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社论:我们的光荣与骄傲(1 / 1)

他走了,张培英,带着人们无限的敬意和怀恋,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他一往情深的这片热土,离开了他日夜惦记的职工、农牧民和他的事业。

张培英,一名60年代支边进疆的天津知识青年,一位在贫困地区一干就是三十多年的农行干部,一位把爱心献给烈士遗孤和广大农牧民的共产党员,为支援边疆建设,为农村金融事业发展,为弘扬无产阶级正气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去年9月不幸以身殉职。在他52年的人生旅途上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生命之歌,展示了“老知青”这代人无怨无悔的选择,更为银行干部树立了勤政廉洁的典范。连日来,从新疆到延边,从天津到北京,从农牧民到农行,人们传颂他的事迹,回忆他的品格,说他像雷锋、像焦裕禄、更像孔繁森。是的,他同他们一样,具有共产党人的崇高品质;同他们一样,是祖国和人民的好儿子、我们的好弟兄。为此,中国农业银行追授他农村金融系统“孔繁森式的好干部”的光荣称号,并号召全行干部职工向他学习。

向张培英同志学习,就是要学习他党让干啥就干好啥、忠心耿耿、无私奉献的革命人生观。张培英同志1964年在天津中学毕业后,在支边还是留城就业的问题上,他毫不犹豫地响应党的号召选择了支边的道路,并为了改变边疆贫穷落后的面貌,一生拼搏不息。他扎根边疆不动摇,三十年只回津探视父母两次;三十年中工作一再调动,多次离别妻子儿女,他都无条件地服从组织分配,舍小家为大家,“献了青春献终身,献罢终身献子孙”。他把自己生命的终点和起点连接起来,用毕生精力实现了自己的信念。这同一些“老知青”的委屈情绪、更同一些小青年的享乐主义形成鲜明对比。张培英无愧为两代青年的楷模。

向张培英同志学习,就是要学习他对人民群众极端热忱、做人做好人、为官为好官、怜老惜贫、爱人民如父母的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怀。在张培英同志的心目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时刻不忘为群众排忧解难是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因此,他默默接济烈士遗孤,无私资助失学儿童和贫困农牧民,并以他的博学多才义务为群众理发、裁衣、演唱、修理钟表。他总是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处处献爱心,送温暖。一根最细的头发也有影子,张培英以一个普通好人的言行带给众人的是党的关怀。这也正是他多年人格修养和党性锻炼的结果,是对亲人的爱与对人民的爱的高度统一。

向张培英同志学习,就是要学习他艰苦奋斗、勤政廉洁、开拓进取、务实求效的优良作风和敬业精神。张培英同志三十年如一日勤勉节俭,不贪不占。北疆边陲地区条件够艰苦的,可是张培英还是坚持吃苦在前,坚持只付出不索取。全家人好不容易得到了进城的户口指标,他却让给了别的同志;他为职工们解决新宿舍,自己却坚持住旧房子;儿女入团,他以一名普通党员的身份只送给他们一个笔记本;女儿结婚时只用了一次公车,他知道后却加倍交了费用;他经常徒步到基层检查指导工作,一生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借了600元钱直到临终才还完。他从事金融工作,又身处改革开放时期,却毫不为金钱所利诱。有人抓基建是为了“好处费”,他却把数万元“好处费”全部交了公。他在福海县支行工作二十六年,支持了四大支柱企业蓬勃发展,而从未吃过企业一顿饭,从未收过一点馈赠。以苦为乐,以苦为荣,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这对张培英来说,绝不是做做姿态,装装样子,而早已成为他的习惯,成为他一生的行为准则。他常说:“领导干部,喊哑了嗓子,不如做出个样子。”他当行长,业务精通,带出的队伍素质好,不仅从未发生经济案件,而且总是超额完成各项业务指标。他搞扶贫,资金使用效益好,推出了全疆第一个扶贫验收合格县。他到克拉玛依市创业建行,完全按商业银行模式建章建制设机构。他用一个战士的全部忠诚实现了他在党旗下的庄严誓言。

张培英的出现绝非偶然,他同众多英雄模范一样,是党和人民辛勤培育的结果。他生在旧中国,长在新社会,五六十年代的革命传统教育是他成长的精神食粮,八九十年代的改革开放使他视野更加开阔。而最主要的是他坚持不断地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树立了革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使年长一代的朴实与勤恳和年青一代的追求与创造在他身上得到较为完美的体现。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一个人要认识自己,绝不是通过思考,而是通过实践;证明了一个人如果不过高地估计自己,他就会比他自己估计的要高得多的道理,而这也正是对我们每个普通人的最大启迪。

在我国经济转轨时期,应该说绝大多数党员干部都能够顾全大局,紧紧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为新体制的建立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也应该看到,还有一些党员干部以个人的是非利害为标准,他们或者大利大干、小利小干、无利不干;或者畏难不前,等政策、靠领导、要条件、怨天尤人;甚或贪赃枉法、腐败堕落,成为千古罪人。改革开放越深入,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新问题就会越多,就越需要讲政治,越需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越需要科学和胆识,越需要更多的张培英式的好人、好党员、好干部。

张培英的出现,不仅是一代“老知青”和金融战线的光荣和骄傲,也是我们民族的光荣与骄傲。相信通过开展向张培英同志学习的活动,会涌现出千千万万个张培英,和我们一道去搞好金融工作的“四讲一服务”,搞好两个文明建设,并激励农行员工更加坚定信念,为实现二十一世纪的宏伟蓝图而努力奋斗!

(1996年5月6日《中国城乡金融报》一版头题,这是为消息“农行党组决定:开展向张培英学习的活动”配发的社论,两稿均由本人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