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留学生,创业到哈佛(1 / 1)

留学生可以回国创业,也可以在国外就地创业。

田晔是一位哈佛大学三年级学生,1980年出生于上海,1998年上海外国语大学附中高中毕业后就被哈佛大学以全额奖学金录取,成为当年该校惟一录取的中国内地高中毕业生。

与“哈佛女孩刘亦婷”相比,田晔的名气似乎并不那么响,甚至他自己也没有感到有什么特别之处。回顾自己当年录取的情形,田晔说:托福成绩和GRE成绩并不高,可能是全面发展的素质给人留下了好印象。

带着商务计划回国创业

进入哈佛大学的第一年,田晔就当选为哈佛一个社团的主席之一。这时候传来了中华网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的消息,田晔和几个朋友当即决定休学回国,创办一家自己的网络公司。

2000年3月,他主持的商务计划获得了哈佛大学企业家比赛(HAS Entrepreneurial Contest)的最高奖,这是中国留学生首次获得这项殊荣。

带着这个商务计划,田晔经过详细的市场调查,决定创办一个人力资源网站,为中国大学生提供人生职业咨询。在回国的飞机上,一位先生对他们的项目非常感兴趣,主动提出帮助在硅谷联系投资公司。

接下来,他们得到了许多人的帮助。例如,JP摩根银行和高盛投资公司的高层人士、全美第4大律师行的律师、富于经验的商场老将……大部分人都是以朋友的身份提供顾问和帮助的。与此同时,项目最初的动作资金也悄然到位。

理智拒绝所有风险投资

比赛颁奖的那天,就有一位投资者打来电话,愿意提供50万美元的“天使投资”,前提是田晔必须立即回国创业。虽然这个商务计划的初衷本来就是为了创业而非大赛,但是由于只剩下3个月的学业,田晔理智地拒绝了生平第一笔风险投资。

结束了2年的学业,田晔带着自己的商务计划出现在2000年中国互联网创业与风险投资大会上,喜欢演讲的他再一次取得成功。演讲一结束,风险投资者就纷纷开始找他谈投资的事。更好笑的是,甚至有人将商务计划书递到他的手中——有人竟然把他也当作了风险投资者。

田晔出人意料地拒绝了所有的投资,并且搁置了他的商务计划。因为他发现,当时中国的整个互联网过度投资严重,即使是他们所做的项目也面临过度投资的危险。这一观点无疑是非常明智的。

休学一年学做CEO

接下来,就有好几家互联网公司请他做CEO,他选择了山东一家做旅游的网站。

他在这家网站的短短2个月时间,该网站就从一开始的五六人变成了后来的一二百人。但是考虑到自己的兴趣和方向,田晔很快回到了上海,进入一家BtoB公司做CEO,凭着在哈佛练就的高层次商务素质,田晔很快进入了角色。

在这个过程中,碰到了许多令人愉快和不愉快的事,从此增长了许多见识。一年时间很快过去,田晔不得不重返哈佛大学继续学业。

学位并不是越高越好

回顾这一年经历,他说:“基本上达到了我的预期,但是仍然有很多我没有想到的东西。以前我认为只要足够努力,未来是可以控制的,但现在不这么认为,即使你努力仍然会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过这并不会影响我将来怎么去做,但是会影响我接受一件事情的心态。”

田晔认为,他以前总觉得学位越高越好,可是到了美国以后才明白,如果自己不想做专业学者,那么就应该把读硕士、博士的机会成本和收益算一下。因为很多公司的用人策略往往是年龄、工作经历和学位并重的。

应当说这个观点还是很有新意的。不过想一想庄子的一句话:“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逐无涯,殆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