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1996年买下飞安公司时,它的税前营运收入是1.11亿美元,在固定资产上的净投资是5.7亿美元。自从我们买下后,在产生了总计9.23亿美元的折旧费后,资本支出总计为16.35亿美元,其中大部分用来购买飞行训练模拟器,以配合那些经常被提及的飞机的新型号。现在我们的固定资产扣除折旧后达到10.79亿美元,税前营运收入在2007年达到2.7亿美元,与1996年比增加了1.59亿美元。这个收入带给我们的回报,对于我们增加投入的5.09亿美元投资来说还不错。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读年报的关注点】
巴菲特认为,阅读财务年报时有必要关注该公司的资金投入。一般来说,大力压缩成本费用开支意味着获利能力的上升,但也不能否认在某些环境下恰到好处的成本费用支出意味着该公司竞争实力的增强,同样能收到提高未来获利能力的效果。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2007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伯克希尔公司1996年买入国际飞安公司时,当时该公司的税前利润是1.11亿美元,而固定资产净值却高达5.7亿美元。伯克希尔公司买下该公司后,国际飞安公司一共提取了9.23亿美元的折旧费用,资本投入高达16.35亿美元,其中大部分是用来购买飞行训练模拟器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维护那些大家经常被提到的飞机型号。
要知道,这种飞行训练模拟器一个就要1200万美元,而国际飞安公司这样的模拟器有273个。所以该公司在提取折旧费用后,固定资产净值已经从过去的5.7亿美元增加到10.79亿美元,而税前利润高达2.7亿美元。不用说,2.7亿美元与1996年伯克希尔公司买下该公司时的1.11亿美元相比增加了1.59亿美元,可是如果与固定资产投资相比还是小巫见大巫。
巴菲特的意思是说,国际飞安公司自从被伯克希尔公司买下后,虽然该企业仍然在盈利,可是从它身上赚到的钱反过来投入在它身上还不够,与伯克希尔公司旗下那些保险业务不断提供浮存金相比正好相反。那么,这是不是表明国际飞安公司令巴菲特感到失望了呢?
确实,巴菲特把国际飞安公司描述为“一个良好,但不出色”的业务。所谓“不出色”,很显然就是前面提到的它不但不能给伯克希尔公司提供现金流,相反还要消耗现金流,这和巴菲特的经营理念相违背;而所谓“良好”,是因为巴菲特对这种高成本投入是认可甚至满意的。
他解释说,国际飞安公司的这种高成本投入,完全是为顾客着想,就如同他知道的其他同行一样。国际飞安公司拥有一项持久的竞争优势,那就是它必须有高昂的投入,才能保持严格要求和飞行安全,而这最终对消费者来说是有利的,是能够为消费者创造利益的。
所以,无论是公司股东还是消费者,对于这种处于全球顶尖地位的飞机训练公司来说,不应该“对价格斤斤计较”。这就像你去医院看病面对一次外科手术,这时候重要的是确保质量,而不是价格。所以他认为,国际飞安公司如果要保持业务增长、确保在同行中的竞争优势,就必须把收入中的很大一部分继续投入下去。
从上述数据看,国际飞安公司对于新增投入的获利回报还不错,当然这与喜诗糖果公司给伯克希尔公司所做的贡献就无法相提并论了。
所以巴菲特对国际飞安公司的评价是,经营良好,但经营业绩绝不是超乎平常,因为这是一个高投入、高产出行业,而这种情形是许多公司会遇到的。例如在伯克希尔公司投资的公用事业中,就有许多巨大的投资项目在迅速贬值。根据巴菲特的估计,从现在开始的10年里,伯克希尔公司仍然可以从这些公用事业中获得很高的盈利,但是重新投入这些项目的投资也至少需要几十亿美元,才能确保这一竞争地位。
容易看出,巴菲特的观点实际上很朴素,这就像中国人常说的“该省的时候必须省,该用的时候还得用。”
具体地说,对于国际飞安公司这样的企业来说,如果没有源源不断的巨额投入,以确保飞行训练设备处于最先进状态,企业就必然缺乏发展后劲,不要说未来获利能力了,就连能否维持经营也很难说。而对于其它常规业务的上市公司来说,行业竞争非常充分,这时候就必须依靠降低成本费用开支来扩大盈利空间了。
例如,可口可乐公司总裁罗伯特·郭思达上任后就在其经营战略中提出,为了节省成本费用开支,可口可乐公司一定要抛弃任何“不能产生可接受的权益资本收益率”的业务和资产;对于新企业和新项目的任何投资,都必须考虑具有足够的增长潜力,所以公司不会继续对停滞不前的业务感兴趣。
正是在这种经营思想指导下,可口可乐公司迅速卖掉了旗下的葡萄酒公司,因为葡萄酒业务与可口可乐饮料相比,简直有些不伦不类,更重要的是不能创造该有的利润回报。即使在20世纪70年代,可口可乐公司的权益资本收益率一直高于20%的背景下,罗伯特·郭思达依然感到不满足,1988年该指标一度高达31.8%。也正是在这时候,巴菲特大量买入了可口可乐公司的股票。这在无形之中表明,巴菲特对罗伯特·郭思达的这种战略思想还是赞赏的。
【巴菲特读年报心得】
巴菲特认为,阅读财务年报时关注该公司的未来获利能力是必须的,但这种获利能力既可以通过压缩成本控制费用开支来实现,同样也能通过增加成本开支来达到,关键在于看它是否有助于增强该企业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