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城最大的一家百货商店贴出“肥皂无货”的告示,已经有好些天了。在其他大大小小的商店,近来也极难买到肥皂。
肥皂生产厂家向记者提供的材料表明:肥皂生产正常,产量比去年同期还略有增加,且已全部出厂。5日至7日,哈市商业网点日均从该厂购入肥皂已达1300箱,而其正常购量日均300多箱。
究竟是在什么环节上出了漏洞?
记者采访时发现,肥皂出厂通过两条渠道。一条是制约厂家的非经营单位即所谓“关系户”,从厂家直接成批购买(见昨日一版报道《千余张条子助长了抢购势头》)。另一条渠道是进入经营部门,而经营部门亦被“关系户”围追堵截,致使零售柜台无货。
位于香坊区的华商百货商店,洗衣粉、香皂都零售,唯独不零售肥皂。是没有吗?不!8月20日至9月8日已从厂家购进肥皂2400箱,全都转手批发给其他商店和供销社了。比如批发给香坊区的妇女儿童用品商店100箱。8日下午,妇儿商店的柜台营业员对记者说“有二十多天没卖肥皂了,因为根本弄不到”。据后来调查,一位知情者证实:是香坊商委的一个下属部门以这家商店的名义,把这100箱肥皂全部直接提走了,连商店业务人员都不知道有此事。
厂家批发给通乡商店300箱。这家商店1箱也没摆上柜台零售,都转手批发给了大约三十家“关系单位”。
厂家自办的道里销售部,8月16日至31日,9月7日和8日,共进肥皂18300箱,只在8日那天拿出10箱零售了,其余都批发给了有“关系”的哈市一些商店和批发部。
但是,据哈市物价部门调查,7日和8日两天,上千家商店仍没有零售肥皂的,库里也没有存货。
只有少数例外。香坊建新食杂店1日从厂家进肥皂100箱,6日开始摆台平价零售,三天卖出30箱。中央大街百货商店5日进货,6日即零售。
8日,厂家特批给哈市第二百货商店200箱“要求商店零售”。记者在商店看到顾客如蜂拥,许多人成箱购买。15时25分,有人要留出10箱给“老客户”。只见一个小伙子汗涔涔地走进商店,告诉营业员:“快都卖了吧!物价局的人和记者正在我们那(指厂家自办的道里销售部)检查呢。”临走时,小伙子还开玩笑说:“你们可得给我十块钱报信儿费啊!”于是,那10箱肥皂又被顾客一抢而光。
记者在现场还听到顾客这样议论:“一家存1箱,生产再多也不够”;“有门子的家里肥皂怕是用一年也不成问题”;“真都是存下自己用还好了呢,有人都倒卖了”。
据记者追踪调查,大批肥皂被转手批发了三四次,但是在发货票上却都是一样的批发价。他们这样批发来、批发去,真的一个大钱都不赚,图的又是什么?物价检查人员告诉记者:光从发货单据中什么问题也看不出。有谁能把“回扣”、“好处费”和提价写出来,等你来查呀?可也是。
哈市物价部门于7日和8日检查,在南岗区和道里区发现了二十五家个体户高价零售肥皂。在动力区的省安装公司食杂店,买进的100箱哈市产肥皂,只高价出售了24箱,其余都在内部分掉。
(1988年9月10日,《黑龙江日报》一版右上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