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稳健过渡——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在天津(1 / 1)

历史上曾有“政治家后花园”之称的天津,如今已经变成了改革、开放的前沿,商品经济的摇篮。

秋高气爽,一场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大潮正在这里悄然涌动。日前记者前来采访时,清晰地感觉到人们投身改革、迎接挑战、勇往直前的脚步声。

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酝酿已久,在天津,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广大干部职工对此早有准备。这里通过十几个部门六十多人的座谈发言,给记者的总体印象是:农金体改在天津将稳健、顺畅过渡。这里,没有疑惑,更没有停滞,而是改革在继续,业务在继续,发展在继续。

在农业发展银行天津市分行,改革正在顺利运作。满腹文韬武略的分行行长丁杰对该行的改革与发展进行了全方位的思考,他向记者介绍道,农发行同农行一样,对这次改革满怀信心。但是必须提高干部素质,为此,他们正在开展“做农发行合格行员”的大讨论,他认为,改革还有几个问题需要认真对待,即农发行作为政策性银行,其性质定位、业务范围、经营机制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等等。

在农业银行天津市分行,各级班子抓机遇求发展,认识一致,目标明确,精神振奋,正深入研究发展战略等大事。这里,人们也谈问题,摆矛盾,但那是为了找对策、求发展。分行行长杨明生就以金融家的大手笔绘制了一幅“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蓝图,并将它付诸实施。他提出的“老支行走简政放权路、新建城区行走体改创新路、跨行政区域行走与国际接轨路”这三种模式已经变为现实。“天上”(指最高建筑物上)有农行的名字,地上有农行的客户群体,抓形象、抓机制、抓业务,农行实力不断壮大,由25亿贷差行变为25亿存差行,在天津可谓举足轻重。

在农行分行机关,各处室干部认真分析计划、信贷、储蓄、财会等方面的情况,对过渡时期可能出现的困难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在对策研究上,改革激活了他们的思想,增加了他们的胆识。

在农行分行国际业务部,机构完全按国际模式设置,员工们着装讲究,谦恭而自信,在世贸广场大厦迎接他们的黄金客户,展示着国际大银行的气派。该部已加入全球性资金清算网络,开通了路透金融信息及交易系统等,正按商业银行的经营思路拓展未来。谈及改革,该部总经理刘宝瑞说:“改革对我们有种春天来临之感,面对激烈的金融竞争,我们有信心说‘行’!”

在农行海河支行,谙熟商业银行运作机理的年轻行长赵振江,正与他的同事们潜心研究未来并筹划第二笔银团贷款。当谈及支行行长想什么时,自负、深沉而又开朗的赵振江向记者娓娓倾诉了他的内心世界:“我每天只想三件事,即新品种、发展战略和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要做今天的事,想明天的事。要抽空接触大客户,谈思维,学管理……”目前,他正为支行行长的权力界限不清而苦恼,他希望改革能解决这个问题,在用人和设备费用等方面支行能自主。

在农行南开、河东、西青、武清和蓟县等城区、城乡接合部和山区县支行,干部职工对改革情绪乐观,增强了竞争意识,正为改革后发展而未雨绸缪。他们认为,改革对农行来说有许多有利条件,改革为机构、资产和劳动重组提供了机遇。但机遇不等于现实,必须迅速调整思路,在运行机制、复合型人才、新业务开拓和综合服务功能上下功夫。他们希望上级行制订城区业务长期发展计划,在信贷计划、费用管理上分类指导,区别对待,单项考核。

在天津市大港区信用联社,刚刚确定以“务实、稳定、发展、提高”为指导方针的领导班子对改革心态积极,认为“不管怎么变,还得实实在在地干,不干没出路”。他们对有利条件估得足,解决困难有办法,对未来有信心。认为信用社有农行打下的基础,有改革的机遇,有自主、灵活的底子,独立后经营上与农行将是“哥俩”,在农村形成一个拳头。他们建议:模式上不搞一刀切,“三防一保”应逐步过渡。

天津的农村金融改革在大城市中很有代表性。在这里,改革在期盼中推进,业务在改革中发展。相信饱经商品经济风浪考验的天津农金人一定能够如愿以偿。

(1996年9月12日《中国城乡金融报》一版头题,获本报好新闻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