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创业怎样避免半途夭折(1 / 1)

将创业与科研创新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拥抱春天。

网络科技行业遭遇的“寒流”,使得本来就风雨飘摇的学生创业公司历经“磨难”。越来越多的学生公司倒闭,休学创业的“美好前景”也因此遭到越来越多的人质疑。

学生创业吸引投资的三个误区

从第一家由创业大赛产生的学生公司视美乐的诞生为标志、学生创业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起,只有经过一年多的成长发展,当初不少热热闹闹开办起来的学生公司就在轰轰烈烈中无形消失了。这充分反映了学生创业公司的生命力还不强,不少公司对创业的理解还只是停留在一个美妙想法和概念上。他们或者无法吸引到投资,或者只会大谈特谈技术如何先进领先、而不顾这些技术和产品究竟有多大的市场空间。

“靠一个好主意就让人掏钱”的时代注定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为多家学生公司提供管理和投资咨询的一位专家认为,学生创业吸引投资存在三个误区。

首先是急于得到资金,只要给一点小钱就会让出大股份、贱卖技术或创意。有不少核心技术拥有者,就是在公司运营一段时间后,对当初的投资协议深感不满而提出毁约。而这样做的后果,又会导致在资本市场上臭名昭著。

其次,即使投资人不能提供增值性服务和指导,仍然与他们捆绑在一起。这样的志不同、道不合,对于创业者来说是非常痛苦的。

第三,对风险投资不负责任的使用,烧别人的钱圆自己的梦。学生创业没有钱是万万不行的,但是光有钱也是万万不行的。特别是“风险投资不是钱”的误区,与企业精打细算每一分投资的效用宗旨是背道而驰的。

正确的态度是:宁要一流的投资者、二流的价值评估,而不要一流的价值评估、二流的投资者。

这就是说,投资者本身的价值更加重要。因为在每一轮融资中的投资者,都会影响后续融资的可行性和价值评估。

对于还处于早期的学生创业公司来说,应该引入一些真正有实力、能提供增值性服务、与创业者理念统一的投资者,哪怕为此牺牲一些眼前利益也在所不辞。

“红旗到底能打多久”不容怀疑

学生创业公司的半途夭折,也引来了“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怀疑。社会各界不乏有人开始怀疑学生创业的可行性,但总体来看绝大多数人还是抱着一种“谨慎乐观”的态度。为什么?因为和其他任何新生事物一样,学生创业也要挤净泡沫才能更加健康地发展。

更为乐观的看法是,挤净泡沫之后的学生创业,必将成为新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国内第一家由在校大学生停学创建的易得方舟董事长兼总裁鲁军曾经认为,学生创业和非学生创业并没有根本区别。也许非学生比学生要多一些社会经验、更加擅长为人处事,但是就市场而言大家都是一样的。

这就是说,学生创业既没有特别的优势也不会有特别的弱势。不过,对于休学创业,鲁军还是劝后来者保持一种谨慎态度,尤其是本科生不要轻易尝试。

北京大学象牙塔公司总裁李永新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没有足够的勇气、坚强的意志和实干的精神,就不要随意轻言创业。

令人感到高兴的是,一份调查报告指出,学生创业的成功率实际上要高于外面非学生创业的公司。进一步分析其原因就在于,学生公司普遍存在着技术含量较高、富于创新的特点。

不能把创业目标仅仅放在赚钱上

“科研创新精神的缺乏,是那些投身于创业大潮的学生公司倒闭的一大原因。”浙江大学经济学博士生导师史晋川这样认为。许多学生开办公司企业仅仅是为了经商赚钱,并没有多少科技含量。这样,即使他们文化素质较高,但由于缺乏资金实力、社会阅历和实战经验,也会常常过不了多久便经营不下去。

学生的主要精力是学习、为将来的创业打好基础。浙江大学勤工助学中心有过这样一个统计:前来打工的学生中大多数都是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高年级的学生热情不高!而在哈佛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里,低年级的学生中很少有人创业,因为他们普遍认为“今天的学习就是为了明天更好地创业”。无庸置疑,低年级的学生创业,更多人的目的在于解决学费问题而不是科研创新。而实际上,这样的创业不但帮不了学业、反过来却影响了学业。

只有厚积薄发才能一鸣惊人

只有打好基础、厚积薄发,才能一鸣惊人。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埋头于实验室的“书呆子”几年以后往往成果频出、小小年纪就成为科研创新型和研究型人才的主要原因。

浙江工业大学的包士毅,在3年时间里每天寝室、实验室、教室三点一线,然而,在第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他的一项成果就被深圳一家公司以960万元高价买走,一夜之间成了名副其实的“百万富翁”。

由此可见,要避免学生创业公司半途夭折,很重要的是要有创业精神和技术含量,除此以外还必须找到寻志同道合的风险投资者,以便“卖个好价钱”而不是“有奶便是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