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业务简单,不属于高科技(1 / 1)

巴菲特认为,一个人的能力大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定要在自己的能力圈范围内做投资,为此在了解和评价自己的能力圈范围时要有自知之明。

★产品变化小,竞争优势明显

Acme的规模稍大,22座工厂每年生产出超过10亿块砖,大约占全美砖块总产出的11.7%。砖块产业有其区域性限制,在其经营的区域Acme享有独霸地位。当德州佬被问到知名砖块的品牌时75%的人会想到Acme,远远超越第二位的16%。这种品牌认同度不仅仅归功于Acme的产品品质,更深深地反映出该公司几十年来深耕地方服务的成果。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是这样炼成的】

伯克希尔公司收购企业时特别偏爱那些产品单一、产品变化小、又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企业。巴菲特认为,他对这类企业未来的发展更有把握,感觉更有“安全感”。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2000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当年7月伯克希尔公司购并了西式靴领导厂商贾斯汀(Justin)公司。该公司拥有5大品牌,其中居然有一家专门生产砖块的华硕(Acme)砖块公司。

当时的故事很有趣。2000年5月4日,伯克希尔公司收到一份陌生传真,建议伯克希尔公司参与购并一家不知名企业。于是巴菲特回复说,除非特殊情况,否则伯克希尔公司很少与别人一起投资;不过如果他愿意把资料提供给伯克希尔公司参考,将来购并成功后将会付给他一笔介绍费。结果对方回复说,这家神秘的公司就是贾斯汀公司。于是巴菲特便和该公司创始人兼大股东、董事长约翰??罗奇(John Roach)见面,巴菲特打听到约翰??罗奇非常热爱该公司,只是因为健康原因不得不对外出售,所以感到很满意,然后就用5.7亿美元现金买下了该公司。果然约翰??罗奇于第二年就去世了。

华硕砖块公司是贾斯汀公司旗下一家独立法人企业,业务非常单一和简单,就是专门生产砖块,并且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和附近的5个州范围内非常有名。该公司拥有22座工厂,年产量超过10亿块砖,大约占整个美国砖块总产量的11.7%。要知道,砖块产品有着明显的区域性限制,不适合长途运输。而在上述地区,华硕砖块公司的产品具有垄断地位。如果你在得克萨斯州问别人什么是知名的砖块品牌,75%的人会马上想到华硕砖块,而位居第二位的生产企业市场占有额只有16%。

巴菲特说,遗憾的是此前他根本就不知道这个品牌,不但如此而且说不出任何砖块品牌的名称。而华硕砖块之所以著名,不仅仅是因为它的产品品质好,更与该公司几十年来在当地的市场开拓有关。

巴菲特说,伯克希尔公司很高兴在2000年收购了华硕砖块公司,因为这是一家地地道道的产业。他敢保证,这项收购举措将会使美国硅谷的那帮高科技工作者感到汗颜。

巴菲特的意思是说,这种简单产品拥有如此之高的市场竞争力,是其他从事高科技行业的人绝对想不到的。其实,投资不必非得投资高科技企业,投资很简单的行业同样能得到很高的回报率。

巴菲特平时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们喜欢简单的企业。”实际上,他的意思是说伯克希尔公司喜欢投资的股票,通常都是那些产品变化不大、竞争优势明显的上市公司。可以为此佐证的是,伯克希尔公司旗下那么多子公司中没有哪一个是从事研究和开发工作的。

说到这里,许多读者会抬杠说,巴菲特回避网络科技股是因为他对该行业不熟悉;可是如果要说熟悉,他最熟悉的行业莫过于纺织业,要知道,伯克希尔公司最早就是一家纺织厂。然而不用多说现在的伯克希尔公司早就退出了纺织业,这又是为什么呢?

许多人认为,巴菲特强调自己投资业务简单的行业、而不是他看不懂的高科技网络企业,让许多读者上了当。

他们指出,全球投资界因为听信了巴菲特的这句话,以为每个人只要专注于投资某个自己熟悉的行业就可以了,结果把自己的投资行为活生生地变成投机行为——理论上讲,每个行业都有部分投资者是对它熟悉的;而毋庸置疑,在那些已经成为明日黄花的产业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投资者原来是以为自己熟悉这个行业而进入的,结果投资不成便只好做波段,最终沉入水底,这是巴菲特的“误导”造成的。

其实,这样来理解巴菲特只投资业务简单、熟悉的行业,实在是一种误解。巴菲特确实这样说过,但同时也强调该股票要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如果只具备前者不具备后者,这种投资风险是很大的。

概括起来说:投资者在进入股票行业时,在自己熟悉的行业和不熟悉的行业中,要选择熟悉的行业(熟悉就意味着业务简单。同样一项业务,如果投资者A对它很熟悉,就会认为这项业务是“简单”的;相反如果投资者B对它不熟悉,就会认为它很“复杂”。举个不很恰当的例子来说,对于电脑专业人员来说,组装电脑是很容易的;而对于电脑盲来说,你叫他开、关一下电脑他也不一定搞得清按哪个键);在自己熟悉的行业中,要选择竞争优势明显的企业。

所以你可以看到,伯克希尔公司虽然涉及的投资领域非常多,可是巴菲特对这些投资领域是如何运作的都非常清楚,包括盈利、费用、现金流、劳工关系、价格灵活性、资本需求、资金分配和运用状况等方面。这些投资领域对巴菲特来说是简单的,而对其他投资者来说很可能就是复杂的甚至从来没有听说过。

【启示录】

投资不是玩游戏,不必追求太刺激。越是业务简单、产品单一、发展稳定的企业,未来的可控因素就越多。俗话说“平凡中见伟大”,许多超乎寻常的投资业绩都是在普通行业、普通股票身上获得的。

★听得懂才买,听不懂不买

结果Rich前后只花了15分钟时间就说服我买下四分之一的(也就是每年200小时)的霍克1000型飞机所有权。从此之后我的家族在经过900个飞行小时、300次旅程的亲身体验后,渐渐了解这种服务为客人所带来的亲切、方便与安全性,毫无疑问地就爱上它。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是这样炼成的】

每位投资者的能力有大小,都有各自相对来说熟悉的行业和领域。巴菲特在购并企业时通常要与对方公司管理层的一位主要人员面对面地谈一谈,其实,这一方面是他在做价值摸底、判断,另一方面是在听对方介绍业务。只有这家公司的业务他能真正听得懂、并且认为价值落在他认可的价格范围内才可能买下来。如果业务复杂,他根本就听不懂;或者对方故弄玄虚,根本不想让他听懂,他就会对它弃之不顾。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98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当年伯克希尔公司购并企业主管飞行公司的案例,就能说明这一点。

他说,他是在4年前第一次听到有企业主管飞行公司这样家企业的。当时是伯克希尔公司旗下的布朗鞋业公司经理人弗兰克(Frank Roony)向他介绍的。弗兰克本人经常使用该公司提供的服务,并且觉得相当满意,所以建议巴菲特也可以和企业主管飞行公司总裁莱彩(Rich Stantulli)见见面,考虑是否也需要加入。

结果,莱彩只用15分钟时间就说服了巴菲特,巴菲特很快就决定购买一架霍克1000型飞机四分之一的所有权(折算成每年可以飞行200小时)。因为在这短短几分钟内,巴菲特不但听懂了对方介绍的业务,而且觉得这种业务非常棒,未来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当然,除此以外他对莱彩的业务能力赞赏有加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巴菲特购买这四分之一飞机所有权后,他的家人坐这架飞机累计飞行了900个小时、300次旅行,对该公司的服务有了彻底了解和亲身感受,并且感到非常满意。接下来巴菲特就对莱彩说,如果他将来有意出售这家公司可以随时打电话给他。

就这样,莱彩真的在1998年5月打电话给巴菲特,双方很快就达成购并协议:伯克希尔公司投资7.25亿美元购并企业主管飞行公司,其中现金和股票各占一半。

那么,巴菲特究竟听懂了什么呢?原来,飞行员出身的企业主管飞行公司总裁莱彩于1986年创造性地开辟了这种业务模式,10年过去后该公司已经成为整个行业中全球规模最大的企业,拥有1000多位客户、163架飞机,其中23架飞机是公司本身拥有或租来的核心飞机。有了这样的实力,公司就能确保在业务旺季时依然能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毫无疑问,对于空中飞行来说,最重要的当然是确保安全了。在这方面,企业主管飞行公司一共拥有650位飞行员,他们每年都要到伯克希尔公司旗下的另一家全球最大的飞行员培训公司——国际飞安公司去接受每年至少两次的训练课程,目的就是为了确保飞行安全。而巴菲特自己呢,从此也就卖掉了自己用的专用飞机,当需要飞行服务时就完全交给企业主管飞行公司来完成。

不仅仅巴菲特个人是这样,而且企业主管飞行公司的所有客户也都从中受益匪浅。因为该公司的网点遍布美国各地,能够提供其他同行无法提供的服务。客户只要提前5个小时通知该公司需要用飞机,该公司就可以在整个美国指定的5500个机场为你安排好飞机,这种方便程度与打电话叫出租车有得一比。

当然不仅仅是服务网点多,更在于该公司是全球领导品牌,规模庞大,可以为客户提供各种各样的飞机型号,从波音、湾流、猎鹰(Falcon)、塞斯纳(Cessna)到雷神,可谓应有尽有。巴菲特把它比喻成像一位医生,可以根据病人的特殊情况量身定做、提供个性处方,而不是从头到脚只能提供同一副狗皮膏药。

所有这些,除了可以满足客户需要外,更可以大幅度降低飞机停在地面上的待机时间。而相比之下,其他两家同行因为是飞机制造商,它们只能提供自己生产的飞机型号,就不具备上述优势了。

事实就是如此。企业主管飞行公司的许多客户都会同时选择不同种类的飞机类型,用来应付不同场合的飞行需要。例如,一个客户如果购买了三种不同飞机各十六分之一的所有权,相当于每年各50个小时的飞行时间,实际上就意味着他只要花上一笔数目不大的钱就能享受到拥有“飞机群”一样的飞行待遇。

正因如此,企业主管飞行公司的客户中不但有个人、小型企业,还有不少大型企业。这些大企业深深知道,虽然自己已经拥有单独的飞机群,可是在业务繁忙时仍然可能会感到紧张。而现在他们购买了企业主管飞行公司的业务后,就能弥补业务繁忙时机队调度不过来的不足,并且为此节省一大笔开支。

巴菲特介绍说,1997年企业主管飞行公司的市场份额是31%,展望未来它的业务发展潜力很大。一旦有更多企业和个人意识到只要花费一部分钱就能拥有一架飞机的几分之一(实际上大多数人并不需要也没有能力购买一整架飞机,充其量他们需要的只是一架飞机的几分之一),那么该公司的业务就会以爆炸性速度增长。

从中容易看出,企业主管飞行公司的业务虽然比较陌生,大多数人仅仅听名词恐怕还不知道该公司究竟是干什么的,但巴菲特听了介绍后觉得该公司的业务其实非常简单,关键的问题是开展这样的业务资金投入巨大,而这对伯克希尔公司来说并不是什么问题。

【启示录】

虽然任何事情都是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但如果你怎么也听不懂某件事其中的风险就可想而知了。巴菲特投资股票强调“听得懂”表明了一个简单道理:只有你能够理解的东西才可能作出正确判断。

★遇到复杂的业务就知难而退

我们的失败再度突显了一项原则的重要性,那就是别把事情搞得太复杂,尽量让事情简单化。这项原则广泛运用于我们的投资以及事业经营之上。如果某项决策只有一个变量,而这变量有9成的成功机率,那么很显然你就会有9成的胜算;但如果你必须克服10项变量才能达到目标,那么最后成功的机率将只有35%。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是这样炼成的】

巴菲特购买企业强调业务简单、他能够听得懂,但显而易见并不什么业务他都能懂得的。遇到他不懂的业务和复杂业务时怎么办呢?他通常采用的办法是敬而远之。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2004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2004年伯克希尔公司旗下的美中能源集团公司取消了一项重大投资案,原因就在于被购并对象的业务过于复杂、潜伏着风险,他只好知难而退。

巴菲特说,这项购并案被取消突出反映了一项原则的重要性,那就是不要把事情搞得太复杂,要尽量让事情变得简单化。

这项原则广泛适用于伯克希尔公司的投资和事业经营。举例说,如果某项决策只有1个变量,并且这个变量有9成的成功把握,那么毫无疑问这个项目的成功把握就有9成;可是如果这里的变量不是1个而是有10个,虽然每个变量的成功把握仍然有9成,可是如果你要克服这10项变量达到最后的成功,这时候的成功把握却变得只剩下35%了(1×0.9×0.9……一共乘10个0.9,最后的结果约等于34.9%)。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当事情变得很复杂时,虽然单独看起来每个项目的成功把握都很大,这时候依然要防止最终失败。运用到投资项目来看,如果这个项目的业务很复杂(例如对巴菲特来说网络高科技企业就是其中的典型),这样的投资项目还是放弃为好。

那么,巴菲特这里所说的复杂业务究竟是什么呢?

原来,美中能源集团公司从1998年开始就着手购并这个企业了,如果顺利的话,计划在2002年正式运营。

该企业的主要业务是锌金属回收,由于在地热发电过程中产生的卤水中含有大量的锌,所以如果能把这些锌金属回收上来应该是有利可图的。但论证结果表明,这种回收从商业角度看是可行的,可是从冶炼矿山这个行业看,它就像石油勘探一样,其中充满了变数。每当一个问题解决了,马上又会出现另一个问题等着你去解决,此起彼伏,没完没了。而在这一系列连环问题中,只要有一个问题无法解决最后就可能要“吃不了兜着走”。考虑到这种种因素,美中能源集团公司一直拖到2004年9月才彻底丧失信心,最终取消了这个项目。

巴菲特从中告诫投资者(不仅仅是伯克希尔公司股东)说,千万不要买入有许多问题没有处理完的公司股票,即使是花样太多(业务复杂)的公司也要躲避三尺。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是,“厨房中的蟑螂一定不止一只”。他的原意是,如果在厨房里发现一只蟑螂,那绝对不会仅仅只有这一只;引申开来是指,如果该股票有问题,也绝不会只有一个问题,在当你看到一个问题的背后一定还潜伏着许多没有暴露的问题让你防不胜防,所以这时候你能做的就只能够是逃之夭夭。

他介绍一条小技巧说,如果某家上市公司的财务年报中有太多的“附注”说明,那往往就表明该公司存在着许多只“蟑螂”;尤其是当这些附注说明的内容都模棱两可、似是而非时,那就更证实了该公司拥有许多“不可告人的秘密”。这时候投资者该怎么做,答案就是很明确的了。

除此以外,如果上市公司对将来的盈利预期过于乐观,这其中也通常潜藏着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虽然有些情况能够证明该公司将来的业绩表现良好,但巴菲特认为市场瞬息万变,各种各样的预期不可信。他的原话是:他连下一季度的情况如何也不清楚,预测一年后的利润就更不是他的专长了!

巴菲特不喜欢复杂的业务,这种性格表现在多方面。在伯克希尔公司购并企业时,巴菲特总是让对方出价,如果他看看价格合适就买下来,如果企业质地很好可是价格太高,他也会一票否决的。这种“一口价”交易方式很少有例外,这就反映了他的这种爽快、干脆风格。

他在伯克希尔公司2007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在伯克希尔控股87.4%的美中能源集团公司旗下,拥有太多太多的不同种类的公用事业企业。1999年伯克希尔公司以每股35.05美元的价格买下该公司,当年它的每股收益是2.59美元,这就是一个例外。

因为在巴菲特看来,该公司对伯克希尔公司的价值只能是每股35美元。投资银行家虽然对伯克希尔公司反复推荐美中能源集团公司如何如何好,因为他们看见巴菲特对该公司心动有加,只是巴菲特信奉自己的“一口价”,不愿意抬高价格。坚持到最后巴菲特作出了一些让步,同意每股提高0.05美元,以便于让他们回去以后好对客户交账,说他们已经尽力了,他们已经榨干了巴菲特的“最后一枚镍币”。

巴菲特笑着说,这就是每股购买价格35.05美元的来历。但从中依然可以看到巴菲特的那种崇尚简单风格,不仅仅是业务还包括价格。

【启示录】

知难而退虽然缺乏“刻苦钻研”精神,但显而易见这是不可多得的人生智慧。“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与股票斗”,即使“其乐无穷”,也难逃投资失败的命运,何况这里损失的都是白花花的钱呢?