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和起因(1 / 1)

17世纪末18世纪初,法国路易十四(路易大帝)在台上时特别好战,建立起了当时欧洲最强大的军队,对外发起了一场场侵略战争。

例如,1667至1668年法国因为遗产问题与西班牙开战,1672至1678年发动对荷兰的战争,1701至1703年参加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等等。打仗需要用钱。所以当时的法国国库十分空虚,外债高达30亿里弗尔。

怎样来弥补这个窟窿呢?当时欧洲流行重商主义,于是路易十四自然就想到要推行经济改革,说穿了就是政府通过做生意来与民争利。在当时,最流行的方式是官商结合,通过给一些企业以特殊优惠政策,例如让它们垄断远程贸易等,然后从这些企业身上获取回报。密西西比泡沫最初就是在这种需求下酝酿出来的。

到了1774年路易十六上台时,先是任命杜尔阁为海军大臣,然后在一个月后似乎发现了他的经济才能,再任命他为财政大臣。从此,杜尔阁对经济改革有了用武之地,推出了一系列被称为杜尔阁改革的具体措施。

※主要历史回顾※

密西西比泡沫是近代全球经济史上最早的三大金融危机之一。另外两大泡沫是同时代英国的南海泡沫事件和荷兰的郁金香泡沫事件,其中荷兰的郁金香泡沫事件时间稍早,破灭于1637年;密西西比与南海泡沫事件时间相同,都是破灭于1720年。

从“名气”来看,南海泡沫事件似乎要更大一些,但论资排辈,南海泡沫事件还是密西西比泡沫直接诱发的呢。

密西西比泡沫连带戳破南海泡沫

所谓密西西比泡沫,是指1717至1720年间发生在法国密西西比公司的金融诈骗事件。

当时的法国和英国一直在明争暗斗,争夺欧洲霸主地位,由此经济上两败俱伤。可令人意外的是,这两个冤家对头在处理自己的政府债务问题上可是“英雄所见略同”、付出同样的代价,并且一同书写了股市泡沫经济的开篇。这完全可以看作是一种巧合,但又不仅仅是巧合。要知道,英国的南海泡沫事件同样也是发生在这一年。

话说18世纪10年代,法国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农业连年歉收、税收收入减少、货币与资本大量外流,留下了30亿里弗尔的国债。为了填补这个窟窿,政府决定以国债券面值来购买法国密西西比公司(又称印度公司)的股票。因为当时国债券的实际价值还不到面值的三分之一,所以这是一桩很合算的买卖,只要一买到股票意味着瞬间就增值了两倍,于是很快就出现抢购印度公司股票的狂潮,促使股价一路上扬。

而这时候的英国,虽然与法国是一对死对头,可这时候和法国一样面临着财政危机。打仗把这两个国家给打穷了。看到法国这样做,英国也照搬照抄,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扭转债务危机。不同的只是,英国用来兑换南海公司股票的当然不可能是法国国债里弗尔,而是英国的年金。同样,这也快速推动了南海公司股票的暴涨,并且带动股票投机蔓延到英国、法国及欧洲其他许多国家,出笼了一大批未经政府核准、没有经济实体做支撑的所谓股票。

不用说,这样的金融泡沫早晚要被捅破。这一天出现在1720年,首先是法国巴黎的股票市场崩溃,紧接着是1720年8月英国政府颁布“禁止泡沫公司”条例,彻底捅破金融泡沫。

密西西比泡沫是怎么回事

上面提到了密西西比泡沫发生在法国,由离奇的投资狂潮而引发了股价的暴涨暴跌及其混乱局面。具体数据是,密西西比公司的股票价格从1719年5月开始连续上涨13个月,从500里弗尔一直涨到1万多里弗尔,涨幅超过20倍;然后就又从1720年5月开始下跌,连续下跌13个月,跌幅高达95%。

这家名叫密西西比的公司,是18世纪法国的一家国有企业,主要在当时还隶属于法国的北美洲密西西比河流域从事贸易和开发等商业活动。公司先后以其雄厚的财力成立了法兰西东印度公司和法兰西银行。

成立密西西比公司的最初设想是,政府通过发行纸币来换成股票、稀释财富、弥补财政亏空。在前台唱戏的是主人公、货币理论大师约翰·劳,舞台是皇家银行法兰西银行,幕后支持者是法国摄政王,演绎的脚本是联合贸易和金融两条战线。容易看出,其本质具有浓厚的政府背景。

其实呢,在弥补国库亏空方面,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可谓高瞻远瞩。早在1673年,他就颁布了全球最早的公司法“商事条例”,通过制定法律来规范过去自由贸易时代的一些商业惯例,并且首创了“核准主义”,也就是公司成立除了应当符合规定的法律条文之外,还需要经过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审批。所有这些都表明,当时法国的公司制度已经比较成熟。

话说当时法国有一位货币理论怪才名叫约翰·劳,他认为,如果把金银本位制改成纸币本位制,也就是说发行纸币从此不用以金银等贵金属为基础了,而是依据政府有多少家当(税收和不动产),会显得更灵活。这一观点受到法国摄政王奥莱昂的重视。因为当时的法国政府债台高筑,正找不到填补财政窟窿的办法呢,于是他重用约翰·劳,让他通过银行来发行纸币、统管税收,说穿了就是通过发行纸币来拯救法国经济、解决财政困难。

1716年5月,约翰·劳经过法国政府批准,创办了一家可以发行纸币的私人银行。不愧为是货币理论家,他开办的这家银行经营得很不错,币值相当稳定,至少表面上看是这样;而与之相比,当时的金银贵金属却因为政府乱加干涉而不断贬值,所以这家私人银行在当时的信誉很不错,渐渐地就垄断了烟草销售,并且还拥有铸造金币、银币的权力,最终在1718年12月被改组为皇家银行。

这样的垄断企业如果还经营得不好几乎没有可能。1717年,约翰·劳利用各种贸易特权创办了一家名叫密西西比的公司。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因为当时到处流传说密西西比河及其河西岸路易斯安那州的地下有金银矿藏,叫这个名字就是希望公司的生意能够遍布密西西比河流域,取“生意兴隆通四海”之意。该公司的股票可以用国库券按照面值来购买,而当时面值500里弗尔的国库券市场上只能兑换到160里弗尔硬币,这就意味着买到该股票立即就升值2倍,投机狂潮出现了。

到1719年时,密西西比公司已经获得了在东印度群岛、中国、南太平洋诸岛等的垄断性贸易特权。任何事情只要一沾上垄断,就必然会利润滚滚。密西西比公司也是这样,效益太好了,于是公司又增发5万份股票,并且承诺每张500镑的股票每年的红利为200里弗尔。要知道,当时国债券的实际价值已经跌到面值的五分之一了,所以相比之下,这样的股票认购简直是暴利。据估计,当时申请购买新股的人至少有30万。

在这样的气氛下,约翰·劳觉得时机到了,准备挺身而出为解决法国政府的债务负担赌一把。他首先向股民阐述公司辉煌的发展前景,然后于1719年9月12日、9月28日、10月2日分别发行10万股股票,每股5000里弗尔,用来偿还15亿里弗尔(相当于6000万英镑)的国债。

这样的股票发行规模是空前的,但发行依然十分顺利。这是因为,一方面该公司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政府背景,另一方面是该公司的上级银行自己就可以直接发行货币,来钱多块!这样的想象空间让股票价格涨了又涨,最夸张的是,半年内股价就整整上涨了35倍!以至于它不得不多次搬迁股票交易场所,以便能容纳更多的股民投入交易。

这时候,不用说国债亏空问题解决了,就连原来偿还国债的纸币也又重新回到股市中去了。无奈之下,皇家银行在过去已经发行2.4亿里弗尔纸币的基础上又发行了同等规模的纸币,以满足股票交易的需求。

直到1720年初的一天,事情才发生了重要转折。

那天,法国亲王要求按照他报出的价格购买刚刚上市的密西西比公司的股票,结果遭到了约翰·劳拒绝。气愤之余,亲王派了三辆马车拉着自己的纸币到该银行要求兑换成硬币,而听到该消息的其他股民中的精明人士从中得到启发,隐隐觉得这其中可能意味着什么,因为任何纸币都不及硬币来得可靠(再怎么说,纸币也只是一种符号,而在当时的硬币中才能找到真实的金银成分),于是也开始纷纷兑换硬币,甚至运到国外去。

这样一来,流通中的硬币就严重缺货,以至于政府还颁发了任何人拥有的硬币都不能超过500里弗尔、否则政府有权予以没收并加以重罚的规定;同时,明令禁止收购金银首饰、器皿、珍贵宝石等。

正所谓“买涨不买跌”。在过去股价暴涨时,人人都想参与其中;而现在市场到了这个地步,人人都感到风险就在自己的身旁,从而直接引发了密西西比公司股票价格的暴跌,再也没有人敢相信那个地方蕴藏着巨大财富的神话故事了。

当然,政府是决不愿意看到这一幕的,所以,采取种种办法来挽救股市。为了重塑市场信心,政府甚至实行强制征兵计划,大量征用流浪汉排着队伍浩浩****地从港口运往美洲,假装到那里的金矿去挖掘宝藏。而实际上呢,其中三分之二的人根本没有上船就被疏散到了全国各地,重新出现在巴黎街头。可想而知,这样的骗人把戏又能玩多久呢?

与此同时,为了能够维持当时每股9000里弗尔的价格,约翰·劳分别于1720年3月25日、4月5日、5月1日,发行3亿、3.9亿、4.38亿里弗尔的纸币来挽救市场,结果导致仅仅一个多月内纸币的流通量就增加了1倍多,达到26亿。局面终于变得不可收拾了。最终,国务会议不得不宣布股票贬值,决定让纸币贬值50%,同时银行也停止兑付硬币。

就这样,半年内股价就跌到1720年9月的2000里弗尔,并且又经过一年在1721年9月跌到500里弗尔,彻底宣告密西西比泡沫的破灭。

杜尔阁改革又是怎么回事

安·罗伯特·雅克·杜尔阁是法国的一位政治家、重农主义理论家,但他直到1761年出任州长时,有幸认识重农主义学派创始人弗朗斯瓦·魁奈,才对经济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于是,他一边研究经济学,一边在他所在的州进行改革实验,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并且在这时候,他结识了当时已经颇负盛名的英国经济学家大卫·休谟,以及后来的政治经济学大师亚当·斯密,彼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写下了代表作《关于财富的形成和分配的考察》,发表于1766年。

杜尔阁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取消徭役制,关闭手工业行会;开放麦禁,允许国内谷物自由贸易;纳税公平,特权者也一律要缴纳地产附加税;改革不合理的粮食税法、粮食运输规定、动物油专卖制度等。

不用说,推行这些改革是十分艰难的,因为它们严重侵犯到了封建贵族们的利益,所以遭到既得利益集团的坚决反对——结束对农民的强制性无偿劳动,纳税公平,贵族们痛恨之极;提倡择业自由、宗教信仰自由,神职人员不高兴了;削减政府开支、强调政府信用,以4%的低利率从荷兰借款,金融家们愤怒了;反对奢侈浪费、闲职和年金,国王身旁的大臣们牢骚满腹;开放谷物自由贸易、禁止行会特权,资本家们又当然要反对;改革一些不合理的旧规定,也都总会牵涉到其背后一些阶层实实在在的利益纠葛……

于是,这些人从四面八方汇成一股巨大的力量,纷纷向国王路易十六上谏,坚决要求罢免杜尔阁职务。就这样,1776年5月,杜尔阁的财政大臣职务被解除,同时也意味着短命的杜尔阁改革到此画上句号。

杜尔阁的代表作《关于财富的形成和分配的考察》,是以一问一答形式写成的。在当时欧洲人的心目中,中国是一个政治开明的理想国度(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清朝乾隆年间),所以杜尔阁希望两位即将回国的中国留学生,回到中国以后依然能不断地为法国朋友提供有关中国改革的讯息。为此,他专门挽留两位留学生在法国多呆一些时日,向他们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最终形成了这部书稿。全书虽然没有分章节,但从内在结构看可以分为五篇,分别是:分工和交换;农业劳动是财富的唯一源泉;产权分配与阶级划分;交换、价值与货币;资本及其用途,利润、地租、利息。

杜尔阁改革体现了重农主义的一个主要特征,那就是尊重自然规律。

他最大的贡献在于,第一次准确表达了收益递减规律,把“均衡”的物理学概念运用到了经济学中,并一直延用到现在。并且,他第一个研究了“利润”是怎么形成的,认为利润出自纯产品的收入,只有农业劳动才是唯一典型的生产劳动(这一观点从今天的眼光来看当然是站不住脚的),土地是一切财富首要的、唯一的来源;认为工资高低是由劳资双方共同协商的结果,最低工资标准应当能满足劳动者维持生活所需最低限度生活资料的消费水平;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