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管理层就是现金流(1 / 1)

一个令对手恐惧的CEO对任何企业都是一笔巨大的资产,在伯克希尔,我们拥有相当数量这样的经理人。他们的能力创造出了巨大的财富,这是让一般CEO们来运营根本无法实现的。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这样抄底股市】

巴菲特认为,当股市到达底部时,现金在手想买啥股票就能买啥。但非常重要的一个前提是,伯克希尔公司旗下的那些公司管理层必须足够优秀,在他看来,优秀的公司管理层就代表着源源不断的现金流。

他在伯克希尔公司2007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一个令对手恐惧的CEO对任何企业来说都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伯克希尔公司就拥有许多这样的CEO。公司在他们手里能够创造出巨大的财富来,而如果换了其他一般的CEO来经营管理,则远远无法达到这样的水平。

他曾经在伯克希尔公司2000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举例说,伯克希尔公司副总裁查理·芒格1999年5月在威斯科金融公司股东年会上的一番谈话,会有助于读者更好地了解伯克希尔公司在这方面的观点。

巴菲特说,1985年伯克希尔公司购并斯科特·费策公司,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看中了该公司的优秀经理人拉尔夫·舒伊。当时的拉尔夫·舒伊已经61岁了,对于其他绝大多数注重年龄而不是注重个人能力的企业来说,他能为公司工作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可是在伯克希尔公司看来正好相反。

事实上,直到2000年末拉尔夫·舒伊退休时为止,他在斯科特·费策公司又工作了15年。在他的领导下,伯克希尔公司当初购并斯科特·费策公司的2.3亿美元成本,已经为伯克希尔公司源源不断地贡献了数十亿美元的内在价值。

巴菲特是这样算账的:拉尔夫·舒伊在此期间一共给伯克希尔公司上交了10.3亿美元的利润;巴菲特利用这些资金继续购并其他企业,就这样,鸡生蛋、蛋生鸡,拉尔夫·舒伊贡献的价值绝对有几十亿美元。

巴菲特非常感谢地说,作为一名职业经理人,他和查理·芒格一致认为,拉尔夫·舒伊绝对可以列入伯克希尔公司名人榜。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2002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又说,伯克希尔公司旗下一直拥有一大批这样的杰出经理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并不需要依靠这份收入生活,可是他们依然坚守岗位,38年来没有任何一位职业经理人跳槽离开伯克希尔公司。

在当时,伯克希尔公司有6位职业经理人的年龄已经超过75岁,4年后还会再增加2人,其中就包括巴菲特本人在内。

究其原因在于,这些职业经理人都是各行各业中的佼佼者,他们在把公司当作自己的事业一样经营,所以不需要再跳槽了。公司是自己的,或者在心理上已经认可是自己的了,还要朝哪里去跳呢?

巴菲特高兴地说,由这样一群优秀管理人为伯克希尔公司打拼,他的任务很轻松,也很简单,主要就是“站在旁边默默鼓励,尽量不要碍着他们,并好好地运用他们所赚来的大笔资金。”

请注意巴菲特的最后一句话,“好好地运用他们所赚来的大笔资金”,这就是伯克希尔公司能够创造出超额投资回报的秘密所在。

当然,其前提条件是,这些公司能够为巴菲特提供大量的现金。由于伯克希尔公司的主体业务是保险,所以完全具备这个条件。而进一步上推的前提条件是,这些公司的管理层都非常优秀,能够像对待自己的公司那样尽心尽职,才能实现巴菲特的“如意算盘”。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2005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2005年是一个大灾之年,卡特里娜飓风给美国整个保险行业造成了史无前例的损失,仅仅伯克希尔公司所遭受的损失就高达25亿美元。除了卡特里娜飓风以外,她的两个“妹妹”丽塔飓风、威尔玛飓风,又让伯克希尔公司的保险业务损失了9亿美元。

可是,即使遇到这样的不利因素,当年伯克希尔公司的业绩表现依然相当不错。当年该公司一共进行了5起并购,其中2起当年就已经完成了,并且整个伯克希尔公司旗下的企业业务经营得都很不错。

巴菲特高兴地说,伯克希尔公司当年的保险业务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辉煌的业绩,应当归功于政府雇员保险公司及其首席执行官东尼·奈斯利。数据表明,2004、2005年里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的经营效率提高了32%,保单数量增长26%。在收益大幅度增长的同时,员工却减少了4%。

这样做的结果是,政府雇员保险公司在显著降低单位成本的同时,为客户创造了更多的价值,赢得了更多的市场份额,也获得了令人羡慕的经营业绩、进一步提高了品牌影响力,保证巴菲特拥有源源不断的现金流来购并其他上市公司,实现“鸡生蛋、蛋生鸡”效应。

仔细设想一下:如果伯克希尔公司旗下的那些职业经理人不是这样尽心尽力,或者不具备一流的经营管理能力,一心只想着怎样加大资金投入甚至中饱私囊,而不是为伯克希尔公司创造巨大的现金流,抑或根本不愿意给总公司上交经营利润,巴菲特又到哪里去筹集资金用于投资回报率奇高的购并项目呢?

设身处地地想一想,你也会赞同巴菲特“优秀管理层就是现金流”的观点、体悟巴菲特抄底股市雄厚的资金实力的。

【巴菲特股市抄底秘诀】

伯克希尔公司那些优秀的职业经理人,源源不断地给总公司提供巨额现金,最终成就了“巴菲特”。专家认为,巴菲特依靠自有资金,在最低价位时购入优质资产,可以承受5年不盈利的预期,最后的赢家必定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