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和起因(1 / 1)

本节所述的新的科技革命仅仅是指全球历史上三大科技革命中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因为还在进行中,所以在前面冠之以“新”的定语,以示区别。为了便于叙述,这里以第三次科技革命相称。

第三次科技革命出现的时间,大体上有两种说法:一是认为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20世纪70年代初达到**,然后就转入一个新的阶段。二是认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生在20世纪40至60年代,70年代后开始的那场科技革命是第四次科技革命。本书这里采信前者,即认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目前仍然在进行中。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方面,各国对高科技刮目相看,有着迫切的内在需求,积极要求推动科技进步,这是与前两次科技革命所不同的地方;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已经开始推行福利制度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并且当时科学认识上出现了一系列重大突破,所以无论是从物质还是技术方面都具备这样的能力。也就是说,这时候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可谓水到渠成。

※主要历史回顾※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标志,是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计算机技术、新材料等的发现、发明和应用。这些材料的应用,大大缩短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从而使得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并且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也正因如此,才有后来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新论点。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怎样发起的

第三次科技革命最早发源于美国,这是客观必然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一是从客观上看,美国当时最具备发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条件。

这些条件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是物质条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物质基础最雄厚,国内市场巨大,自然资源又极其丰富,所以最有利于实现规模化生产。

其次是技术条件。这时候美国已经开始形成实用主义哲学,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又从欧洲涌进了一大批一流的科学家如爱因斯坦等,自然就便于把科学和技术相结合了。与此同时,美国的实验室技术也非常先进,并且是以军民结合、理工结合为特色的,更切合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军品带动民品的特点。在生产条件方面,美国无论是电力技术还是航空技术都领先于其他各国,科研体制多元化,这非常有助于促进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其次是制度条件。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宪政国家,政府有着严格的行政范围,不能超越宪法行事,宪法能够确保所有公民的基本权利。而放眼全球,也只有有效运转的宪政制度才能释放全体公民的创新能力,形成人才辈出的制度环境。

最后是文化条件。美国国民来自全球各国,融合了全球许多民族的文化传统,不同的文化碰撞最容易激发出发明创造的火花来。

二是从主观上看,美国政府当时高度重视科技研发和科技人才,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推动科技事业的发展,民族精神蓬勃向上,热潮涌动。

客观上具备条件,主观上积极推动,第三次科技革命最先在美国展开就实在是很好理解的,甚至可以说是必然的。

第三次科技革命为什么这时候发起

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时,有其一定的必然性。甚至可以说,正是因为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才直接催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并且持续时间是那么长,直到现在依然方兴未艾。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发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许多学科知识和技术,虽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和平时期就已经孕育而成了,可是如果没有战争和军事需求的推动,就不会这么快地降临人间。换句话说就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催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道理很简单,因为这时候各国都意识到,现代战争再也不是过去那样的人海战术了,得提高科技含量才是。

二是科技本身也是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因素之一,或者说它是把第二次世界大战当成了自己的试验场。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许多新的科技运用,这些科学技术无不成了新的战争工具;与此同时,战争又在推动着各国不断研发新的科学技术,这两者之间实在是一种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三是美国不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夺得了最多的科技人才,并且还带动起了本国人才的培养,从中获益颇丰。与此同时,美国当然也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更加察觉到了科技、人才、战争与国家命运之间的紧密联系,所以下定决心要从科技革命中闯出一条新的道路来,以科技提高国家实力以及自己在国际上的地位。结果,当然是真的如愿以偿了。

军事技术是最先突破口

第三次科技革命最早的突破口是军事技术的提高,这样做的理由最冠冕堂皇,也最有紧迫感,更容易赢得同仇敌忾。

例如,空间技术的利用和发展就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一大成果。

最早是1957年前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打响了空间技术发展的第一炮,这就极大地刺激了美国,于是美国也在1958年发射了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紧接着,前苏联又在1959年发射一颗月球二号卫星;等美国人还没有反应过来时,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又在1961年乘坐飞船率先进入了太空。这时候的美国当然只能不甘落后了,于是制定了大规模的登月科研计划,终于在1969年实现了人类登月的梦想。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两国由军备竞赛展开的空间活动更是从近地空间为主飞出了太阳系。例如,1981年美国第一次试飞成功了可以多次使用的航天器哥伦比亚航天飞机,并且在两天后安全降落,它兼有火箭、飞船、飞机三种特长,实现了宇航事业的重大突破。在这之后,我国的宇航空间技术也有迅速发展,成为世界宇航大国。

再用原子能的利用和发展为例。

首先是1945年美国率先试制成功原子弹,接着是1949年前苏联试爆原子弹成功。紧接着,美国又在1952年试制成功了氢弹,并且带动1953至1964年间英国、法国、中国等也纷纷加入并成功地试制出了核武器。

在原子能技术首先运用于军事领域的同时,和平利用原子能也获得巨大发展。首先是前苏联于1954年建成全球第一个原子能核电站、1957年下水了第一艘核动力破冰船,到1977年时全球已有22个国家拥有229座核电站反应堆了。据国际原子能机构公布的数据,2011年1月时全球正在运行的核电机组共有442个,核电站发电量约占全球发电总量的16%,另外有65个核电机组正在建设中。据预测,2030年时全球运行的核电站将可能在现有基础上再增加300座。

第三次科技革命已经取得哪些成果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标志是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在这其中还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的运用。

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目前还在进行中,所以最终能取得哪些成果还不能盖棺定论,但从已经取得的成就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具体表现为: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在不断加快;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生活结构,尤其是在人类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变革最大。

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

全球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以至于现在已成一体化;国家资本主义和科技竞争得到强化,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当然,这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也并非一无是处,应该说既是压力也是机遇,能够促使发展中国家加快科技创新步伐,知耻而后勇、急起直追)。

第三次科技革命后的西方国家经济结构变化呈现出新动向。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尤其是其中的农业比重逐步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二是工业结构中劳动和资本密集型工业如钢铁、采矿、纺织等传统工业所占比重逐步下降,或者停滞不前;技术密集型如计算机、原子能、半导体、物联网、人工合成材料等新兴工业迅速崛起,企业内部以脑力劳动为主的白领员工人数开始超过以体力劳动为主的蓝领员工。

科学与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

上述成就使得科学探索领域不断得到拓展,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又加快了科学、技术和产业的结合。

可以肯定地说,第三次科技革命已经使得科技进步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整个经济增长的源泉。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国家的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速度还只有1.7%,可是到了1950至1972年间就迅速增长到6.1%。1953至1973年这20年间的全球工业总产量相当于之前一个半世纪的工业总产量之和!

如果具体分析其增长因素会发现,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中,科技进步导致工业总产量提高的因素一开始还只占5%至10%,20世纪70年代就增加到60%,80年代更是上升到80%。以前苏联为例,20世纪60年代前前苏联的工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各因素中科学技术还只占40%,而到70年代时就已经迅速上升到了67%。[1]

科学技术在各领域相互渗透

一方面,科学学科越来越多、越分越细,研究领域也越来越深;另一方面,细分了的科学学科之间的联系相互渗透,也更为密切。这就意味着科学研究正在朝综合性方向发展,并且突破了军用和民用之间的界限——军事技术率先突破然后带动民用技术,已经成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要特征。

举个例子来说吧,目前我们每天使用的电脑、网络等,最初就都是用于军事方面的——第一台计算机的发明是用来计算弹道导弹的;电脑网络的发明,最初也是为了能够用于把若干个军事指挥点相互连通起来,以免唯一的军事指挥中心遭到核武器摧毁后,军事指挥处于瘫痪状态。

可是不用说,虽然电脑和网络今天依然在军事上得到广泛运用,但应用更广的无疑是日常生活。

[1]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P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