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1 / 1)

每个人都有七情六欲,中小学生也不例外。“爱情”、“爱情”,除了“爱”还可以有“情”。现在的问题是,发生在中小学生尤其是异性同学中的“情”,究竟有多少“爱”的成分,家长和孩子的观点不尽相同。正因如此,才会产生一系列关于早恋的争论。

某地对中学生生活态度所作的一项问卷调查表明,有61%的中学生认可早恋,认为“应该”或“无所谓”。这表明,家长眼里的这一敏感问题,在孩子眼里并不是多大的“问题”。

发生在中学生中的早恋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4个方面:

漫山遍野,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早恋在过去简直是洪水猛兽,可是现在,在部分中学生中已经有了很高比率。学习成绩差、家庭不健全的孩子,心理压力大,升学希望小,有的甚至破罐子破摔,容易发生早恋;学习成绩好、爱好广泛的孩子,也会因为多才多艺、有威信、有号召力、有更多机会接触异性,而受异性同学的关注和追求。

朦胧性、单纯性、多变性,是早恋的主要特征。不要说这些孩子在早恋,其实他们对两性之间的爱慕似懂非懂,有的感受最多的是,和对方在一起能身心愉快。有的甚至在和同学攀比,别人有异性朋友了,自己也该有。

随着身体的成熟、年龄的增长,理想、志趣、性格等各方面的变化,他们的“爱情”也在瞬息万变。有时仅仅是一次调座位、换班级、放假、毕业,“爱情”就会飘然而去。

许多家长一听到早恋就如临大敌。其实,早恋是孩子正常心理活动的一种表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用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早恋有早恋的发展规律。你想快刀斩乱麻,效果往往并不好。

2001年6月,北京市钟楼北桥护城河的桥下,10多个桥墩上写满了“爱”的自白,有的指名道姓地连写三遍“×××,我爱你!”更有大段大段的山盟海誓,引得许多成年人前来参观。

周围的居民反映说,这些都是附近中学生写的。直到晚上9点半时,还有一对对中学生模样的少男少女,在地下通道的墙根边搂搂抱抱,忘乎所以地沉浸在“爱”河里。除此以外,电影院、地铁、公园里的一对对中学生,或隐蔽,或公开,两情绵绵的身影随处可见。

时代不同了。虽然早恋无论发生在哪个孩子、哪个家庭、哪个学校,都不“光彩”;也无论家长封建传统,还是出于社会责任感,要想消灭这些现象都已经不大可能。

成都市某职中高一女生婷婷(化名),平时是个乖乖女,可是2000年国庆期间却整天往外跑,一连几天不回家。急得几天没睡好觉的父母语重心长地问:“婷婷,你是不是有事瞒着我们,是不是找男朋友了?”15岁的她迟疑了一下说:“我是耍了一个男朋友。我已经快16岁了,我有这个权利!”随后告诉父母,男朋友18岁,正在发廊学理发。和他在一起,自己觉得很幸福。

父母说,“婷婷,你还是学生,应该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可女儿根本听不进去,她赌气说,“你们最好不要干涉我的事。前两天我就住在他家,怎么着?如果你们反对,我就把你们对我的监护权转给我男朋友的妈妈。”第二天,婷婷真的写了一份脱离父女关系的书面申请,准备提交法院。

这种做法虽然得不到法律支持,可是却令父母感到伤心。

另一位女孩李莉(化名),小学5年级时就有了“初恋”。男孩是同班同学,个子很矮,可是特别勇敢,连老师都怕他。由于朝夕相处,李莉对他非常了解,知道他虽然凶,可是与大街上的那些小流氓有本质区别。李莉家庭条件很好,书包里的零用钱经常有几千元。为了有安全感,她每天都和他一起上学放学,连老师也不敢严厉批评她,否则这一堂课就一定上不安稳,一定会有他的弟兄们起哄。

上初中时,由于成绩好,上课时经常有同学向李莉请教,课堂上闹烘烘的。老师批评她和另一个男生两人讲话最多,“男男女女嘻嘻哈哈的,不像话。”为了不让他们说话,就让他们坐到第一排,让全班同学监督他们。没想到,这样一来反而促使他们成为班上公开的情人,出双入对。后来,他的父母让他转学,两人关系告一段落。

初二暑假时,母亲给李莉报了一个电脑绘画班。在这里,她接受一位外校同学的追求,从此“有了最要好的男友,陷入了真正的恋爱中”。由于两个人的电脑课都学得很好,所以,虽然双方公开在一起交谈,双方父母居然没有发现他们在早恋,还以为他们在谈学习呢。为了方便联系,他送给她一部手机;她则把自己最知心的话向他诉说,原因就在于他能守口如瓶,而那些同性则做不到。就这样,这种关系一直保持到初中毕业。她感到很满足。

现在,16岁的李莉读高一了,她有了第4个男朋友,“地球人”都知道。由于她学习成绩在全班处于中上游,老师也不好说什么,只是劝她要“注意影响”。

就早恋来说,李莉可谓经验非常丰富了,可是她仍然在不断反思自己:“我是不是一个**的女孩呢?”思考的结果是,不是,完全不是,相反,自己是一个非常纯洁的女孩,因为“我从来没有跟社会上的人鬼混过。我的男朋友都是同班同学,我对他们是真心的,彼此之间也没有发生过什么‘过分的事’,至多是拥抱和接吻。我知道班上一些同学认为我是个疯疯癫癫的女孩,可是没办法,爱情来了挡也挡不住的,这样的爱情没什么不好。”

不管怎么说,李莉的观点代表了相当一部分早恋者的说法,看起来并不像家长和老师想象的那么可怕。

软硬兼施,家长和老师束手无策

早恋现象的出现,让家长和老师在担惊受怕的同时束手无策。

现在的孩子自尊心强,话说轻了怕没用,说重了又怕出事。对于独生子女家庭来说,孩子就是家族的唯一希望,一旦出事,“最惨”的是家长——有些早恋的孩子为了反对父母干涉,正是这样威吓家长的!这些“小精灵”,可谓捏住了父母的软处。

北京有一位母亲,面对早恋的女儿不是如何是好。在经过两年的担惊受怕之后,她不得不把女儿送去新西兰留学。

女儿在上小学、初中时,读的都是重点学校。由于中考没考好,只考上一所普通高中。这所中学的校风不好,早恋现象很普遍。

女儿上高二时,一天回家后义愤填膺地告诉母亲,一位老师在课堂上打了一个男生,要母亲去教育局投诉,说着说着就哭起来。母亲感到奇怪:“打的又不是你,这关你什么事呢?”

从此,母亲就多了一个心眼,悄悄观察女儿。她发现,女儿每天上学和放学,都有一个男孩骑着自行车接送,于是恍然大悟:原来这位被打的男生,就是“护花使者”!

母亲对此一筹莫展,不知如何是好。幸好,这段早恋没过多久就完了。这位男孩和另一名女生好上了,对女儿不理不睬,女儿为此很伤心,总是一个人不吃不喝、不言不语地在那里发呆!

为了把女儿从痛苦中拔出来,母亲半开玩笑半劝慰她说,“你在感情上接受不了这个现实,主要是因为他甩了你。这有什么呀,你完全可以找一个比他更出色的男孩,气气他。”

女儿恍然大悟,真的照母亲说的去做,几天后就有了一位新的“护花使者”。女儿不但不避嫌,而且还得意地告诉母亲说,这个男孩是全年级最帅的,“哼,我总算报复他了!”

母亲一听糟了,事情弄假成真,怎么办?只好寄希望于他们再自生自灭。因为她觉得,现在的中学生肤浅得很,只要不影响学习,在一起玩一玩也没有多大关系,他们离谈婚论嫁还有十万八千里呢。直到有一天,她发现女儿开始骗她,才发现事情不妙。

一天晚饭后,女儿在厨房洗碗,书包里的BP机突然响起来,母亲过去偷偷一看,上面有一条“我在你家楼下等你。××”的留言,才知道女儿不但有了BP机,还有了秘密。自知偷看理亏,母亲想问又不敢问,只好等女儿主动告诉她。

女儿借口找同班一位女生对答案,下楼了。母亲在窗前偷看,楼下接他的分明是一位男孩,两人搂着胳膊说笑着离开了。夜里很晚才回来,也一直没提BP机和那男孩的事。母亲感到一阵失落。

高二下半学期,学校根据考试成绩分班,女儿的成绩不错,被分在A班,可她却主动要求去B班,老师不同意,她就大哭大闹。很快,她的成绩排名就从B班第5名跌落到20多名。

国庆节学校排练节目时,女儿和那名男孩分别说谎,在外面一夜未归。母亲得知真相后一筹莫展,再三考虑之后,把前前后后的真相都告诉了对方父亲,要他阻止两人早恋。

女儿放学回家后,坐在**嚎啕大哭,一见母亲就声嘶力竭地叫嚷:“真没想到你会这样,你管我就行了,凭什么管他,你有什么权力骚扰人家!他妈妈心脏病都犯了,你担得了责任吗?”

母亲走近她想安慰几句,没想到她大喊一声,恶狠狠地盯着母亲说“别碰我!”那样子就像要吃人。

原来,那名男孩回家后,被父亲痛打了一顿,他的母亲气得生病住院了。高压之下,男孩对她说,“咱们这事就算了吧。”女儿一听犹如五雷轰顶,眼前一片漆黑,茫然地在大街上走,一边走一边哭,差一点被汽车撞倒。警察发现后,就悄悄跟在她后面,尾随她回了家,把情况通报了她家长。

早恋影响到了两人学习。男孩因为学习成绩下降,学校要求他留级。女儿一听,也找到老师要求留级。男孩则表示,如果他留级,就离家出走。女儿一听也表示,如果他离家出走,她会一同奉陪。

在这样的情况下,母亲觉得女儿在国内呆不下去了,最好去新西兰留学。可是女儿坚决不肯,否则也要把男孩弄出去。到最后,听说男孩已准备去马来西亚留学,她才同意去新西兰。

飞机即将起飞时,那男孩也来了。女儿扑到男孩身上,旁若无人地拥抱着,两人都是泪汪汪的,给人以一种生死离别的震撼。

看到此情此景,这位母亲顿时感到,即使远隔重洋,也无法割断他们这份情愫。她不明白,她有什么做错了吗?

确实,家长在孩子早恋的问题上左右为难,通常以失败告终。

四川省乐至县一位17岁的少年,就因为早恋多次遭父亲毒打,父亲说,如果你不断绝来往,这个家就是弟弟一个人的,没你的份,为此,他将13岁的亲弟弟勒死,以此报复无情的父母,此后被判有期徒刑15年。

情感朦胧,早恋与躁动难分难解

早恋的特征之一,就是与青春期躁动很难分辨,这是家长和孩子争议最大的地方。家长说这是早恋,所以要干涉;孩子说这不是早恋,而是躁动,很正常,这样双方矛盾就来了。

所谓青春期躁动,是指对异性亲近、向往、眷恋等求异心理,这是青春期性心理开始的正常表现。

严格地说,青春期躁动不能称为早恋。因为异性相吸和其他自然规律一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任何人(当然也包括家长和老师)要对此横加干涉,注定难以取得应有效果。相反,青春期的这种求异心理还应该予以满足,否则会导致心理发育障碍,迫使孩子从不正常渠道去寻求满足,以至于出现各种异常心理和异常行为。

正确做法是,当家长和老师在少男少女出现爱慕、眷恋异性的求异心理时,不要大惊小怪,更不能因为孩子和某个异性多说了几次话、在一起多玩了几次就大加斥责,甚至威胁他们如何如何。

调查表明,中学阶段没有求异心理的人是极少数。大多数人是暗恋、单恋,即通常所说的单相思。只有那些互相有好感、并且有机会点破窗户纸,希望从性心理上升为性实践的孩子,才会发展成早恋恋人。所以说,能够早恋的只是冰山一角,面广量大的是暗恋。家长如果要对孩子进行干涉,最大的可能就是让他们由公开而地下,很难断绝来往。

早恋的孩子自己也知道,早恋得不到社会、学校和家庭认可,所以总是偷偷摸摸的,压力、阻力、自身道德冲突都非常大,常常感到紧张、烦恼、痛苦,特别在意家长和老师的评价。

这时候如果家长随意干涉,不但会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学习成绩,而且会影响到他们的性情、性格、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这一点尤其对于少女来说影响更大。

遗憾的是,许多家长并不懂得这个道理,或者虽然懂,可就是做不到,从而在孩子的身心发育方面造成严重伤害。

一名15岁的女孩,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喜欢读诗写文章,将自己沉溺于漫无边际的幻想中。随着形体发生凹凸变化,性意识也开始从朦胧中被唤醒。尤其是书中**的情节,时时激起她对异性的渴望。

在一天放学回家的路上,她被一个流里流气的男孩截住。男孩纠缠着她,非要跟她交朋友,并且威胁她说,“如果不答应,没你的好日子过!”

女孩吓得魂不附体。就在这时,一位侠士从天而降,把那个流里流气的男孩吓得屁滚尿流。

这正是一曲现代版的“英雄救美”。女孩从惊吓中清醒过来,对侠士感激不已。可那位侠士一脸真诚地说,“没关系,都是同学,互相帮助是应该的。”女孩这才知道,对方是比自己高一届的同学。

当天晚上,女孩躺在**怎么也睡不着,一种从未体验过的情感噎在胸中。半夜时分,她索性坐起来,把这份情感全都写在纸上。第二天一早,她就在校门口等待那位侠士出现,然后情不自禁地跑过去,用颤抖的手把信塞到对方手里。毫无疑问,整个这一天她都头绪很乱,老师说什么她都没听见。

就这样,两人渐渐地“好”上了。后来,他们的这种交往受到打击,女孩从此对男女之情变得非常麻木。直到过了30岁,家人为她的婚姻问题着急万分的时候,她依然无动于衷。

美国科研人员发现,17岁以前便谈情说爱的少男少女,由于无法应付情绪困扰,尤其是在受到外界干涉的情况下,以后很容易患精神疾病。无论是单相思,还是有特定对象的早恋,或者没有特定对象的自我陶醉型迷恋,都有可能因为不懂得处理这种情感而导致日后出现忧郁症和酗酒型的精神病。其中,患忧郁症的女孩发病率比男孩要高出1/3;而患相思病的男孩,则更容易犯罪和酗酒。

鼓励竞争,居然有家长纵容早恋

部分孩子的早恋行为,与其家长的鼓励至少是眼睁眼闭有关。这些家长认为,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竞争社会,应当从小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恋爱方面也是如此。

在广州市某中学举行的一次课外活动中,一名男孩紧紧握住一名女孩的手,女孩涨红着脸,神态极不自然。

老师看到后,怀疑他们在早恋,于是上前了解。男孩神情自若地对老师说:“干嘛大惊小怪,这又不是什么大事。”

可老师觉得此事非同小可,立即打电话给双方家长。出人意料的是,男孩的母亲告诉老师说:“这事我们早知道,不是什么大事。如今的社会处处讲竞争,孩子现在不锻炼,将来要落后的。”

在另一所中学发生的失窃案中,每位孩子失窃的现金和财物都有几百元,而且包括手机。一了解才知道,原来这些都是家长给孩子的“武装”,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学会“上档次”的消费,不至于落后于潮流,被人看不起。这些家长认为,“现在是讲实力、讲竞争的时代,弱肉强食,教孩子‘孔融让梨’的时代过去了。”

广州市某小学有位女孩叫小晴(化名),学习成绩不好不坏。临近小学毕业时,她感到学习压力太重,很苦恼。她有一个很要好的女友,很喜欢和她在一起玩,可是家长和老师都说她是个坏女孩,不许她和她在一起。当她和其它好同学在一起时,老师又对那些好同学说,不要和小晴在一起,所以她非常孤独、寂寞,没有朋友、没有自由、没有快乐。

1998年小学毕业时,这位12岁的女孩恋上了刚刚毕业的16岁的中专生。

升入初中后,小晴的成绩一路下滑,父母、老师急得要死,怎么批评都没用。发展到后来,小晴干脆经常在男方家里过夜,家长更是没办法。如果说她几句,她就离家出走。读到初二上学期时,已经离家出走了四五次。

小晴如此胆大妄为,与男孩家长的纵容分不开。小晴的母亲曾经去男孩家里,希望对方家长能出面做工作,不要留宿女儿,以免影响她学习,女儿毕竟还是个初二学生。

可是男孩的父母不以为然。他们说,“我家儿子中专毕业,虽然现在没有工作,可是其他方面都不错,你女儿跟着他不会吃亏的。我们家能培养出中专生,就说明家庭教育水平还不差,你女儿在这里由我们教育,不是很好吗?”

小晴的母亲讲不过他们,便只好向派出所求助。在派出所的干预下,男孩写了一张保证书,保证不再让女孩在他家过夜。可是没想到,仅仅过去几天后,小晴就又突然离家出走,留下了这样一封信:“老公,不管有多困难,我永远爱着你,一生相伴,不离不弃……”

不难看出,事情发展到这一步,男孩家长的所谓竞争意识起了坏作用。他们居然不明白,竞争力是和自制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脱离了自制力的竞争,一定会出问题。

真不知道他们是不是借鉴了高俅的育儿观念?因为高衙内在恋爱方面大约是很有点“竞争”意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