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一个新天地,从此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把会计发展推入新阶段。所以,本书在这里单独用一节来归纳一下这个时期发展至今的会计简史。
新中国成立以来会计的发展,可以从三个不同阶段的会计“流行语”上得到初步反映:[1]
第一个阶段是从1949年至1977年,称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阶段”。
其中,1949年至1957年的主流行语是“新中国会计”或“社会主义会计”,派生流行语之一是“收付记账法”与“借贷记账法”孰优孰劣;之二是过于强调会计的“阶级性”而不是技术性;之三是认为会计对象是“社会主义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之四是“工具论”,认为会计不需要进行预测与决策;之五是会计职能“反映论”和“监督论”;之六是大量颁布“统一会计制度”;之七是根据不同生产规模实行了不同的“行业会计制度”。
其中,1958年至1965年的主流行语是“会计制度”,先是“大跃进时期”对会计制度的“大破大立”;然后是“国民经济三年调整时期”所进行的会计整顿与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建立健全了企业会计制度。派生流行语之一是“会计制度放权”;之二是“简化会计制度”;之三是1958年一味要求简化乃至废弃会计制度所出现的“以单代账”、“以表代账”、“无人出纳”、“无人发工资”的“无账会计”;之四是1958年秋季开始进行的“整顿会计制度”;之五是1961年冬季开始的“恢复会计制度”;之六是1965年冬季开始的“重建会计制度”;之七是1964年商业部门开始推行的“增减记账法”。
其中,1966年至1977年的主流行语是“会计制度”。派生流行语之一是“**”初期以阶级斗争取代会计从而导致的“废除会计制度”,当时提出的大尺度口号是“要算政治账,不要算经济账”、“三年不算账,钱也跑不到外国去”;之二是1970年冬季开始的“整合会计制度”。
第二个阶段是从1978年至1991年,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
其中,1978年至1988年的主流行语是“重建会计体系”,派生流行语之一是1978年9月开始实行的“恢复会计制度”;之二是以1978年葛家澍题为《必须替借贷记账法恢复名誉》一文为标志的、在会计界打响拨乱反正第一枪的“借贷记账法”,以及会计的“阶级性”、“技术性”,认同记账方法无阶级性,并在商业系统之外基本恢复借贷记账法;之三是推翻会计工具论之后的“管理活动论与信息系统论”;之四是80年代初对会计的“反映、监督和参与决策”职能的重新认识;之五是会计对象是“资金运动”的主流观点;之六是80年代后期西方会计对中国产生影响后的“会计六要素”,即用“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成本)和利润”六要素概念来代替会计对象;之七是1985年施行的“会计法”;之八是“中国会计特色”。
其中,1989年至1991年的主流行语是“会计国际接轨”,派生流行语之一是“会计准则”;之二是“引进西方会计理论”。
第三个阶段是从1992年至今,主流行语是“中国会计国际趋同”。
其中,1992年至2001年的主流行语是“市场经济会计模式”,派生流行语之一是“两则+两制”,即彻底结束过去实行了40多年的计划经济会计模式,陆续发布了会计准则、财务通则、13个行业会计制度、10个行业财务制度;之二是1993年12月29日、1999年10月31日两次分别“修订会计法”;之三是1998年1月1日起施行的“预算会计体系”,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相分离;之四是“资本市场会计”;之五是“实证会计研究”;之六是“会计信息质量”;之七是“不做假账”和“会计诚信”;之八是“独立审计准则”;之九是“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之十是“企业财务报告条例”;之十一是“企业会计制度”。
其中,2002年至2005年的主流行语是“会计国际化”,派生流行语之一是2005年末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之二是2005年末开始的“审计准则国际趋同”;之三是“内部控制体系”;之四是“小企业等新会计制度体系”;之五是“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之六是“新领域会计”如环境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网络会计、社会责任会计、资源会计、无形资产会计、反倾销会计、企业核心竞争力会计等。
其中,2006年至2016年的主流行语是“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派生流行语之一是“会计准则的实质趋同与持续全面趋同”;之二是“特殊审计、双重审计叫停”;之三是“中欧会计准则、内地与香港会计审计准则等效”;之四是“会计准则大规模修订”;之五是“公允价值”;之六是“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之七是“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之八是“会计信息化”。
[1]许家林、朱廷辉等:《新中国六十年会计变迁——基于会计流行语的视角》,载《财会通讯》,2009年第28期P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