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可知兴替——自序(1 / 1)

会计简史 严行方 660 字 2个月前

这是一本浓缩了的、用严谨和轻松笔调撰写的会计发展史。

会计史研究在中国的出现还只有短短三四十年。具体地说,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启动,并被国外有所了解;至今,还没有构成完整意义上的会计史学。究其原因在于,几千年来中国一直奉行闭关自守政策,重农抑商、蔑视产权,所以会计起源虽早,发展却极其缓慢。从战国到明清,国人耻言功利的习俗,给本该要求精打细算的会计工作造成极大的舆论压力,几乎无人著书立说、无人从事会计培训。中国近代会计大大落后于西方,直到现代接受西方技术才有所改观。

在被称为中国古代学术黄金时代的春秋战国时期,能让人记住的只有孟子引用孔子的一句“会计当而已矣”;此前就更别提了。到了汉代,萧何入关中后四处搜秦图籍(实则是天下财富记录簿),张苍因此担任计相(总管四方贡赋和国家财政的副宰相);到了汉武帝时因为战争耗费巨大,派桑弘羊、孔仅这些人出面筹措国用,会计才受到最高当局重视。可是接下来,历代战争纷呈,会计也就乏善可陈。即使是中国在世界会计发展史上的唯一贡献四柱结算法究竟成于何时也没人说得清;并且,它流入民间后依然只是核算物资和现金,其他财产一概不问,这就未免以偏概全了。

从整个会计发展史看,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原始计量记录阶段,从旧石器时代中期到原始社会末,这个阶段对应于人的婴儿期,蹒跚学步,会计概念尚未定型。第二个阶段是古代会计,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到截至1494年,这个阶段对应人的幼年期,会计主要被当做一种工具在使用,强调的是技能。第三个阶段是近代会计,从1494年到20世纪30年代,这个阶段对应于人的少年期,会计强调的是一种职业。第四个阶段是现代会计,以20世纪30年代“会计研究公报”的出现为标志到20世纪末,这个阶段对应于人的青春期,已经进入对会计准则的制定和不断完善阶段,并且会计理论和实务在社会和经济变革中取得惊人发展,会计自身也进入成熟期。第五个阶段是宏观会计,从21世纪初开始至今,对应于人的成年期,会计在大科学、大工程、大经济、大管理背景下,进入以整个社会或国家为主体的宏观会计(社会会计)为主的大会计(国民经济核算会计、社会责任会计、环境会计等)转换时代。

循此轨迹,本书在真实考据基础上,从思想、方法、工具、组织、制度、事件、纪年等角度,对会计的起源、发展和壮大过程娓娓道来,像小说一样好看,像史书一样真实。

本书的任务不仅在于要揭示会计发展规律,更在于要让读者认清这些规律,把握并遵循规律,与时俱进。有人一听到会计就会想到数据,就会觉得枯燥乏味;然而,本书内容虽然十分庞杂,但读起来却颇觉轻松。譬如现代会计学的核心公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从产权角度看,就可以理解为会计的对象是产权流动即产权价值运动,具体包括债权人的权益、所有者的权益及其这些权益的继承。站在历史高度看问题,你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快感,因为你读的是历史,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本书有助于帮助读者厘清会计发展史上的若干重大脉络、解除历史枷锁、树立职业荣耀、展望未来前景,是广大经济爱好者尤其是高等院校师生、全国1500万会计工作者不可错过的经典读物。

2017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