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优并不就等于质优(1 / 1)

炒股票的股民非常熟悉一个词语:绩优股。有的甚至把“绩优股”当作情人一样看待,它的一举一动,一项一项指标都了然于心,并对此津津乐道。然而,情人的“漂亮”是否就掩盖了其它所有的素质缺陷?“绩优”股是否就是“质优”股呢?也许很多人没有考虑过。

2001年3月,专家们进行的一项联合科研成果揭示,两者之间非但不能划等号,而且现状十分令人担忧。

这项研究,是在复旦大学会计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李若山教授的主持下,采用“证星—若山风向标上市公司财务测评系统”来进行的。测评系统在参考国际会计界通行的“沃尔评分系统”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广泛采集了上市公司年报中的上千个数据,以及审计意见、或有事项、期后事项等因素,归纳成为20个重要的财务指标。并且以此为依据,来衡量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现金流量、财务状况的好坏,反映出公司获利能力的强弱,预兆公司财务的健康与危机。

这项研究表明,如果采用国际通用的会计准则进行衡量,我国有80%以上的上市公司,存在着财务隐患;如果考虑到中国国情,对此进行大幅度“降格以求”,仍然有将近20%的上市公司,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财务问题。

例如,我国上市公司的平均资产负债率、平均的长期资金适合率、应收账款增长率与主营业务增长率之比等,都远远高于国际标准。

另外,这些公司还普遍存在着大量不规范的关联交易、短贷长投等现象,这也是国际通用会计准则所难以接受的。在资产负债率变动率、净资产收益率变动率、主营业务比率变动率、流动比率变动率、流动负债经营活动净现金流比变动率、总资产周转率变动率6项单项指标中,有657家上市公司发生1项指标异动,424家上市公司2项指标异动,发生3项、4项以上指标异动的上市公司家数,分别为216家和85家。在采用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对应收款项增长率、流动比率对净资产收益率、固定资产投资扩张率对总资产周转率等相对指标,对上市公司财务状况进行综合分析以后,研究人员又发现,共有272家上市公司在上述指标中至少存在1个不合格项。

截至3月13日,在2001年已经公布年报的326家上市公司中,同样存在着大量的不合格项。

例如,在长期偿债能力令人担忧、盈利能力下降、利润来源稳定性削弱、短期偿债能力令人担忧、赚取现金能力削弱、资产运营能力削弱等方面,有97家上市公司发生一项指标异动,83家上市公司2项指标异动,发生3项、4项以上指标异动的上市公司家数,分别为59家、17家和11家。全部异动的有65家,只有59家公司比较正常。而考虑到主营业务增长质量不高、资金使用效益低下、公司规模扩张过快、销售收入有待提高、短贷长投(短期负债用于长期资产项目)现象加重等问题,更是有268家公司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占到已经发布年报公司的82.2%。

李若山教授指出,进行这项研究的目的,是为了研究企业的基本面,关心企业的综合素质,倡导一种稳健、理性的投资理念。

该系统是由“证券之星”(www.stockstar.com)和复旦大学金融期货研究所联手进行的,历时7个月,开发出了这样一套综合测试上市公司财务素质的分析系统。

该系统的最大特点就是,不是按照传统的绩优股概念来评价企业,而是从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现金能力、资产负债能力、成长能力5项能力的均衡观念出发,评价一个企业的财务综合素质。换句话说,它看重的不是单单的一个“绩优”,而是能够反映综合指标的“质优”。

可是遗憾的是,通过这套系统来进行测量,截止2001年4月25日,在对沪深两市已经公布2000年度的27家传统绩优公司中,只有广州控股(600098)勉强挤进了财务综合素质50强上市公司的行列,其余都在50名之外。

为什么说强调“质优”比“绩优”更重要呢?主要理由就在于,传统的绩优公司理念存在着缺陷。

因为,绩优的判定依据,如果仅仅考虑到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每股净资产等几项指标,就显得过于简单了。在此基础上,质优公司还需要考虑到各项能力的协调均衡、并且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李若山教授认为,之所以会出现以上这些情况,主要原因是上市公司在上市以后,都希望自己前期有所表现,所以纷纷采用偏激的会计手段,使公司前期的报表业绩格外醒目。殊不知,这样就给企业今后的巨额亏损留下了隐患。

特别是有些上市公司,出于个人私利,配合庄家进行利润包装,包括少计费用和损失、不恰当地提前确认或者制造收入和收益、泡制大量的关联交易和资产处置收益,以及由主力庄家处返回的投资收益,制造绩优成长股的假象。另外还要以此为基础,进行大比例送配,以摊低股价、配合庄家的派发出货。一轮疯狂的爆炒过后,上市公司一片荒芜。

例如,当初的琼民源、后来的ST郑百文、中科创业等,都在不同程度上有这种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