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铁”,一个金融界人士并不陌生的概念;
“三铁”,在中国银行发展史上曾有着光辉的篇章;
“三铁”,我国银行业发展到今天又赋予它更加深远的意义。
“三铁”,过去指铁款、铁账、铁算盘。那时候的“三铁”,既是银行对自身行为的一种基本要求,也是社会各界对银行会计核算等方面的一种评价、一种赞誉,是银行信用和力量的显示。那时候,人们从银行取钱不用数,企事业单位核算以银行的账为准,国家一些决策以银行的数据为依据;那时候,银行的规章制度十分严格,工作人员也能够老老实实地照章办事,真正做到了账账相符、账款相符、账据相符、账表相符、账物相符、内外账相符,不负众望。
可是,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变化,人的思想意识行为都与以前大不一样了,银行的“三铁”不断受到冲击,乃至今天重提“三铁”,更有其特殊意义,内涵更加深刻,针对性也更强了。
在新的形势下,银行的社会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而银行的形象和信誉却大不如前。差距形成的原因很多,其中重要的一点是:一方面市场经济在迅速发展,另一方面相应的法律法规又不太健全。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不法分子相互勾结以银行为作案的主要目标,导致各种案件时有发生;受本位主义或个人利益驱动,银行内部有章不循,假账、假表、假数字大量出现,结果受损害的不仅仅是银行,而是损害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安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谁违反了经济规律,谁就必然受到经济规律的惩罚。
历史的和国外的经验教训警示我们:必须面对现实作出认真的选择,对坚持“三铁”必须有一种紧迫感。坚持“三铁”,是重整金融秩序、有效防止和化解金融风险、加强宏观调控、保证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之一。
朱镕基副总理强调,今天重新提出的“三铁”指:铁账本、铁算盘、铁规章。对朱镕基副总理讲的“三铁”,不能单从狭义上来理解,即不单指银行的会计核算而言,而应该从广义上来理解,即:银行作为金融部门,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的寒暑表,是国家宏观经济决策依据的重要来源。因此,要求银行的账目要清清楚楚,不能有丝毫的纰漏和差错,更不能搞假账、账外账、两本账;银行提供的数据要真实、准确,绝对可靠,要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会计核算;银行要制定严密完善的规章制度,在经营运作中要依法照章办事,不能搞人治。因此,用何林祥行长的话讲,“三铁”是真正银行的标志,是向商业银行转轨的重要基础,是从严治行的重要内容,是进行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据。
落实朱镕基副总理的指示,要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必须坚持“三铁”。“三铁”,铁在哪?铁在人上。铁账本、铁算盘、铁规章,要靠人去执行,先进的机制、科学的管理要靠人去运作,离开“三老四严”的铁人精神,“三铁”就难以落实。
解决人的问题,主要是解决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问题。一手抓人的思想认识、组织队伍建设和法制建设。首先要从领导干部做起,领导干部要有铁人精神,铁人品质,铁人行动,执法如山;同时,在机制上要责权利挂钩,奖罚分明,使全行上下按统一的政策、制度、办法、操作规程开展各项工作。另一手要抓基础设施建设,抓电子化建设,解决电算化手段问题。过去很多问题的出现与信息不灵有直接关系,如果解决了电算化问题,把规章制度、会计核算、岗位职责三位一体进行软件设计,每一笔数据都要上网,一开机就进入状态系统,所有信息瞬间就能到达总行,一级法人通过程序控制人的行为,才能有效行使职权,达到“三铁”的目的。
为了重塑“三铁”形象,农总行全面贯彻朱镕基副总理的指示精神,对所有规章制度进行了反复修订,不断完善,最近又对强化内部控制作出了新的规定,并以资金组织、资金管理、财会、信贷、安全保卫和基层营业所为重点,制定了六个方面的违规处理办法。今后任何单位、任何人,凡违反规定制度,不论有无风险或损失,都要照章处理,这回可谓痛下决心。
但是,实施“三铁”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任重而道远,需要上下一起努力,需要始终坚持不懈,只有软、硬件都到位,“三铁”才有希望。
(1998年2月5日《中国城乡金融报》一版头题,获本报好新闻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