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吟唱的《凡人歌》(1 / 1)

看似平凡的了凡,因为一部《了凡四训》,成了一位不凡之人。

了凡(1533-1606),姓袁名黄,字坤仪,初号学海,后改了凡,祖居浙江嘉善,后迁江苏吴江。他的一生平中见奇:少壮之时因获全额奖学金而成为嘉善县的公读生,37岁中举,53岁考得进士,出任顺天府通州宝坻县(今天津市宝坻区)县令,60岁擢升兵部职方司主事(正六品,相当于现在的正处级),时遇日本侵犯朝鲜,朝鲜向中国求救。经略(驻朝军事长官)宋应昌奏准委任了凡军前赞画(相当于现在的参谋长),辅佐提督李如松攻破平壤,击退日军。了凡去职返乡后,深刻反思一生,一心劝善向善,69岁时完成《了凡四训》一书。

通俗地说,《了凡四训》就是一卷袁了凡写给儿子袁天启的“诫子文”,本属家庭内部读本,但因其“命自我立、福自己求”的核心要义,以及融合儒释道三家思想兼及自身经历生成的体悟,加之向善立身、慎独立品、自求立福、修心立安的引导与规劝,使得了凡成为当时家喻户晓的“平民思想家”。从彼至今,《了凡四训》流行广远,立命之学影响巨大。

可以这样说,了凡是一位四百多年前的复合型人才——文理兼能,对佛学、农业、民生、水利、医学、音乐、几何、数术、教育、军事、历法等领域“莫不洞悉原委,撰有成编。”

可以这样说,了凡是一位四百多年前的“四有”新人——有追求(立命),有担当(改过),有道德(积善),有修养(谦德)。

可以这样说,了凡是一位四百多年前的优秀县长——倡一方清明,稳一方社会,兴一方经济,惠一方百姓。

在中国的岁月长河中,各路豪杰灿若繁星,先哲思想大放光芒,了凡由于既非大儒亦非大官,四百多年来,他的异彩并未照耀到更大更远的地方,还有许许多多的人,没有机会从他的思想中印证做人的准则、获得生活的智慧、汲取进发的力量,所以,让更多的人认识了凡,了解了凡,用他的经历励志,用他的劝告修心,用他的哲学处世,是一件特别值得付出的事情。

李宗盛谱过一曲《凡人歌》,这样唱道:你我皆凡人/生在人世间/终日奔波苦/一刻不得闲/既然不是仙/难免有杂念/道义放两旁/把利字摆中间……问你何时曾看见/这世界为了人们改变/有了梦寐以求的容颜/是否就算是拥有春天……

纵观了凡的一生,他是个彻头彻尾的凡人,也常发脾气,也爱喝大酒,也有小心眼,但当他用刮骨疗毒的小刀割出自己的切肤之痛时,他告诉我们,人生失败的原因在于总是以逆来顺受的姿态面对穿梭往来的机会,内心痛苦的源泉在于总是用有限的能力去满足无限的欲望,心态失衡的根基在于总是以责人之心恕己,以恕己之心责人,所以,读懂了凡,就能领到通过修为自我步入自由王国的门票。

那么,今天的我们,到底应该向了凡学点儿什么呢?

我以为,对应《了凡四训》中的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个篇章,我们至少也应该在四个方面向他学习:

一是命运在自己手中,不能还没开赛就认输。人的一生,虽然来去均不可测,但是途中要有精彩;

二是敢于和善于改过是进步的阶梯。知错、认错、改错,是大勇气,亦是大智慧,更是大成就;

三是日行一善,看似举手之劳,但贵在持之以恒地举下去。积善贵久,久久为功;

四是成而不膨,堪成大业。这是最难做到的一点,人栽跟斗,始于膨胀。因此,做人要学向日葵,成熟时低下头,不争荣光。

正是循着这样的逻辑和了凡的足迹,这本小书努力尝试着从立命之学中品悟修志之道,从改过之法中谋求修身之策,从积善之方中锤炼修心之术,从谦德之效中强化修德之为。

我们身处的时代,迭代迅速,很多变化快得让人根本来不及反应和适应。面对每天一波又一波的信息轰炸,鸡汤已成隔夜饭,难有珍馐可动容。日渐麻木的人心,很难再激起什么波澜。这个时候,更应该从经典中寻求向上的力量。了凡正是这样一位难得的样板,他不是圣人,也不是完人,他也曾年轻过、顽劣过、悔悟过、改正过、得势过、得道过,他的言行,既不高远也不玄妙,我以为概括起来,就是“三心二意”这么简单——耻心、畏心、勇心与诚意和善意,说得具体些,就是懂廉耻、有敬畏、肯悔改,然后,加以至诚与至善的辅助,人人都能成为最好的自己——这,就是跟着了凡学修身的目的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