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关心农副产品收购资金问题能够早日妥善解决,并为此而焦急、忧虑,这是记者在安徽采访中随处都可以感受得到的。对此许多人建议学学国外的做法,有人对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的经验已经作了许多考察和研究;但也有人认为中国的国情不同,人家的东西没法学;更有人说,那就按照中国的国情确定一套合适的办法好啦,总不能长期无所适从啊。议论中,产生了很多说法,有的也很开阔思路。
说法之一:粮食是特殊商品,应该进行大胆改革。可以不包资金,不给任务,全面推向市场,促使粮食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去赚钱,去自补,从而解决收购资金吃大锅饭、伸手向上要和挤占挪用问题。不包资金,但可以预付启动资金,每年增收、加价部分可以增加点贷款。有一个县日前在几个乡搞了类似试点。因为这几个乡的农民已经对两金不感兴趣,也不愿受两金的束缚。于是在这几个乡不再与农民签订定购粮合同,粮食企业走向市场,靠勤进快销去赚钱,届时负责把粮食任务交给国家,把国家给农民的“三挂钩”补贴交给农民。两金一部分用作粮食经营的启动资金,一部分可用来搞农业设施。对此,也有人说,粮食企业走向市场,必须先得有政策和资金支持,一方面帮助粮食企业卸掉包袱,国家保护农业不要只保产前不保产后,只保生产不保流通,否则企业替政府背包袱,上了市场也走不动;另一方面粮食企业要养活几十万职工必须搞多种经营,需要国家扶持建些网点,三五年后才能自己找米下锅。
说法之二:最直接的解决途径是搞下贷上转。1989年搞过一次,由银行先给铺底资金,到时谁也虚报不了,得有实物在那顶着。今年采取明确筹资责任、建专户、搞综合反映和检查监督制度等,都是没有办法的办法。现在,几个部门到一起就吵,吵得一塌糊涂,几家银行也相互埋怨,都讲人行不给钱;人行又讲企业借钱为啥不还农行?农行为啥不还人行?这办法得改。
说法之三:农采这块应有稳定的资金来源,或者人行启动资金提前到位,或者早设专户管理,全部体内循环。否则,像这几年,人民银行钱没少拿,如果正常投入并进入良性循环后足够使用,但事实上每年都非常被动,不是用来启动,而是到位太晚,有时甚至用于堵窟窿,加上管理不善,造成累进式沉淀。如果启动资金到位早,保证第一次良性循环,周转起来,一个钱就可以变成两三个钱用。今年国家对收购资金虽然也开始实行专户管理,但为时已晚,因为资金早就分流了。眼下根本没钱进专户,谈何专户管理。人民银行解决收购资金的渠道很多,如果从年初就开始建专户,拿出专项资金存入专户备用,就不至于像现在这么被动了。当然,这样做,这块资金在时间上也会造成浪费,但可以另想办法补救。
说法之四:国家最好成立专业收购银行,这样既可以做到专款专用,保证这块资金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不打白条,又可以减轻各行压力,解决层层扒皮、处处渗漏问题,解决政府行为和企业行为混淆不清等问题。但也有人认为成立专业收购银行也不一定什么问题都能解决。因为经济运行是连环式的,哪个环节不通畅也不行,一是专户管理不一定专得住,也可能被挪用去搞项目,二是企业销货款回来也不一定进专户,现在安徽7000万元粮食三角债就都在系统内。类似问题追究谁的责任,怎么追究,追究了就能彻底解决问题吗?
说法之五:必须尽快改革现行经济体制,缩短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间,改得越快越好,越彻底越好。因为在农副产品收购资金问题上各方面情绪都很大。眼下服从命令可以,但极容易出现短期行为,同时资金在长途旅行中不断沉淀,又没有办法妥善处理,会加剧沉淀,会严重影响整个经济的正常增长。改的出路是国家建储备粮,用于平抑粮价,调剂余缺,不搞定购粮。建储备粮的关键是建多少为宜?否则,粮食储备多了,风险少了,但代价却大了。
当然,上述各说法不一定完美,但瑕不掩瑜,其用意是好的。此外,还有一些说法,记者不便一一录出。
﹡﹡﹡﹡﹡﹡﹡﹡﹡﹡
总之,一提起困扰各部门多年的农副产品收购资金问题和加快经济体制改革问题时,各界人士都有很多话要说。因为经过长期经济工作的风风雨雨,人们的思想已不像过去那么封闭保守了,不少人思想活跃,很有胆识,也很有见地。虽然一说到问题时就难免流露出一些情绪,但其心情不难理解,这也正说明人们早已把自己置于改革的浪潮之中,担心经济问题会日益复杂不易治理,更担心一味修修补补,补上一个问题,会带出两三个问题,问题多了反而掩盖了根本问题。大家都希望中央尽快推出一些治本的办法,这应该是改革开放带来的一种思想解放,是生产力解放的重要前提,如果加以积极引导,会化作改革的重要动力。记者采访中也明显感到,大家敢亮思想,说真话,对中央决策是大有好处的事情。因此,记者决定打消种种顾虑,把了解到的情况和盘托出,或许对经济工作会有所裨益。
(1993年6月22日《中国城乡金融报》一版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