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政策总的特点是,在针对苏俄国情的基础上,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和发展经济,建立工农联盟,逐步走向社会主义。它充分说明,发展经济必须尊重经济规律;社会主义同样需要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不是平均主义。
◎新经济政策的实行,重新在工业和农业之间建立起了正常的经济联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受到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的欢迎就很好理解。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苏俄迅速解除了1921年的危机。总体上看,这是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生产力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有益探索和实践,它把科学社会主义从书本上请了下来,所以后来能被许多社会主义国家所借鉴(当然,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即公有制在全国的确立才是苏联建成社会主义国家的正式标志,但这已经是1936年的事了)。
◎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同样也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理论的基础。列宁曾经这样说过:“新经济政策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远构想,是一个要在若干年内长期实行的政策,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真正途径的唯一办法。”1985年邓小平也谈到:“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但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列宁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从中就能看出,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中就有新经济政策的影子。
◎新经济政策的推出,是在民主集中制原则下,党内广泛讨论和争论、社会各阶层各党派建言献策的结果。这充分表明,一项重大政策的出台必须广泛听取并尊重群众意见,而不是坐在办公室里拍脑袋。
想当初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出台虽然有其必然性,但也与不懂经济规律、完全不顾农民生产积极性、以为靠强制措施就能建设社会主义有关。
1920年1月,尤·拉林在全俄国民经济委员会第三次代表大会上首先提议,取消余粮征集制,实行实物税;税率降低一半,余下的粮食允许农民自由交易。结果不但建议没有被采纳,而且他也因此没有被选入国民经济委员会主席团。3月,托洛茨基又提出两种建议,其中之一就是用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结果同样被中央委员会以11︰4投票否决。后来,又有不少地方代表包括反对党提出各种批评意见和建议。
1921年1月,苏俄粮食和运输形势骤然恶化,农民起义、水兵叛乱尤其是工人罢工,使得国内战争有再度升温的危险,这让列宁感到很不解。因为在他看来,共产党是工人阶级政党,现在居然连工人也通过罢工来表达不满了,那就表明一定是这项政策出了问题。
这时候,一贯具有民主作风和务实态度的列宁感到事态严重,毅然决定3月召开党的第10次代表大会,赶快用实物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最初的设想是,通过这种暂时后退一步的办法来缓和阶级矛盾、巩固工农联盟,结果在实践中越来越觉得新经济政策是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就连原来对这项制度极力反对的布哈林、李可夫等人也慢慢地理解并接受了这项政策,成为最终的坚定拥护者。
后来,新经济政策遭到废除也与民主集中制变成一言堂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