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夸张的是,目前市场参与者对于一些长期而言明显不可能产生太高价值,或甚至根本就没有任何价值的公司,给予极高的市值评价。然而,投资者依然被持续飙涨的股价所迷惑,不顾一切地将资金蜂拥投入到这类企业。这情形就好像是病毒一样,在专业法人与散户间广为散播,引发不合理的股价预期,而与其本身应有的价值明显脱钩。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这样抄底股市】
巴菲特认为,股市下跌过程中的分期建仓没有最低、只有更低。所以分期建仓时仓位不要太重,并且要时刻保持手里有足够的现金。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2000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股票投资者往往会对一些长期来看并没有太高价值或根本没有价值的上市公司给予过高的评价,“这情形就好像是病毒一样”。容易看出,即使在抄底股市时也是如此。所有投资者包括巴菲特在内,都可能会有看花眼的时候。这时候怎么办?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满仓进入,而是留有余地。
就拿这次2008年巴菲特抄底金融危机的一系列举措看,他真正用于抄底的资金还不到总资金的10%,可以说,不论这部分资金将来的损益有多大,对伯克希尔公司的总体影响都不大。更何况,巴菲特抄底后手中仍然握有大量的现金,一旦股市继续下跌,他还可以继续补仓。
事实上,巴菲特也知道他抄底金融危机后被套是必然的,只是他不方便说罢了。因为谁都知道,当时整个美国的股市走势是整体向下的,巴菲特作为股神不可能连这一点也看不到。
但巴菲特的心态好就好在仓位不重,用有些中国股民的话来说就是“买一点玩玩”。以玩的心态抄底股市,心情当然就要轻松得多了。
读者容易看到,虽然巴菲特动辄出手几十亿美元,这样的投资额让其他机构自叹不如;可是这对巴菲特来说,虽然不能称为小菜一碟,但至少也是比重不大,由此造成的投资风险在可控范围之内。
更不用说,巴菲特着眼于长期投资,这种由于股市震**而造成的一时涨跌,根本就不在他眼里。
不过,对于中国投资者来说应该从中吸取的教训是,既然像巴菲特这样的股神也无法避免抄底后被套;那么,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就更应该在股市下跌通道中以规避风险为主了。面对股市的不确定性风险,多看少动,等到金融危机处于收尾阶段再出手也不迟。
最简单的道理是,普通投资者手中的现金不多,如果看不到金融危机什么时候会结束,不妨让它跌跌透,暂时选择空仓观望,以静制动。空仓观望、不投资,也是这种特定阶段股票投资的一种境界。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巴菲特在这个时候抄底金融危机,也有他不得已的苦衷,那就是他所说的在此以前“他的个人账户上只有美国政府债券”。既然原来只有政府债券,现在在股市低谷时“随便买一些”股票,会有助于分散他的投资风险。
说得更透彻一点就是,巴菲特的账户上原来只有美国政府债券,由此推断,想必这也不是一个小数字;面对金融危机影响下美国债券急剧贬值的现实,巴菲特很可能也处在一个“有苦没法说”的阶段,在底部买上一点股票,能起到摊低投资成本的作用。
在这方面,埃里克·萨尔兹曼(Eric Salzman)的观点可能会给大家一些启发。他曾经先后担任过贝尔斯登公司董事总经理、房地美公司风险经理、瑞士信托银行策略师、美国财政部监管者,他的经历和观点注定了他的意见在美国抵押贷款领域具有某种代表性。
他认为,在这次金融危机中,高盛集团刚刚转型为商业银行、拿到执照,就获得巴菲特50亿美元的投资,从一个角度看,高盛集团和巴菲特都是真正的“超级英雄”。只是令他怎么也想不通的是,在此以前他并没想到巴菲特会做这样的投资。
之所以这样说,并不是说投资高盛集团有什么不好,但显而易见的是,高盛集团的业务并不是巴菲特一直以来最喜欢的那种保险行业。它不能获得大量的现金,并且许多业务还是巴菲特一直竭力躲避的领域,在公司经营中承担着巨大的风险。
埃里克·萨尔兹曼说,唯一可以解释的是,巴菲特把这一举措看作是一项“爱国”投资,是在关键时刻为政府分忧解难。
不过在外人看来,巴菲特的这一举措除了“爱国”,可能也实在是迫不得已。与其说是“爱国”,不如说是他在把这当作自己抄底金融危机中分期建仓的一部分来看待。
【巴菲特股市抄底秘诀】
巴菲特认为,股市底部的形成有一个过程,谁也不知道真正的底部在哪里,知道了也没法保证就能买到最低价,尤其是巴菲特这样巨大的资金量。所以,最好是仓位不要太重,用中国话来说就是“摸着石头过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