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至1933年间,美国发生了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
怎么个严重法?资料表明,1929年夏天美国还是一片歌舞升平,夏季短短的三个月内,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股票价格从268美元涨到391美元,美国钢铁公司的股价从165美元涨到258美元,所以1929年9月美国财政部长拍胸脯保证“这一繁荣景象还将继续下去”;可是谁也没想到,1929年10月24日(史称“黑色星期四”)股市就突然发生暴跌,准确地说是市场崩盘了。行情下跌之快,连股票行情自动显示器都反应不过来。当天蒸发的股票市值高达5000多亿美元,有11名股票操盘手自杀。
从此,美国经济陷入长达4年的经济危机泥淖,工业生产一下子就退回到1913年的水平;农产品价格下跌到原来的1/3,农民的货币收入减少到2/5,以至于资本家纷纷把牛奶倒入大海,当众焚毁粮食和棉花,因为根本卖不出去;进出口贸易量减少到原来的3/5,进出口贸易总额下降到原来的3/10;全国破产倒闭的企业数量超过13万家,失业人数超过1700万,失业率超过1/4;全国破产倒闭的银行超过1万家,占总数的一半。
在这样的背景下,富兰克林·罗斯福于1933年出任美国总统后,面对经济危机及其背后尖锐的阶级矛盾,大刀阔斧地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所以才有“新政”一说),大大缓解了经济危机,并喝令经济危机到此止步。
※主要历史回顾※
罗斯福新政的核心是三个R,即救济(Relief)、复兴(Recovery)、改革(Reform),因此也有人称之为“三R新政”。
罗斯福新政通过颁布一系列法令来体现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和间接干预,大大缓解了经济危机所带来的社会、经济矛盾;可是,它没有也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用这样的要求来苛求它是没有道理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罗斯福新政宣告结束。但那时留下的一些制度和机构有的至今仍然在发挥作用,如社会安全保障基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美国联邦住房管理局、田纳西河谷管理局等,就是罗斯福新政的遗产。
罗斯福新政分为两个不同时期
罗斯福新政可以分为前后两个不同的时期,以1935年为界,即前期从1933年至1935年,后期从1935年至1939年。
前期的序幕是为期100天的美国第73届国会特别会议,从1933年3月9日一直开到6月16日。会上通过了一系列“反危机”法令,其中就包括罗斯福新政的两大支柱政策“国家产业复兴法”和“农业调整法”。
总体来看,罗斯福新政的前期主要是要解决金融问题和救济失业人员,所以采取的措施主要是一些应急的硬措施,注重解决“当前”问题。后期主要是注重解决“长远”问题,重点放在在前期基础上制定社会保险法案、全国劳工关系法案、公用事业法案等,以立法形式来巩固新政成果。
罗斯福新政前后两期的分界线放在1935年,主要与当时反对和支持罗斯福新政的斗争开始激化有关。最初是因为前面所述的两个法令“国家产业复兴法”和“农业调整法”先后被美国最高法院宣布违宪而遭废止,所以,罗斯福政府不得不通过一些替代性法令和其他新的法令来继续推行新政,这个过程一直延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的1939年。
罗斯福新政包括哪些内容
这里重点来看看罗斯福新政都有哪些主要内容。归纳起来如下:
财政信贷和货币政策
经济危机与财政、信贷、货币政策密切相关,所以,罗斯福政府首先从这里推出新政来防备金融信贷体系崩溃、稳定货币制度是很好理解的。
这项政策的主要内容和措施有:
1.清理银行、存款保险
这主要是,1933年3月5日命令全国银行“休假”4天,用以遏制因为挤兑而出现的银行倒闭风潮;然后在3月9日就颁布“紧急银行救济法”,再次延长银行缓付存款的期限;规定银行必须取得营业执照,由国家财政部负责银行复业的审批,主要是想趁机淘汰掉一部分没有偿还能力的坡脚银行;1934年又公布了“银行存款保险法”,建立联邦银行存款保险公司,由政府对5千美元(后来提高到1万美元)以下的存款实行保险,重新树立客户对银行的信任;1935年8月公布了新的“银行法”,进一步加强中央银行对会员银行的管理和监督。
2.控制股票发行
这主要是,1933年5月27日通过了“联邦证券法”,加强了对新股发行的管理;6月16日批准了“格拉斯-史蒂格尔银行条例”,划分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以便更好地抑制银行利用客户存款从事证券投机活动。
3.给金融业发放贷款
这主要是,通过前任总统任内设立的复兴金融公司,授权它去购买银行的优先股,用这种方式给银行提供流动资金;同时,对私人银行发放大量的贷款,帮助整个银行业走出困境。
4.货币贬值
这主要是,通过颁布“农业调整法”的混合修正案,授权总统实行通货膨胀;1934年1月宣布美元贬值40.94%,也就是把每盎司黄金的法定价格提高到35美元。
5.黄金国有和收购白银
这主要是,按照高出市场价的价格大量收购白银,增加白银在全国货币储备中的比重;在1933年4月颁布命令禁止囤积黄金和黄金券,禁止黄金出口,停止美元兑换黄金,这实际上意味着美国已经放弃了金本位制;6月5日又通过废除黄金联合决议,进一步取消在所有债务中使用黄金支付的条文,各种债券都可以用纸币来支付,其本质是向别国推销商品、转嫁经济危机负担。
调节工业与劳资关系的政策
主要内容和措施有:
1.强制卡特尔化
所谓卡特尔,是指由一系列生产类似产品的独立企业所构成的组织,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便于控制产品价格和产量,搞市场垄断。
按照美国法律,卡特尔是非法的,可是在极其严重的经济危机面前,罗斯福政府“病急用猛药”,反其道而行之,强制企业实行卡特尔化,通过这种方式来消除生产过剩;同时,对工人阶级则答应他们一些应有的基本权利,目的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
2.新建国家复兴署
这主要是,在1933年6月颁布“国家产业复兴法”,由新建的国家复兴署负责具体执行。该法规定,各行各业在生产规模、价格水平、信贷条件、销售定额、雇佣工人条件等方面要进行公平竞争;符合该法的企业,产品上可以贴上一种蓝鹰标志,这样就可以免遭根据反托拉斯法的起诉了。
随后,各行各业又根据“国家产业复兴法”一共制定出了700多个补充细则,如规定工人有权组织并参加工会,派工会代表与厂方签订集体合同;雇主必须遵守劳动法规,即每周最长工作时间从原来的每周55小时调整为不超过40小时、最低周工资从原来的0.6美元提高到不低于12美元,不得雇佣16周岁以下童工;等等。
3.颁布替代性法令
这主要是,在1935年5月美国最高法院判决“国家产业复兴法”违反宪法,随之撤销了国家复兴署之后,罗斯福政府不得不陆续出台一些替代性法令,来保持过去某些政策的连续性。在这些替代性法令中,主要有1935年7月批准的“瓦格纳-康纳利劳工关系法”,目的是要确保工会代表与资方集体谈判的权利;同年8月通过的“格菲-斯奈德烟煤稳价法”;1938年6月通过的“公平劳动标准法”,规定每周最长工作时间从原来的55小时缩短为40小时等等,目的是要大大缓解阶级矛盾。
农业政策
主要内容和措施有:
1.调节农业生产
这主要是,在1933年5月颁布了“农业调整法”,新建了农业调整署,政府通过进行奖励和发放津贴来减少耕种面积、降低农产品产量,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农场主收入,在缓和农民斗争的同时试图摆脱农业危机。当时被政府纳入调整范围的主要是七种基本农产品,即小麦、玉米、大米、棉花、烟草、牛奶、猪肉;1934年又扩大到所有主要农产品,如裸麦、亚麻、肉类、奶牛、糖类等。具体措施是,政府分别与农场主签订缩减耕地面积合同,停耕的这部分土地由政府支付租金,由于停耕所减少的这部分产量由政府发放货币补偿;如果农场主拒绝签订这样的合同,那就不但拿不到租金和补偿,而且还得不到政府的其他帮助以及贷款。
顺便一提的是,当时美国有几千万人在饿肚子,所以政府这时候投入巨款收购这些农副产品后加以销毁实在难以让人接受,这也是1936年1月美国最高法院判决“农业调整法”违宪的主要理由。
所以无奈之下,罗斯福政府又只好在1938年2月颁布新的“农业调整法”,主要是增加了这样一条规定,就是要求以1909至1914年工农产品的比价为基准确定主要农产品的平均价格和平均产量,如果农产品的市场价格达到或超过这一平均价格,农场主就可以出售农产品。否则,与政府签订过合同的农场主这时候可以选择两种办法:一是出售农产品,由此出现的差价损失由政府弥补;二是不出售农产品,但可以用这些农产品作抵押向政府申请农业贷款。这实际上是把在丰收年收购农产品销毁、在歉收年抛售农产品调节市场的主动权掌握到了政府手里。
2.整理农村信贷和债务
这主要是颁布了两个法令,即“农业调整法”和“农场贷款法”。在“农业调整法”中联邦土地银行共发行20亿美元的公债,来缓解农场主的贷款难问题,并且利率十分优惠,只有4.5%;1933年6月又根据“农场贷款法”设立了农场贷款署,把各种农业信贷机构全都合并到这里面,这就大大扩展了农业信贷的业务和规模。
城市政策及其他
主要内容和措施有:
1.住宅贷款政策
这主要是,针对城市小资产阶级的困境,罗斯福政府在公布“银行存款保险法”之前,就于1933年批准了“房产主再放款法”,成立房产主贷款公司,发放贷款给城市的小资产阶级,帮助他们赎回抵押在外的房屋。接下来又在1934年颁布“房产主贷款法”和“国家住宅法”等,给他们提供小额装修贷款,让低收入市民能够住上经济适用房。
2.失业救济政策
这主要是,罗斯福政府成立了联邦紧急救济署,共投入30亿美元协助各州和地方政府救济失业者;先后成立民间资源保护队、土木工程管理局、工程进度管理署等机构,兴办各种公共工程33亿美元,在大型工程中推行以工代赈办法,安置了数百万失业人员;1933年5月又建立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修建梯级水坝和电站,植树造林,用廉价的水力发电来灌溉农田。
这种失业救济的主要特征是以工代赈。以其中的“民间资源保护队”为例,它就专门吸收18到25岁的青年失业人员从事植树造林、防治水患、水土保持、道路建筑、开辟森林防火线、设置森林了望塔等工种,第一批就招募了25万人(最终人数超过200万),分布在全国的1500个工地。每人每期工作9个月,工资中大部分都拿出来赡养家庭,这样就极大地提高了救济面,也增强了社会购买力。
3.社会保障政策
这主要是,在1935年8月颁布了“社会保障法”,规定雇主和员工都要按照工人工资的1%(1949年起调至为3%)为员工缴纳养老金;政府按照雇主支出的工资额收取失业保险金;同时要求各州政府拨出专款用于救济穷人、残疾人和孤儿等弱势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