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揭开“肥皂紧缺”之谜(1 / 1)

《千余张条子助长了抢购势头——哈轻化总厂不得不用上千箱肥皂照顾关系》、《肥皂哪里去了?》这两条消息是在抢购风迭起、火柴和肥皂等日用品紧缺、黑市价格暴涨,群众怨气很大的情况下采写的。肥皂紧缺是生产厂家生产问题,还是流通领域里的问题,记者有责任揭开这个谜。

在采写这两条消息之前,记者曾对抢购和挤兑储蓄问题进行过社会调查,明显感到“官抢”问题十分严重。但要拿到有说服力的证据很难。因为新闻记者调查手段有限,没权到处查看票据,而且由于不懂业务也看不明白,只好请求物价检查部门予以配合。当时由于外省肥皂已经涨价,省物价检查所正要去生产厂家检查肥皂是否已被高价销往省外等问题。当记者随同物价检查人员到哈尔滨轻化总厂了解情况时,有关方面负责人无意中说道:“缺肥皂都是当官的弄的,他们带头抢购。这半个月光政府部门来走后门买肥皂的条子就有十几本。”在物价检查人员查看销售票据时,记者向厂家要“条子”看看,结果真的找出了十几本。这些“官抢”条子令人十分震惊:一是求购数量大,二是来自政府职能部门的多。还有许多“条子”上含糊其词地写着“老领导”、“一位朋友”、“我的亲属”等字样。为了弄清楚是否都属于“官抢”,记者请厂家找来知情人。经了解,该厂已规定内部职工一律不批,外部关系单位来买的必须经厂长批准。这些关系单位包括工商、税务、公安、电业、铁路、粮库等部门。厂长为了在水、电、油及其他原材料和运输方面减少不必要的麻烦,不得不批。为了避免消息单纯综合叙述所容易造成的失真、模糊、主观片面性,增加可读性,同时更为了使“官抢”问题充分曝光,在报社领导的支持下,在反映情况、提出问题的前提下,报道把“官抢”单位逐一列出,并在检查的当天晚上就以醒目标题《千余张条了助长了抢购势头——哈轻化总厂不得不用上千箱肥皂照顾关系》发稿。第二天,记者又随同物价检查人员检查了流通领域的肥皂销售情况,发现又是种种“关系”在对肥皂进行围追堵截,使进入流通领域的那部分肥皂又全部渗透在层层关系网中,结果没有一块肥皂能够摆进商店柜台销售。检查的当天晚上,记者又以《肥皂哪里去了?》为题,以围绕着小小肥皂的诸多“条子”为典型,把扰乱了经济秩序的“官抢”问题作了重点披露,引起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群众感到党报为他们说了话,出了气;监察部门也赞扬党报敢于碰“硬”。由于对“官抢”问题抓得准,揭示得比较深刻,省及哈市党政领导十分重视,迅速组织查处,不仅使参与“官抢”的有关部门受到很大的触动,把不准党员干部参与抢购作为纪律定下来,而且很快解决了肥皂经营秩序混乱问题,使肥皂三天后即开始摆进大小商店柜台平价销售,抢购风有所收敛,类似肥皂、火柴、食盐等生活日用品产销问题也随即引起重视。

这一组报道,使记者很受启发,即要想真正发挥新闻媒介的传播和舆论监督作用,首先必须思想明确,主题突出,通过调查研究拿出有充分说服力的事实作依据,在写法上尽量全盘托出,不随意删减,这样,既可以做到客观真实,又便于读者一目了然地通过报道对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1988年第六期《黑龙江日报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