈的火山活动。
黄山
黄山位于中国东部安徽省南部,其中精华部分为154平方公里,号称“五百里黄山”。
黄山是我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也是全国唯一拥有世界文化遗产。黄山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内,由于山高谷深,气候呈垂直变化。同时由于北坡和南坡受阳光的辐射差大,局部地形对其气候起主导作用,形成云雾多、湿度大、降水多的气候特点。主峰莲花峰,海拔1864.8米。山中的温泉、云谷、松谷、北海、玉屏、钓桥六大景区,风光旖旎,美不胜收。
黄山原称“黟山”,因传说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曾在此修炼升仙。唐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六月十六日改现名,这一天还被唐玄宗钦定为黄山的生日。黄山以其奇伟俏丽、灵秀多姿著称于世。这里还是一座资源丰富、生态完整、具有重要科学和生态环境价值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疗养避暑胜地,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俱佳。
黄山集中国各大名山的美景于一身,尤其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著称,现已将冬雪作为第五绝。这些是大自然造化中的奇迹,历来享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美誉。
黄山山以其最珍贵的自然与文化遗产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 1990年12月12日,黄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名录”。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证书”。黄山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证书
地理位置
黄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黄山区境内(景区由市直辖),东经118°1',北纬30°1',南北长约40公里,东西宽约30公里,山脉面积1200平方公里,核心景区面积约160.6平方公里,地跨市内黟县、休宁县和黄山区、徽州区,面积1078平方公里。黄山为三山五岳中三山的之一。日出、奇松、怪石、云海、温泉素称黄山“五绝”。黄山82峰,或崔嵬雄浑,或峻峭秀丽,布局错落有致,天然巧成,并以天都峰、莲花峰、光明顶三大主峰为中心向三周铺展,跌落为深壑幽谷,隆起成峰峦峭壁。
黄山美景年均降雨量2348.2毫米,年均气温8℃,夏季最高气温27℃,冬季最低气温-22℃,属亚热带季风气候。1982年评为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1985年入选全国十大风景名胜,1990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2004年2月以第一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首批世界地质公园,黄山是世界上第一个获得三大世界桂冠的旅游胜地! 2008年3月,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黄山风景区联合设立了目前全球唯一的“世界遗产地旅游可持续发展(黄山)观测站”,2010年3月,黄山以排名第一荣获“风景名胜区数字化示范基地”称号。地质地貌
黄山经历了漫长的造山运动和地壳抬升,以及冰川和自然风化作用,才形成其特有的峰林结构。黄山群峰林立,有七十二峰素有“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之称,主峰莲花峰海拔高达1864.8米,与平旷的光明顶、险峻的天都峰(天都峰海拔1810米,与光明顶、莲花峰并称三大黄山主峰,为36大峰之一)一起,雄居在景区中心,周围还有77座千米以上的山峰,群峰叠翠,有机地组合成一幅有节奏旋律的、波澜壮阔、气势磅礴、令人叹为观止的立体画面。
黄山山体主要由燕山期花岗岩构成,垂直节理发育,侵蚀切割强烈,断裂和裂隙纵横交错,长期受水溶蚀,形成瑰丽多姿的花岗岩洞穴与孔道,使之重岭峡谷,关口处处,全山有岭30处、岩22处、洞7处、关2处。前山岩体节理稀疏,岩石多球状风化,山体浑厚壮观;后山岩体节理密集,多是垂直状风化,山体峻峭,形成了“前山雄伟,后山秀丽”的地貌特征。
黄山的第四纪冰川遗迹主要分布在前山的东南部,典型的冰川地貌有:苦竹溪、逍遥溪为冰川移动创蚀而成的“U”形谷;眉毛峰、鲫鱼背等处是两条“V”形谷和刨蚀蚀残留的刃脊;天都峰顶是三面冰斗刨蚀遗留下来的角峰;百丈泉、人字瀑为冰川谷和冰川支谷相汇成的冰川悬谷;逍遥溪到汤口、乌泥关、黄狮垱等河床阶地中,分布着冰川搬运堆积的冰碛石;传为轩辕黄帝炼丹用的“丹井”、“药臼”,也是由冰川作用形成的冰臼。
黄山于2002年和2003年,被授予中国国家地质公园(第二批)和世界地质公园(第一批)称号。
峨眉山
峨眉山位于中国四川峨眉山市境内,景区面积154平方公里,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地势陡峭,风景秀丽,有“秀甲天下”之美誉。气候多样,植被丰富,共有3000多种植物,其中包括世界上稀有的树种。山路沿途有较多猴群,常结队向游人讨食,胜为峨眉一大特色。峨眉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作为普贤菩萨的道场,主要崇奉普贤大士,有寺庙约26座,重要的有八大寺庙,佛事频繁。1996年12月6日,峨眉山乐山大佛作为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地质构造
中国地质史上中生代末期的燕山运动,奠定了峨眉山地质构造的轮廓,新构造期的喜马拉雅运动,及其伴随的青藏高原的抬升,造就了峨眉山。峨眉山由于山顶上是一大片古生代喷出的玄武岩,其下岩层受到保护而得以保持高度,又因山中内部“瀑流切割强烈”,进而形成了高2000米以上的“峡谷奇峰地形”。登山沿途地形因地层之分而多貌并存:如处于石灰岩层中则有藏九老洞之类岩洞地貌;经花岗岩及变质岩区,又形成深峡之姿;而山顶上坚实的玄武岩又是一番熔岩平台的景象。
名称来历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峨眉山就闻名于世。而峨眉山名,早见于西周,据晋代常璩撰写的《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杜宇以褒斜(今陕西汉中)为前门,熊耳(今四川青神县境内)、灵关(今四川雅安芦山县西北)为后户,玉垒(今四川灌县境内)、峨眉(今四川峨眉山市境内)为城廓。”晋左思的《蜀都赋》写道:“引二江之双流,抗峨眉之重阻。”但为什么称之为“峨眉”。其说不一。一说峨眉山是因“山高水秀”得名,另一说是因“两山相峙。”而得名。还有一种说法是峨眉山屹立在大渡河边上,大渡河古称“涐水”山爱水而得名,故称“涐眉山”。峨湄山只是因为是山,才离开了水,由“涐湄”变成了“峨眉”。这种说法系近代文人赵熙之论,“是山当涐水之眉。眉者,湄也,以水得名。”峨眉山自春秋战国以后,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称。“峨眉“二字,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峨眉山外形雄伟秀丽、内在旖旎多姿的特点。
气候特点
峨眉山山区云雾多,日照少,雨量充沛。平原部分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一月平均气温约6.9度,七月平均气温26.1度;因峨眉山海拔较高而坡度较大,气候带垂直分布明显,海拔1500米~2100米属暖温带气候;海拔2100米~2500米属中温带气候;海拔2500米以上属亚寒带气候。海拔2000米以上地区,约有半年为冰雪覆盖,时间为10月到次年4月。
峨眉景区随海拔高度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气候特征。清音阁以下为低山区,植被葱郁、风爽泉清,气温与平原无大差异,早晚略添衣着即可。清音阁至洗象池为中山区,气温已较山下平原低4℃-5℃,游客需备足衣物。洗象池至金顶为高山区,人行云中,风寒雨骤,气温比山下报国寺等处低约10℃左右。山上为游客准备了大量棉大衣,可供游人租用。峨眉山中间有一条“界线”,山下被称为“阳间”,山上被称为“阴间”。积云有一定的重量,所以在峨眉山的那条界线的位置。因此,游人在金顶时时常会听见雷声,但只有“阳间”在下雨,“阴间”不会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