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肥皂问题,本报9月9日和9月10日分别以“上千张条子助长了抢购势头”和“肥皂哪里去了?”为题作了报道。报道之后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
反响之一,多数读者认为报道披露了一些社会上的腐败风气,为广大群众说了话。一位省直机关的领导干部给编辑部来电话说,他和一些机关干部读了报道后,对目前一些职能部门的人不顾大局,利用种种关系扰乱市场的行为表示气愤。他认为这也是一种腐败风气。对于这种风气,对于一些职能部门,许多人不敢过问,可是党报敢于碰硬,进行舆论监督,希望能坚持下去。同时,编辑部还收到大量读者反映,一致谴责官抢之风,并要求报道处理结果。
反响之二,报道引起领导部门的极大重视。省、市领导同志都一致表态,要认真处理。并经过主管部门的努力工作,从9月12日开始,哈市一些大小商店已有平价肥皂摆台出售了。
反响之三,来自被批评者。有三种情况:一种是通过进一步调查研究,对有问题的同志进行了批评,并对部门内部的职工进行了教育,如哈市税务三分局等单位。第二种情况是就事论事,由于上级领导追得紧而急于洗清自己,缺少必要的思想认识。如市轻工局集体处一位同志9月10日中午给编辑部来电话说,局领导找他们要说清楚写条子买肥皂的事,他们去工厂没看到有条子,也没有介绍信,气呼呼地说是记者给他们捏造的条子,要求登报更正。其实,记者当时记录条子时,有十多人在场,并反复核对过。第三种情况是有的部门对工厂不满,说“跟你们的关系不错,买点肥皂,还被你们给捅出去了”。客观上给工厂施加了压力。
反响之四,来自肥皂生产厂家哈尔滨轻工化学总厂。有关负责人9日最初看了报道时说,记者给工厂说了话,为工厂立了功。但很快当他接到关系单位对他表示不满的电话后又说,记者给他得罪了关系单位,看来以后得带上样品去向关系单位道歉了。9日傍晚他给记者来电话时还埋怨记者给他惹下了大祸,担心今后的日子恐怕要难过。等到9月23日记者给他去电话询问肥皂产销情况时,他大骂记者不够意思,是小人,说记者的报道把工厂逼上了绝路,等等。许多部门去看条子,使他们连续好多天什么工作也干不了,并对记者说:“明着告诉你,你当时看到的好多条子都没有了,因为工厂没有义务保管条子。工厂有经营自主权,肥皂愿意卖给谁就卖给谁。今后再来记者概不接待。”最后他要求记者报道该厂因油脂供应难以为继,工厂打算宣告肥皂停产的消息。
面对这种种反映,记者深深感到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还是存在一定难度的。
报道肥皂问题的本意,在于揭示一个群众反映十分强烈的社会性问题,即在当前市场供求矛盾比较大的情况下,有些干部和有实权的人不顾大局,利用种种关系抢购商品,既扰乱了市场秩序,又制造了紧张空气,败坏了社会风气。但从上述反映中可以看出,一些批评者没有考虑到抢购肥皂扰乱了正常商品秩序的后果,没有积极地去总结教训,反而把矛头都集中到工厂。小小的肥皂问题,骤然间严峻起来,反映了一种倾向,使人感到治理经济环境是一个多么复杂而艰难的课题。为什么会这样?其中有许多问题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思考。
思考的问题之一:从广大群众对肥皂问题的强烈反映来看,商品秩序已经到了不整顿不行的时候了。不彻底整顿经济秩序、治理经济环境,新的改革措施就难以出台。治理经济环境,既是人心所向,也是党中央的既定方针。
思考的问题之二:只要领导重视,当作大事来抓,并且从根本上抓起,问题总是可以解决的。哈尔滨市场上挺长一段时间平价肥皂无货,小商贩弄到手后高价叫卖,引起群众恐慌。但是主管部门认真抓了一下,市场上马上就有肥皂了,群众心里平静了。但是,流通环节要理顺,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恐怕还需要坚持抓到底。
思考的问题之三:为什么各种矛盾会一股脑儿地集中到肥皂生产厂家?这里是否存在一个对治理经济环境有没有社会责任感的问题?一方面,被批评的一些单位有些是领导部门,应当具有社会责任感,为被领导者作出表率,而不应当认为是被领导者、被管理的部门触犯了自己的威严,不应该看不到自己侵犯了工厂自主权、损害了人民群众利益、败坏了党风党纪这一面。另一方面,工厂是否也应当树立积极治理经济环境的责任感?本来,批评一些不正常的权势和“关系”,对工厂来说是一种解脱,是帮助工厂从不正之风中寻求自主权,寻求管理与被管理部门之间、服务与被服务对象之间那种正常的关系,开辟一条适于商品经济发展的产销渠道。工厂如果也能把治理环境当己任,而不是仅仅以经济效益为目的,就不会感到报纸的批评是一件不利的事情了,也就不会怨气冲天了。
(1988年10月8日《黑龙江日报》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