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正式加入WTO后,随着时间逐步推移,关税壁垒正在慢慢土崩瓦解。一方面,世界市场大门向我国企业敞开,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环境保护正在成为一种新兴的非关税贸易壁垒,限制和阻止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进入发达国家。这对我国企业重新应对世界市场,带来了新情况。
打破绿色贸易壁垒,主要从以下4方面入手:
迎接挑战,打破壁垒绿化经济
绿色贸易壁垒在许多情况下只是一种借口,但是,即使是借口,由于它打着“绿色”的旗号,你还不能漠不关心,更不能反其道而行之。否则,吃亏的必定是自己。
正确的做法是,迎接挑战,绿化经济,提高全民生态意识,以此来打破绿色贸易壁垒。
在这方面,有以下工作可做 1:
加强生态环境教育,培育绿色经济行为
打破绿色贸易壁垒,并不仅仅是出口企业的事。道理很简单,它关系到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在世界市场中所占份额、改善我国国际贸易环境的大事,因此,需要全民共同努力。
在这方面可做的事,主要是加大宣传力度,一方面提高全民生态意识,使之成为全民自觉行动;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法律规章,严格执法,加大对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企业的处罚力度。
实施、扶持绿色产业的政策措施
这主要包括类似于建立“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经济联盟”、加入“有机农业运动国际联盟”等组织,推动和实施绿色管理;通过政府财政划拨一部分资金以及收取企业排污费的方式,建立绿色产业基金,调控企业生产经营方式;制定绿色产业发展倾斜政策,运用税收、财政、贷款利率等经济杠杆制度,为绿色企业创造良好的运营条件。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吸取了传统有机农业的精华,以及工业化农业对现代科技的合理应用成果;同时又能避免传统农业低产出,工业化农业高消耗、高污染的缺点,所以应该大力发展。
为此,应该在产业结构上强调建立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协调平衡的大农业结构;在效益问题上,注重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三统一。
积极发展生态工业
生态工业强调合理、充分、节约利用资源,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损害最小,多层次、综合再生利用各种废弃物,因而它是一种现代工业生产方式。
把生态环境作为工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内容,作为衡量工业发展质量、水平、程度的基本标志,实际上体现了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相统一。这是我国发展绿色产品的主力军。
实施符合国际标准的绿色认证制度
绿色经济需要绿色认证制度,而且这种认证制度必须符合国际标准,才能得到国际社会认可。
为此,我国企业要大力推行1995年由发达国家控制的国际化标准组织实施的《国际环境检查标准制度》,产品质量要达到ISO9000系列标准;以及适合于一切企业环境管理体系的ISO14000环境管理系统。只有这样,该企业才算是“绿色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才算是“绿色产品”,才真正具有进入国际贸易市场的“绿色通行证”,从而彻底打破一切国家设置的绿色贸易壁垒。
实施国际绿色营销策略
上面所说的几条都是就宏观环境而言,作为一个具体企业来说,还应当把重点放在实施国际绿色营销策略上来。
这就是说,企业要自觉履行环境保护责任和义务,满足消费者的绿色消费需求,在整个营销过程中尽可能减少污染、最好是不污染环境,从而使得跨国经营能够持续下去。
其主要内容包括:收集国际市场的绿色信息,为开发绿色产品做准备;开发绿色产品,重点抓好绿色设计、绿色生产、树立绿色品牌、实行绿色包装,为绿色营销打基础;制定绿色价格(根据市场供求状况,一般会高于同类非绿色产品的价格);建立国际绿色营销渠道,尊重消费所在国生活风俗,把产品顺利送到国外消费者手中;利用广告、营业推广、人员推销、公共关系等手段,全方位开展国际绿色促销。
知难而上,勇把困难化作机遇
实事求是地说,目前我国面临的贸易保护壁垒形势十分严峻,为此必须有迎难而上的精神,善于把困难化成机遇,这才是上策。
这方面要做工作主要有:
转变企业环境管理体制
我国既然已经加入WTO,就应当建立符合WTO规则的现代企业制度:要把企业环境管理体制,从传统的环境管理依赖型,转变为自觉、严格依法办事的法治型;积极改变过去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推动环保经济市场化、环境成本内在化,使得企业环境管理走上自觉轨道;改变高消耗、低产出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依靠科技,加强管理;把“谁污染谁治理”转变为“谁污染谁付费”,改变政府包揽的传统做法,完全依靠市场来推进企业技术投入和规模调整。
有的放矢,强身健体
对于具体的出口企业来说,应当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有的放矢,强身健体,把坏事变成好事。
例如,1998年浙江省绍兴县某染织集团有一批价值100万元的纺织品出口到欧洲,结果因为贸易壁垒遭到退货,原因是布料中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怎么办?该集团不是怨天尤人,而是从自身找差距,专门投资200万元建立了一个国际水准的产品检测中心。在此基础上,以高品质的环保产品重新打入欧洲市场,2001年该集团外贸出口额达到1.2亿元 2。
这表明,一旦把绿色壁垒这个关卡打通,企业就能前进一大步。
引入外资,师夷长技
绿色壁垒基本上是发达国家建立的、用来对付发展中国家的。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如果能够直接引入这些发达国家的外资,学习他们的长处,就能一下子缩短这方面差距,从而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所谓绿色壁垒,也就可能成为一道绿色风景。
例如,浙江省长兴县针对我国茶叶出口处处碰壁的现实,和日本合资成立了英特茶叶公司。面对近乎苛求的企业管理要求,当地几乎所有茶农都感到难以应付:从茶园耕作到采茶机、修剪机的清洗,从施肥的品种、施肥量到病虫害的防治措施,以及责任人……都要定时记录。1998年,茶场进行改造,茶树株高70~80厘米,完全符合我国国内要求,可是日本专家却要求再深修15厘米,眼巴巴地要损失好几百吨茶叶,几乎惹恼了当地茶农。
令这些茶农没想到的是,2000年产出期到来时,长出的茶叶芽粗壮、持嫩性好,出口价格翻了好几番,一年抵得上几年收成,茶农们不得不心服口服。从此,该县的茶叶出口量连年上升 3。
茶叶出口的贸易壁垒,就这样被轻而易举地攻破了。
以硬碰硬,打铁更要自身硬
为了应对国际贸易绿色壁垒,浙江省绍兴县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每年在纺织行业投入30亿元技术改造资金,在国内率先完成了以“织机无梭化”为标志的升级换代。2002年更是投入117亿元,开始了第二轮大规模技术改造,使得纺织行业再上一个新台阶。
这样做的结果是,不仅仅保证了纺织产品最终的“绿色”,而且还保证了工艺流程本身的环保。当地纺织协会、印染协会、服装协会纷纷联合起来,共同研究发达国家的相关法规,眼睛紧盯着可能出台绿色壁垒国家的动向,未卜先知。
功夫做到家后,该县的纺织品出口1998年后连续3年翻番,从1亿美元上升到了2001年的8亿多美元 4!
由政府出面积极开展环境外交
破除贸易保护壁垒,单靠企业孤军奋战还不行,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官方作用。
我国政府职能部门和相关行业机构,一方面要加强与国际组织、其他国家绿色认证机构的合作,通过立法程序,把国际标准化为国家标准,在提高我国产品环保标准的同时,阻止不利于我国生态环境的产品进入国内;另一方面,要积极利用多边贸易体制,充分发挥我国贸易大国的作用,通过开展环境外交,参与国际环境公约、国家多边协定中环境条款的谈判,破解贸易壁垒。
SWOT分析,不同组合分别应对
绿色贸易壁垒是一个统称。在具体面对贸易壁垒时,应当条分缕析、分别应对,才能直达穴位、各个击破。总的来看,我国出口企业面对的绿色贸易壁垒,可以分别从内部条件和外在环境的S(strengths)、W(weakness)、O(opportunities)、T(treaties)4个方面来加以研究,更好地扬长避短 5:
企业内部条件的强势(strengths)
企业内部条件的强势,是指我国企业相对于竞争对手的外国企业而言,在资源、市场占有等方面的竞争优势。与外国企业相比,我国企业在绿色经济中具有的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我国企业优先控制着关键资源、有利于抢占成本优势。作为本土企业,我国企业在获得国内稀缺资源,优先选择劳动力、价值链中的上游供应商方面,在了解本地消费方式、风俗习惯、降低收集信息成本、开发适销对路产品方面,都具有成本优势。只要能在这方面先入为主,就能掌握生产和销售领域的关键资源。
另一方面,我国企业只要抢先与本国消费者建立稳定的生产消费伙伴关系,就能形成差异化优势。在外国企业还没有进入我国市场时,就可以凭借消费者对该品牌的信赖,顺势推出一系列与之相关的绿色产品。等到外国绿色产品进入时,市场已经趋于饱和,产品也已经相对成熟、技术相对稳定,这时候这种差异化优势就更加明显了。
企业内部条件的弱势(weakness)
我国企业与国外企业相比,内部条件方面的弱势,突出表现在经营管理落后、技术创新不足上:
一方面,经营管理体制落后,企业生态理念不强。企业决策者在进行整体规划时,往往缺乏整体意识,只关心实际经济成本,而忽略了产品整个生产周期中的许多隐含成本。
另一方面,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能力较弱。小批量、低水平的环保产业技术研发,很难产生预期收益,从而导致对经营者经济激励不足。
企业外部环境的机会(opportunities)
企业外部环境的机会,是指有利于我国企业进一步发展、或改变目前业务状况的有利形势。虽说“机会无处不在”,但对我国企业来说,这种机会主要表现在以下3方面:
一是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制度保证。我国目前十分重视清洁生产和绿色消费,已经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促成企业节能、增效、技术创新、开发环境友善产品……所有这些,对企业来说都是一种利好消息。
二是知识产品的外溢效应。外国企业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方面虽然具有领先优势,也有专利法规保护,但是,知识产品的溢出效应,使得它比较容易被我国企业模仿和吸收,从而降低研发成本。
三是巨大的绿色市场需求。这种市场需求,就像一根无形的指挥棒,必然会给我国绿色企业发展提供巨大契机。
企业外部环境的威胁(treaties)
企业外部环境的威胁,主要是指企业外部环境中的重大不利因素,会构成企业生存、发展的约束和障碍。我国加入WTO后,各种市场潜在威胁迅速显性化,令出口企业措手不及。
这种威胁突出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从国内来看,绿色产品市场的逆向选择问题日益突出。绿色产品作为一种稀有产品,其技术要求、生产成本相对较高,从而导致价格也高。在市场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真假绿色产品鱼龙混杂,各种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其间,给绿色产品生产企业造成了巨大损失,不但直接打击企业的生产积极性,而且还直接影响其生存、发展。
另一方面,从国际上看,绿色壁垒已经成为我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重大障碍。随着全球商业竞争的加剧,一些国家利用绿色壁垒作为新的贸易保护武器,大大削弱了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这必然对企业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调查资料表明,2002年,我国有71%的出口企业、39%的出口产品,遭遇绿色壁垒限制,造成损失约170亿美元。其中食品土畜产品出口受损最大,将近90%的企业受限,造成损失约90亿美元 6。
水涨船高,绿色护照应对壁垒
上述分析,清晰地展示了我国企业在绿色经济中资源、能力方面所存在的优势和弱势,以及面临的外部机会、威胁。
认真分析企业面临的内外部因素,就不会仅仅再把环境作为企业负担,而可以把它作为一种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资源。不但可以冲破现有贸易壁垒,甚至还可以对其他国家构造贸易壁垒。
关于这一点,并非一定不可以。事实上,随着我国企业对绿色壁垒的了解和研究,我们也在水涨船高,用“绿色护照”应对“绿色壁垒”,使得绿色壁垒形同虚设,最终变成“绿色通道”。
把ISO14000作为绿色护照
ISO14000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环境管理系列标准,目的是为了推动可持续发展、统一协调各国环境管理标准、减少世界贸易中的非关税贸易壁垒。这表明,如果企业没有“ISO14000国际认证”,就会白白坐失商机;相反,如果已经通过该项认证,就可以正常发挥保护环境、消除贸易技术壁垒的双重作用 7。
事实上,有许多国家都把对方企业是否通过ISO14000认证,作为是否允许其产品进入本国市场的强制性标准。许多国际大企业,都对它相关连的上、下游产品的企业,提出了相应环保要求。如果这些企业没有获得ISO14000认证,对不起,几乎就没有任何合作机会。不但如此,一些国家还要对这些非绿色产品课以重税。
企业如果通过了ISO14000认证,不但有利于树立企业良好形象,而且还可以通过降低企业生产成本、获得更可观的经济效益。
既然如此,出口企业又何乐而不为呢?
自行严格标准,打破绿色壁垒
应对绿色壁垒,不能仅仅作为企业的一项无奈之举,而应作为一项自觉行动。除了领到ISO14000这张通行世界的“绿色护照”外,出口企业还应当自行提高产品标准、彻底打破绿色壁垒。因为,当你的产品标准超过绿色壁垒标准以后,什么坎坎坷坷都会如履平地。
例如,1999年9月末,山东省某公司给德国发出的1900吨冷冻猪肉,被德国某地卫生局查出脂肪部位666含量为2.25ppm,按全样计为0.09ppm,超过德国0.3和0.03ppm的规定,于是德国卫生部决定这批猪肉不准在德国市场销售,下令立即运离德国。有关方面不得不把它们运往西班牙,不料德国方面立即将检测结果告诉西班牙,于是又只好把它们运回香港,买卖双方为此损失了400多万美元。
类似于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有太多的企业吃了这方面的亏。而要打破这种绿色壁垒,唯一的办法是吃一堑长一智,自行严格标准。
面对我国加入WTO后,一些企业的出口量不但没有增加反而锐减的现实,各方面都在反思、总结、提高。
例如,蔬菜出口在我国整个出口额中占有很大比例。为了打破日本对我国蔬菜出口的绿色壁垒,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制定了一系列应对检验检疫措施和管理办法。根据要求,蔬菜出口企业必须建立与其出口相适应、符合监管要求的种植和生产基地;按照或参照《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卫生要求》,建立卫生质量体系;向直属检验检疫局申请卫生注册或卫生登记,填写并提交《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卫生注册/登记申请书》;向直属检验检疫局提供其卫生质量体系文件、厂区平面图、车间平面图、工艺流程图等相关资料;指定植保员,建立统一采购使用和记录制度。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切实保证对蔬菜种植过程中的农药采购、使用的严格管理,打破蔬菜出口绿色壁垒 8。
可以相信,只要有出口企业的重视、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强行推动,我国出口企业面临的绿色壁垒,就会越来越少;我国出口企业的国际市场产品竞争力,就会越来越强。
1 李树:《谈绿色壁垒下我国经济的“绿化”》,2001年第4期经济问题。
2 潘乐群、黄书波:《“块状经济”遭遇“绿色壁垒”》,2002年7月15日解放日报。
3 潘乐群、黄书波:《“块状经济”遭遇“绿色壁垒”》,2002年7月15日解放日报。
4 同前。
5 方明月:《绿色经济背景下企业竞争环境分析与应对战略》,2006年第2期市场论坛杂志。
6 方明月:《绿色经济背景下企业竞争环境分析与应对战略》,2006年第2期市场论坛杂志。
7 李莉:《“绿色护照”应对“绿色壁垒”》,2002年10月15日市场报。
8 李莉:《“绿色护照”应对“绿色壁垒”》,2002年10月15日市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