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临时工到顶级商人,汪力成走的是一条创业之路。
事先没有多少人想到,2001年9月排列在《财富》杂志中文版“2001年中国商人”第一位的竟是浙江华立集团的董事长汪力成。从这位创业成功者的身上,我们应该学习他不断超越自己的足迹。
从小发明家到工厂技术员
30年前,在浙江一个小村里,有一位10来岁的孩子自己设计并装置了一台电子驱蚊器,然后他对父母说,当天晚上大家不许拉蚊帐睡觉。结果,第二天起来大家都被蚊子咬得一塌糊涂。
1976年,16岁的汪力成中学毕业后到一家丝厂当临时工,拉了1个月的砖头。后来被单位选中当上了技术员,但是,由于汪力成对电子更感兴趣,2年后考入了余杭仪表厂(华立集团的前身),同样成为厂里的一名技术员。从那时候起,汪力成和华立集团融为一体一直到现在。
临危受命,开发新产品
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后,汪力成一边上班一边上电视大学,很快学完了电子专业的大学课程。由于他对经济课程也很感兴趣,所以又学习了经济类课程。
1986年初,全国电表行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供过于求,余杭仪表厂生产的“华立”牌电表作为地方品牌销售当即下滑,产品积压严重,工厂陷入了半停产状态。
在这困难时刻,1987年春节后不久,一纸调令任命27岁的汪力成为余杭仪表厂厂长。这时候汪力成虽然已经有了将近10年工龄,可是由于一直是搞技术出身,所以对企业管理几乎一无所知。
怎么办?惟一的办法是不懂就学。
新官上任三把火。汪力成上台不久,就刻苦学习管理知识,并且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寻找与国有企业进行错位竞争的法宝。
汪力成经过多方联系得知,这时候国家有关部门正在寻找机会,试图让某一种为洗衣机配套的定时器全面国产化,以降低国产洗衣机的成本。汪力成得到这一消息后,立即组织相关技术人员进行攻关,3个月后终于建成了一条定时器生产线,制造出了完全符合国家标准的洗衣机定时器。
就这样,余杭仪表厂终于转危为安,面貌发生了根本改变。这时候的汪力成威信大增,尽管他才27岁。
重新战略定位,发展优势产业
在多元化经营的浪潮中,华立集团的投资也分散到了12个产业部门,许多都与主业无关,包括深圳房地产项目、食品饮料等等。结果可想而知。就在1995年初银行追收贷款、国家紧缩银根的时候,汪力成“自作聪明”,以为只要企业的产品畅销就不愁贷不到银行贷款。结果事与愿违,当时的银根紧缩是全国性的,根本没有回旋余地。
怎么办?汪力成在1996年1月的年度大会上检讨道:“与其伤十指不如断一指。我们必须紧缩战线,从一些危险性比较大的行业中退出投资。”就这样,通过对企业的发展战略重新定位,汪力成坚决将原来在12个行业的23家企业收缩为3个优势产业的4家公司,集中精力扩大并发展好华立的优势产业——电能表。
事实证明,汪力成这一长痛不如短痛的决策是英明的。两年以后,随着我国“两网”改造的开展,电表的销量也大幅增加,华立集团的经济效益得到了同步提高。
产权改革,成功转制为民营企业
由于体制方面的原因,华立集团无法像一开始就产权明晰的民营企业一样机敏灵活,汪力成反复考虑在产权方面如何脱胎换骨。
经过深思熟虑,汪力成终于搞出了一套完善的企业产权方案。从“人人入股、小额持股、现金配股”到“129名骨干员工持股制度”,再到“增资扩股、自然人股东从129人增加到168人,股权可以在内部流通”等一系列方案提上了日程。
一开始应者寥寥。没办法,汪力成只好亲自带头购买公司股份,以便影响那些暂时还不理解的员工。8年时间过去后,华立由集体企业转变成纯民营股份制企业。
从企业收购到资本运作
2001年,华立集团发生了震惊业内的收购飞利浦公司CDMA研究所事件。其实,这场战役早在6年前就已经打响。
6年前的1996年,汪力成反复考虑怎样才能将优势行业做大,在这其中,收购可能会是一种好方式。由于当时的传媒对西部报道很多,汪力成意识到我国总有一天要开发西部地区,所以决定冒险进行一次“西进运动”。
思路明确以后,目标首先锁定西南三省。消息传出,成都、重庆、昆明、贵阳……几乎所有西南地区的电表生产企业都找到汪力成,原因很简单,西南地区的国有电表生产企业那时都已陷入了国有企业的通病——体制缺乏活力、发展丧失动力。汪力成在进行比较后,发现工业基础较好的重庆是最好选择。
于是,这家连续亏损3年、资产2000万元的重庆电度表厂被汪力成用500万元买了下来。通过华立技术人员的生产改造,6个月后重庆电度表厂便出现了扭亏为盈,2001年收益更是超过了4000万元。
从此以后,汪力成的注意力开始慢慢地移向资本市场。为了尽快实现股票上市,华立集团经过18个月的谈判,终于在1999年下半年成为重庆川仪的第一大股东。随后又经过18个月,ST恒泰归入了华立的旗下。
目光投向海外扩张
资本是无国界的。继国内的一系列动作后,2001年汪力成又把眼光放在了国外,通过华立集团在美国的全资子公司美国华立,收购了太平洋系统公司(PFSY)58%的股权,从而成为这家在美国纳斯达克(Nasdaq)上市公司的控股公司,为今后实现海外扩张提供了一个良好平台。
2001年9月,总额上亿美元的CDMA项目,让这位此前鲜为人知的民营企业家成了世人的焦点。在汪力成看来,这一举动胜率超过80%,将来一定会成为华立集团新的利润增长点。
当年14万元身家的一个小小的余杭仪表厂,在汪力成的手里终于魔术般地变成了25亿身家的集团——拥有11家核心子公司、27家分公司、3家上市公司(国内2家、美国1家)、年销售收入超过28亿,成为中国最大的电能表生产商、中国惟一获得飞利浦在CDMA无线通信方面的全部知识产权、并且是国内完全掌握其IT核心技术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