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人一般都身患几种慢性病,这不奇怪,也不必害怕,更不要胡思乱想。要知道,疾病如弹簧,你弱它就强。这里的“强”和“弱”主要是指精神因素。中老年人精神是否乐观、开朗,在养生保健中起重要作用,结果也大不一样。要不断纠正错误观念,积极预防和治疗疾病。
过去,中老年人在健康保健方面能花十几块钱买个小型足底按摩器就很不错了,可现在,一些人已经愿意花上百元钱去消费一次专业的足部按摩了。这表明,人们的健康观念已经有了较大变化。
健康长寿要更新观念
国际医学界在维多利亚开会,对延年益寿提出的三个里程碑是:第一平衡饮食;第二有氧运动;第三心理状态。毫无疑问,健康长寿是动态概念,只有遵循短板效应持之以恒,才能收到效果。
健康长寿要更新的观念很多,但主要是以下四个摆脱:
摆脱无知
联合国曾经提出一个口号叫“千万不要死于无知”。道理很简单,每个人总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如鸿毛,但底线是不能死得不明不白,不能死于愚昧无知。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懂得日常保健并身体力行。
摆脱错误观念
在传统保健知识中,有许多是不科学、反科学、愚昧落后的东西。例如有人认为,平时只要吃得下、睡得着就行,其他的事情都是医生的,不生病哪儿还要去医院?其实,医疗保健、健康长寿首先是自己的事。生了病再去找医生充其量是亡羊补牢,正确的方法是要以防为主。
摆脱世俗
摆脱世俗的关怀,关键是要做到三个“淡”:淡忘年龄、淡忘生活、淡泊名利。过去总说“父母之命不可知,一则以喜,一则以忧。”整天念念叨叨自己多少年纪,自然而然就会失去上进心。总说“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中老年人的经历更长,有的甚至一生坎坷,又怎么会没有悲悲戚戚呢?整天牵挂着这些,对健康长寿很不利。
摆脱不良习惯
习惯有巨大惯性。有些中老年人也知道应当怎样保养身体,知道自己有许多不良习惯,如偏食、抽烟、喝酒、动不动发脾气、整天泡在麻将桌上等,可总是改不了,甚至连改掉的决心也没有。这就不能怪别人了。光知道要转变观念,却没有行动,这可一点办法也没有。
人到中老年要“想得开”
孔子说,“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意思是说,一个人到了40岁就应当不惑、想得开了。不用说,中老年人就更应当老有所悟,这对健康长寿有好处[1]。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人老心不老
在人的一生中,老年比少年、青年、中年任何年龄段的时间都长。要树立人老心不老的雄心壮志,决不能让信念滑坡。哀莫大于心死。一个人如果对前途感到悲观,那么他的晚年生活就真的要悲哀了。
人老不逞强
人老心不老并不是要中老年人奋不顾身、事事冲在前面,相反,由于人到中老年,要处处记住人老别逞强,这是从另一个角度所指的“想得开”。尤其是一些重体力活,你的英雄时代已经过去,一切要以身心健康为限[2]。
人老心境宽
心理健康、精神愉快、心胸宽广,对中老年人来说很重要。有些中老年人特别迷信“坎”,最典型的就是“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结果自己吓自己,平添许多烦恼。心境宽广,才能大度处世。
欣赏夕阳红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实事求是地说,前半句真的没什么错。如果中老年人不是以悲观而是以乐观甚至欣赏的态度去看待中老年生活,会看到人生的晚霞格外美丽。尤其是受过挫折的中老年人,更要以乐观心情享受生活。
学会宽容
有些中老年人个性倔强、特别多疑,对谁也不相信,这种性格特别不容易与人相处。要学会对别人宽容,尤其是对年轻人的追名、逐利、求富贵有一颗平常心。道理很简单,不同的人生阶段本该就有不同的追求。
体内调和
人到中老年,要养成处事不急不躁、遇事不慌不忙、闻事不大喜大悲的心理承受能力。平时在饮食、起居、劳作、睡觉、**方面注意体内调和。阴阳失调、气血不和、经络阻塞,是导致疾病的罪魁祸首。
寻求寄托
兴趣爱好是消除孤僻郁闷、充实中老年生活的好办法。精神有了寄托才能乐以忘忧,提高生活质量,增强生命活力。龚廷贤在《寿世保元》中说:“诗书悦心,山林逸兴,可以延年。”如果原来缺乏兴趣爱好,这时候培养也还来得及,须知“活到老,学到老;学到老,学不了。”
保持一颗年轻的心
人的精神老化程度和进程与多种因素有关,如生活环境、物质条件、精神生活、营养状况、心理状况、情绪状态、性格特征、体质、工作是否顺心、家庭是否和睦、结婚早晚、子女多少[3]等。虽然世上没有返老还童的灵丹妙药,可是如果能保持一颗年轻的心,就能延缓身心衰老,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要保持一颗年轻的心,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坚持锻炼
经常锻炼身体,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身体好精神就好。
不断学习
中老年人退休后,在学习科学文化的同时,尤其要学习养生保健知识,这既有利于扩大知识面[4],也有利于提高大脑神经系统的灵敏度,从而有效预防老年痴呆症发生。
营养保健
中老年人岁月不饶人,适当补充营养、保健身体,配合良好的生活习惯、充分休息、轻松娱乐,有助于保持年轻心态。
乐观开朗
一个人的心态与性格之间有直接关系。中老年人最了解自己的性格脾气,如果不够乐观开朗,就要设法培养这种豁达、乐观、坚强的性格,这同样会有利于增进身心健康的。
中老年生活要有明确目的
人的一生分为两个明显阶段:工作阶段和退休阶段。在工作阶段,人的生活目的一般很明确,归纳起来就是两句话:生儿育女、努力工作。在退休阶段,绝大多数中老年人衣食无忧,反而失去了生活**,没了生活目的。
没有明确的生活目的,人就会变得松懈疲惫。国外过去也有过这种情形,最近几十年来情况大有好转——老年人的寿命越来越长,子女长大离家后,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加入到义务为社会提供技能和服务的行列中去[5]。据统计,在美国,65至74岁的人中这一比率高达45%!这些中老年人在为社会提供免费服务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了最高奖赏,那就是充实的生活和健康的身体。
在我国,中老年人免费服务社会的风气还没有形成,许多中老年人发挥余热的主要目的仍然是为了“赚几个钱”,而不是“乐”字当头。为工作而工作,这样的工作不但可能无益于健康长寿,而且还可能会对健康长寿有损害。尤其是一些强度过大的体力劳动,对中老年人是很不适合的。
如果做不到免费服务社会(其最大特点是不为“金钱”而为“快乐”),那么重新规划生活目的就十分重要,其中最主要的是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比较突出的是,这方面中老年女性比男性做得好,生活更充实,身体也更健康[6]。
在国外,这方面最典型的是俄罗斯。据俄罗斯卫生部公布的资料,俄罗斯男性的平均预期寿命为60岁、女性平均预期寿命为73岁,是世界上男女寿命差距最大的国家。究其原因在于,大多数俄罗斯老人没有明确的生活目的,不注意身体健康。例如,俄罗斯1.44亿人口中有6500万人吸烟、3000万人酗酒、200万人吸毒,高达88%的人缺乏好的生活习惯,既不参加体育锻炼,也不定期检查身体。这些不良习惯在现代生活重压下,就成了心血管病的罪魁祸首。在俄罗斯,心血管病患者高达2000多万,成为劳动者死亡的主要病因。
提到生活习惯,这里有必要重点谈一谈中老年人的吸烟和喝酒。许多中老年人都有吸烟、喝酒的习惯,其实这是一种坏习惯。为了健康长寿应当戒烟戒酒,这样会对健康有利无弊。
先说吸烟
吸烟有害健康,这一点早已成为共识。可是许多中老年人一边认同这个观点,一边还是戒不了,理由是习惯了、改不掉,实际上是缺乏毅力,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对健康不负责任。只要下决心,就没有戒不掉的烟瘾。
这方面典型的是中共元老中的两杆著名烟枪,一是邓小平,二是陈毅。烟瘾来了,即使在开全国人大常委会期间严禁吸烟,他们也要偷偷地抽上两口。保健医生多次劝他们戒烟,都没什么用,后来周恩来建议他们“少抽一点烟,对革命的身体有好处”,从此就戒烟了。人所共知的是邓小平活到93岁。
研究发现,抽烟量大1倍,对身体的危害要大4倍。所以专家建议,如果你实在戒不了烟,那么一定要把吸烟量控制在每天5支以内,把它对人体的危害降到最低限度。
再说喝酒
许多中老年人认为,吸烟绝对没好处,酒少喝一点则对身体有帮助。其实喝酒不但误事,而且对健康的害处更大。真正对身体有好处的是果酒,而且必须做到少喝(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喜欢喝酒者往往无法自制)。白酒中的主要成分是乙醇,营养物质很少。
长期酗酒不但容易导致酒精肝,最后发展成肝硬化,而且身体还很容易发胖,影响钙的吸收,最终导致心血管病大量增加。
亟须克服8种不良心态
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心理危机越来越重。生理上的衰老必然会带来生活自理能力、思维能力下降。一旦生病,更渴望得到家人和周围人的特殊关爱。俗话说“越老越怕死”,中老年人确实有这种心态。
总的来看,中老年人的不良心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忧郁心理
离开了工作岗位,人走茶凉;经济收入减少,相形见绌;整天**在家中,无所事事……许多中老年人都会感到特别郁闷。尤其是退休前担任领导职务的中老年人,习惯了在单位里对人吆五喝六,等到他们终于成为“老百姓”了,才感到这时候的反差特别大。社会角色一时无法扭转过来,这种忧郁心理会更明显。
急躁心理
中老年人身上常常可以看到一种急躁心理。究其原因在于,他们退休后的社会角色发生了改变,孤独感、自卑感随之增强,社会地位越来越低。不要说在外面受人尊重了,就是在家里,有时候子女也不把他们放在眼里,在这种情况下,一事不顺就可能会急躁起来。
牵挂心理
中老年人都有子女晚辈。不管晚辈们的婚姻是否幸福美满、读书成绩是好是坏、工作是否顺心,都要百般操心、牵肠挂肚。有的即使子女也做了父辈、祖辈,在他们眼里仍然是“孩子”,横竖不放心,搞得自己很累,小辈们也多有烦言。
怕死心理
许多中老年人本来就在为生活担忧,一旦生病,就更容易联想到自己“年纪大了,来日不多了”等想法。不用说,这些想法是非常有害的,它会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这时就特别需要有人不时地对老人进行安慰,这也是本书第五章所述“老有所伴”的道理。
自尊心理
每个人都有自尊,中老年人的自尊心理有一个明显特点,那就是希望他人尤其是子女一切顺从自己,而不是自己顺从子女及他人,脾气古怪而倔强。这时候就特别需要周围的人,尤其是子女,能很好地理解他们的这种心理特点,这样才能做到家庭和睦。
多疑心理
俗话说,“什么都信是天真,什么都不信是愚蠢。”许多中老年人由于以往或现在与人沟通不畅,表现为接近于愚蠢的一种状态:对别人施以援手总是不信,对自己身上的一点点小毛小病却总是过于敏感、疑神疑鬼。
掩盖心理
中老年人虽然年龄大,可是往往不服输,其实质是一种掩盖心理,说穿了是担心别人说他老,甚至担心自己生了病子女会嫌弃他们。这时候晚辈们的一言一行都要避免说老,帮助他们注视身体状况,如有疾病要积极治疗。
孤独心理
刚刚退休或失去老伴的中老年人会有许多不习惯,突出表现为孤独心理强。一旦生病,更会觉得茫然。尤其是独门独户居住在单元楼里的中老年人,“水电煤气相通,老死不相往来”,有一种被人抛弃、冷落、与世隔绝的感觉。
上述种种不良心态,对中老年人的健康长寿颇为不利。当然,作为中老年人来说,要克服上述种种也并非容易。一方面这需要自己达观、开通,另一方面也需要子女和社会各方面的理解和配合[7]。
1 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33岁时赚到第一个100万美元,成为全球第一个百万富翁。可是他在53岁时却因长期过度劳累而病入膏肓,整夜无法入睡,头发及睫毛全部掉光。怎么办?洛克菲勒望着自己每天有几十万美元收入,可每天的伙食费仍然只舍得用几毛钱,似乎感到自己太“想不开”了,于是一方面加强自身保养,另一方面大把大把地把财富用于慈善事业。即使遇到一生中最大的打击——美国法院对他的石油公司处以最重罚款——时,每天照样睡得很香。在这样的心胸下,他一天天恢复健康,最终活到98岁。
2 过于勤劳,对健康来说不是美德。据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报道,2004年发生在西班牙的震惊世界的纵火焚烧中国鞋店事件,原因并非种族歧视,而是“中国人一天到晚地工作,从来不关门午休,也没有节假日和周末。”西班牙的传统观念认为,“家庭、朋友和休闲比赚钱更重要”,所以午休要歇业,法定下班时间要关门,周末或节假日更是早早打烊。他们认为当地华人“要钱不要命”的行为让他们“没生意可做”,同时又在拿自己的健康开玩笑。
3 大量研究表明,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不但有利于生育妇女的健康长寿,而且还有利于男子的健康长寿。江苏省某科研机构对男子死亡情况的调查表明,只生育1个孩子的男人平均寿命比生育2至5个孩子的男人长5.16岁,比生育5个孩子以上的男人长7.09岁。
4 知识面与健康长寿有很大关系。我国汉代文学家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这里的医愚,从养生保健方面看,主要就是阅读能够使人思想开朗、消怒化郁,从而提高对人生意义的认识,增强防病抗病的信心、决心和能力。
5 意大利波伦亚大学免疫学教授弗朗切斯基主持的一项调查表明,世界各国所有百岁以上的老人几乎都有一个突出的共同点,那就是具有鲜明的社会意识。他们认为,个人利益取决于周围人群的整体利益,并且在其一生的思想和实践中都会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
6 社会心理学家注意到,许多妇女照顾了家人一辈子,到了老年更喜欢独立自主生活,具有一种强烈的向外探索、学习新事物、参与社会活动的愿望和行动。相反,许多老年男人则愿意蜗在家中,期盼着含饴弄孙。常见的是,公共汽车上绝大多数是老奶奶搀扶着老爷爷找座位。这固然有中国夫妻一般女性年龄较小、女性寿命较长形成的生理因素剪刀差,但也与上述社会心理因素有关。
7 据德国《图片报》报导,为了让年轻人对老年人的年老体衰有切身感受,德国迈尔-亨切尔公司专门研制出一种名为“年龄探索者”的“老年模拟装”——年轻人穿上这种外观很像摩托车手的服装后会浑身上下不对劲,一举一动异常吃力,手臂酸痛、耳聋眼花,过马路惊险异常。据说,穿过这种服装的人从此以后就会更加关心和尊重老年人,比任何空洞的说教更直观、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