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轮解题法是引导同学们正确解题,独立完成作业的方法,包括培养学生建立认识事物、思维判断、捕捉信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运用这一方法,在完成作业的同时解题过程会在你的大脑中留下准确、完整、丰富、深刻的印象。
一次,北宋著名的射箭手陈尧咨在靶场表演百步穿杨的绝技,这时有个卖油的老头正从那里经过,看了后,笑着说:“这有什么了不起,只不过手法熟练些罢了!”陈尧咨听了,不禁大怒,呵斥道:“你这老头有什么本领,竟敢藐视我?”老头回答:“我哪里敢藐视你,我只是从几十年的斟油经验中,知道做熟了的事情,便会找出窍门儿来的道理。”说着,老头便从他的油担上取下一个葫芦,葫芦口上放一枚方孔铜钱,然后打了一勺油,高举油勺往葫芦里倒,倒下的油直得像一条线似的穿过钱孔进入葫芦中。油倒完了,老头把铜钱拿起来给大家看,钱孔周围竟没有一丝油渍,大家看了都赞叹不已。老头微笑着对陈尧咨说:“我这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只是熟能生巧罢了。”
卖油翁说不出倒油的诀窍,强调了“熟能生巧”。学习运用好“五轮解题法”,使解题轻松自如,并有创造性的变通,达到这种境界才能在面对问题时底气十足,甚至可以不假思索就能解决问题。
(1)审题
审题是认真、仔细做题的第一步。
第一步:笔指
人的视线具有“跳跃性”,如果用笔做“参照物”,一字一行地指,视线随笔走,就不会发生漏看现象。尤其在考试时,试卷上的每一个有字符的“角落”都要指到,保证看到。坚决杜绝“跟我以前见过的题差不多,这个也应该是这样”的问题。当有此类想法时更应该加倍注意读题,因为越是熟悉的题越容易被忽略。
第二步:眼观
笔指到哪儿眼就看到哪儿。题目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以及每一个符号、每一个数据都要看清楚、看准确。因为题目一旦看错,之后的一切努力都是白费的。看错题目而做错的现象十分普遍,如最常见的数学问题——“增加到”和“增加了”,虽然只有一字之差,结果却完全不一样。
第三步:口读
把指到和看到的每一个字都要小声读出来。记住是小声读,可千万别一读,全班同学把你赶出教室了,那可就成喊了。口读引起声带的振动,可以增强大脑接收信息的效果。
第四步:脑想
仔细地把指到、看到、读到的信息分析归纳,一遍没有弄清再读一遍,把每一条读到的信息准确理解,把问题中的已知、未知和潜在的条件都分析清楚,再联想以往解题时的有关思路和方法,把题目归入原有的知识系统中,从中推断未知与已知的关系,迅速准确地找到解题的途径。
(2)构思
构思是在答题前必做的准备工作。越是大题,构思就显得越重要。下面分别从文理科两种类型的答题法进行介绍:
文科类题(主要指政治、历史两科)的构思方法
构思的过程就是按照教材的线索,从最前面的内容开始,回忆章节内所有的内容,并逐一核对,将与本题有关的内容用草稿纸记下来,与本题无关的放弃,直到把涉及章节的对应部分回忆完,这样就收集了所有的答题素材。找答案应该先从课本入手,不管题目如何变化,答案都离不开课本。
这种思考方式叫作“检索”思维。这种处理问题的方式:从全局着眼,从细处入手,整体、部分全都能兼顾到。因此得出的信息(答案)最全面、最完整。
在收集素材的过程中,遇到了自己认为与主题有点关联,但联系不太紧密的内容时,也要毫不犹豫地收集在一起,这样可能会出现自己的答案比标准答案内容多一些的情况,但只要不错就没问题,答题的原则就是“宁多毋少”。在考场上由于大脑紧张,很容易出现“记忆屏蔽现象”。在构思时,你想到的知识点,如果没有及时写出来只是暂时储存在大脑中,当你想到后面的知识点时,前面所想的知识点可能就会忘记,也就是被屏蔽了。
把课本上的内容答完后,还要再想一想,自己在平时练习过程中答此类题时,课本上未提及但与主题有联系的“新观点”及自己结合现实有感而发的“新认识”也要写上。这些内容属于“个人发挥”,也就是常说的拉开档次的地方。作答时不宜啰唆,要简明扼要、点到为止。
理科类题(主要指数理化中的大计算题)的构思方法
面对理科题时,先按照审题“八字要诀”,把题意弄清楚,然后在草纸上开始动手推导,根据现有的已知条件推导出隐含条件。再将这些隐含条件和其他条件结合,推导出更深层次的隐含条件。一点点往结论上“靠”,推导一步离结论就近一步,切忌一味地坐在那儿想却不动手。低年级的同学容易犯这类错误,做题的初期不宜考虑太多,要“多写”。
一道题的构思方式无外乎有三种:
1.从已知条件出发,直接推导出最后的结果,名曰“顺水推舟”。
2.从结论出发,逆向推导,当得出结论所需要的条件都成为已知条件时,题也就被解出来了,我们给了它一个形象的名字——“珍珠倒卷帘”。这两类题都属于比较简单的题型。
3.从已知条件出发进行推导,推到一定程度,思路断了,再从结论出发,推到一定程度,思路又断了,然后,观察怎样把两个“断点”接上,是通过某个公式、定理,还是利用方程组,还是添加“辅助线”?如果仍没有进展,再换种思考方式,把自己能想到的方法都列到面前,分析它们之间能否交错组合,从而“柳暗花明”,把问题解决。我把这种解题方式称为“左右逢源”。
中学的题比小学的题在思维逻辑上的要求高出许多。很少能够一眼就能看出答案,一般每一题不推导五六步是看不出“题设”跟结论的联系的。
不急不躁,多方位思考,把信息摆到面前,检索思维,是解决此类题型的关键。
(3)解题
有些同学在做作业的时候马马虎虎,草率得出结果,然后和同学对答案,如果答案正确就算过去了,即便不对也不再查找原因。因为在做题的时候就想:“对与不对,过一会儿和同学一对答案不就知道了”。这样就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时间长了就会存在一种依赖思想,总是抱着侥幸心理,考试的成绩就可想而知了。
还有一些同学平时做计算题的时候,准确率极高,但都是靠计算器做出来的。一旦用惯了计算器,一到考试做计算题,就连最基本的运算都会感到非常困难。久而久之,运算能力就会退化,变得不爱动手,依赖计算器,到最后受害的还是自己。所以,做题要认真思考,做到脚踏实地,做错不可怕,怕的就是做错后从来不找原因,不做总结。
正确的解题思路是解题成功的关键,此外,只要正确表述、认真书写,力求做到思路清晰、论述严谨、行文简洁、计算准确、考虑周密、不顾此失彼,就能保证解题成功。
由因导果
可以表述为:“已知—可知—可知……”最后到达结论。
执果索因
即“结论—需知—需知……”这样一层一层地推导,直到已知条件全部推导出来为止。这样,已知条件和结论之间的道路就打通了。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题目,需要我们综合使用由因导果和执导索因两种办法,尽量缩短条件与结论的距离。即一方面从已知条件推出一些可知的中间结果,另一方面根据题目的要求分析出一些需知的中间结果。需知与已知一旦统一,则可得到解题的途径。
做到准确
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说过:“科学是严肃的、严格的、严密的,是不允许马虎的,所以科学技术工作者必须首先有良好的科学工作习惯。”这种科学工作习惯不是凭空得来的,他要求治学者从小事做起,每一道题,每一个标点符号都要力求准确、规范,从初中开始就要培养“三严”的学习习惯,树立“三严”的学风。平时练习要严格要求自己,多训练,使会做的题都做对。
做到规范性
规范性就是指解题时严格按照统一规定的标准和格式或老师的要求去做。做题规范的基本要求是:书写工整、条理清楚、简明易看、行直边齐、留有空白。这样有问题时检查起来快捷,有错漏时改正、补充起来方便,老师批阅时明了,复习时查看方便。
做到快速
快速指做题的效率要高。在做对写好的前提下,有意识地训练快速解题的能力。要对自己提出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数量的作业,加强训练,使作业做得又快又好。
每一个科目的每一类题型,都有不同的格式和步骤的要求,有的非常烦琐,仅靠机械的记忆是不够的。最好的方法是平时每做一道题,把所有应该注意的问题重复一下,强化记忆。一定要在平时养成严谨的态度和习惯,这样才能堵住所有的漏洞。而在考前的“临时抱佛脚”只能堵住个别漏洞,时间长了漏洞百出,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会有多大作用。
培养准确、快速的数学运算能力
运算不跳步,少用“心算”。心算特别容易使人在考试中犯错误。这是因为人在紧张的快速思考时,大脑容易对思考过的内容形成“固定模式”,这在心理学中称之为“思维定式”,这些“思维定式”有时正确,有时也会误事,使人不能从错误中走出来。
避免的办法就是多用笔算。在处理多位数的计算、去(添)括号、合并同类项等这些特别容易出错的环节时,应该加倍注意。即使有了错误,也可以通过对前面的每一个环节进行检查,及时修正。也许有的同学会问:“让我们在考试中快速答题又要求运算不跳步,少用心算,那岂不是越做越慢?”表面上看起来可能会慢了点,但实际上综合速度提高了。
考试是准确度与速度的双项考核,准确度是第一位的。考试不是考察考生在测试中做了多少题,而是看做正确了几道题。我们应当注意,如果一道题一遍不能计算正确,这就意味着这道题最少要被计算三遍:第一遍算出一个答案,第二遍又得出一个答案,肯定要做第三遍以验证前两遍的结果。如果一开始做得仔细一些,用一半的时间一遍做对,算下来还是快了。有的同学曾经问我:考试进行检查时,有很多时候把原来做正确的题改错了。如何克服这种没有自信的弱点?要克服这一弱点,就要在平时的练习中养成好习惯;在考场上做题严谨,放慢速度,保证一次做对,不做反复修改,实现“零缺陷”解题;会做的题一定要做得又对又完整,半分不丢。
(4)做好检查
做好检查就是回过头来再检查一遍,看看题目所要求的解是否都求出来了,有没有漏解;求出的解是否均符合题目的要求,有没有错解。检查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一环。
步步检查法:即从审题开始,一步步检查。这种方法可以检查出计算、表达上的错误。
重做法:即重做一遍,看结果是否一样。
代入法:将计算结果代入公式或式子看看是否合理。同时,还要注意锻炼一题多解、一题多想、比较归类的解题习惯,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基础知识内容多、容量大、难度低、直接用心算”的题,我们一定做好检查。特别是一些看似简单的题目,要做到“运算不跳步,少用心算”,尽可能使用“演算纸”,尽可能地涵盖“给分点”,以免因跳步漏掉重要得分公式和必要的得分步骤。
(5)演算纸
演算纸应该清晰整洁。在理科试题中存在大量的计算,因此,演算纸是重要的计算工具,它的使用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计算速度、准确度及考生在考场上的情绪。
大多数的同学在使用演算纸时,都是中间“开花”,时而正面时而反面,等到把所有演算纸“画”完了,然后就“填空”,哪儿有空白就往哪儿写,毫无章法、规律可言。
考试进行到最后阶段,老师提醒:“同学们,还有10分钟就该交卷了,做完的同学检查一下,没有做完的同学抓紧时间。”再看有些同学毛了手脚,满头大汗,东翻西找,甚至有的同学钻到桌子底下去翻地下的废纸。怎么回事?原来刚才做过的题一个条件在这儿,一个条件不知写到哪儿去了,找了半天实在找不到,还得重新算一遍。由于没有多少时间了,心里特别紧张,很简单的一步也要算上好几遍,最后终于算完了,该往试卷上写了,也该交卷了,出了考场,大呼倒霉,有道题会做没写上。
如果不是找来找去,忙中出错,又算来算去地浪费了时间,像这样的题完全轻松得分,但考场上的时间有限,做无用功的时间越多,可利用的时间就越少,因此必须提高时间的利用率。做到这一点,并不太难,但必须在平时下功夫,使之成为一种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