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类投资近年来因为我们旗下保险事业蓬勃发展,同时也因为股票市场出现许多不错的投资机会而大幅增加。股票投资的大量增加,再加上这些公司本身获利能力的增长,使得我们实际获得的成果相当可观。从去年来说,光是保留在这些公司而未分配给伯克希尔的盈余,便比伯克希尔整年度的账面盈余还高。虽然这样的情况在一般企业界并不多见,但我们预期这种情况在伯克希尔将会持续出现。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这样抄底股市】
巴菲特认为,当股市到达底部时,现金在手想买啥股票就能买啥。相对来说,伯克希尔公司偏爱收购保险公司、投资保险业务,原因之一就在于它能提供大量的现金让巴菲特用于购并企业,促进投资良性循环。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80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1980年伯克希尔公司保留在几家保险公司账面上的未分配利润,就超过公司全年账面盈利。虽然这样的情况在其他企业不多见,可是他预期在伯克希尔公司还会继续下去。因为在伯克希尔公司保险业务占大头,而且今后这种业务格局还将继续下去,所以总体情况不会有大的变化。
从持有现金角度看,巴菲特如此钟情保险业务,主要就是因为保险业务能够产生大量的浮存金,可以随时供他捕捉机会,继续去投资内在价值大大高于股票价格的优秀企业。
正如《永久价值:沃伦·巴菲特》一书作者安德鲁·基尔帕特里克所说:巴菲特用保险浮存金投资股票,“他不是每天或者每周都买,而是一直在等待购买的合适时机。巴菲特一生投资纪律严明、握有现金,因此他等得起。”
而很显然,在美国这样一个成熟的股票市场中,股价很难大幅度偏离内在价值,只有在极端情况出现时才有这种可能。而这种极端情况之一就是金融危机——例如2008年的金融危机导致全球出现群体性恐慌,出现一大批“打折出售的伟大公司”,就给巴菲特贪婪地投资股票创造了良机。
而为了等待这“十年一遇”的投资机会,巴菲特平时苦心经营着保险业务,“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手握充裕现金等待最好的机会出现。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98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随着通用再保险公司的加入,以及政府雇员保险公司业务的突飞猛进,伯克希尔公司股东越来越有必要了解如何评估保险业的方法了。
他说,评估过程中最应该考虑的几个关键因素是:①保险行业所能产生的浮存金数量;②产生这些浮存金数量所需要的成本;③这些因素未来的长期展望。
巴菲特解释说,伯克希尔公司的浮存金是一项公司持有但不属于公司的资金。在保险业务中,保险公司在真正支付损失理赔之前一般总会提前向客户收取保险费用的,而这时候,保险公司就可以把这笔资金运用在其他投资上了。
当然,这样做也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因为有时候收到的保险费用还不够用来支付将来所造成的损失,这就是浮存金的成本。
不过,从长期看,浮存金的收入大于成本就会造成结余,这时候的浮存金就有了存在的价值。把它用于其他获利率高的投资,就会产生“没有成本”的投资获利,而这正是巴菲特擅长的投资领域。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2005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自从伯克希尔公司2003年收购克莱顿预制房屋公司以来,管理技巧炉火纯青的凯文·克莱顿在预制房屋业务很不景气的背景下,在其他许多行业纷纷亏损的背景下,依然使得克莱顿预制房屋公司的业务盈利丰厚,成为伯克希尔公司的金融业务明星。
那么,凯文·克莱顿是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巴菲特介绍说,他主要是从几家大型银行大量买入预制房屋贷款,这种贷款在那些银行眼里既无利可图,又难以提供服务,完全是中国人概念中的那种“鸡肋”。
凯文·克莱顿的专业能力,再加上伯克希尔公司强大的财务实力,两者结合,使得这种业务成为一个非常有利可图的项目,达到在同行中鹤立鸡群的程度。
伯克希尔公司在买入这项贷款时只提供了54亿美元的资金,仅仅一两年后,贷款服务量就达到170亿美元,除此以外还持有96亿美元的贷款服务资产组合。需要说明的是,所有这些,几乎都是伯克希尔公司购入克莱顿预制房屋公司后新增的。
克莱顿预制房屋公司从伯克希尔公司借款来建立这些资产组合,由于使用了伯克希尔公司的信用,伯克希尔公司向它额外多收1%的利息,以弥补其借款成本。克莱顿预制房屋公司2005年支付给伯克希尔公司的贷款成本为0.83亿美元,可是纯利润却高达4.16亿美元,巴菲特对此非常满意。
由此可见,巴菲特特别钟情保险业务的真正原因在于,它能给巴菲特提供大量的现金(浮存金),便于巴菲特用于企业购并。更不用说,在这种浮存金的背后,已经体现了保险业务的盈利。因为只有保险业务盈利了,才有真正的浮存金沉淀下来;如果保险业务成本大于支出,就表现为亏损,也就谈不上给巴菲特提供浮存金了。
【巴菲特股市抄底秘诀】
巴菲特钟情保险业务的真正原因在于,它能给伯克希尔公司源源不断地提供大量的现金(保险浮存金)来源,以便巴菲特用于企业购并。更不用说,在这种保险浮存金的背后,已经体现出了保险业务实现了的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